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隐喻语言及其特点

2024-12-02 00:00:00刘之棋符惠芷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隐喻党史教师应

摘要:隐喻与历史具有天然联系,中学历史教材中存在不少历史隐喻语言。经整理分析,其主要集中于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共党史领域,古代史领域偏少。教材隐喻语言本质上服务于历史概念认知,教师应关注思考历史隐喻相关问题并渗透至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隐喻历史教科书历史概念

隐喻,本质乃“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1]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20世纪中后期以来学界对隐喻内涵进行了方向性重审:隐喻并非单纯属于修辞层面,更是人类基本认知思维之一。隐喻相关理论已深入应用至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多个研究领域。具体至中学历史教学,目前无论是学界或中学历史教师均对此问题关注较少。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同样存在不少历史隐喻语言。就此,本文将以表格形式对现今中学历史教材中所见典型隐喻语言进行整理,更在此基础之上就其特点作初步分析。[2]

一、中学历史教材隐喻语言的整理

二、中学历史教材隐喻语言之特点

教材隐喻语言特点可从其分布与作用两方面分析。从在教材中分布数量看,初高中学段大体等同,均有不少隐喻语言。这既反映出隐喻语言与历史论述紧密关联,也表明教师应关注并思考历史隐喻相关问题如何渗透至日常教学中。教材正文内容作为学生所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存在隐喻论述,特别当其表述晦涩时,教师应根据具体问题“量身定做”教学设计,以期让学生更好理解认知相关历史概念,而非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如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三条基本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作为典型隐喻语言,若教师无法综合联系中外前后历史背景,巧妙引导学生思考,仅直接罗列三个隐喻历史内涵,将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记忆,而无法透过隐喻语言表象,再根据所学联系思考隐喻深层历史内涵,也就缺少借已知理解未知,以具体推求抽象的思维转换过程。

除学段分布外,又可从历史时代观察隐喻语言在教材中的分布特点。纵观教材,隐喻语言主要集中在近现代史,古代史领域隐喻论述偏少。这或与近现代史历史论述更详尽具体,史料来源更丰富全面有关。近现代史中,又以中共党史领域居多。党史领域隐喻大部分并非教材编写者原创,乃引用党史中现存隐喻。隐喻与历史具有天然联系,善用隐喻可以说是共产党人进行问题表征的传统。以此为例,学生若要更好理解作为重中之重的党史乃至近现代史相关概念,学会理解思考隐喻历史内涵是必修课。

从教材隐喻语言作用看,其主要目的是理解与论述。换言之,教材隐喻语言本质上是服务于历史概念认知。无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还是“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所谓“星星之火”“装饰品”,着眼点均是理解认知与之对应的历史概念,而非仅出于修辞角度考虑。因而学生在理解隐喻语言时,应主要从其思维认知层面思考,不能仅停留于修辞层面。

【注释】

[1][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页。

[2]限于篇幅,无法覆盖教科书中所有隐喻语言,故只能选取典型,也难免挂一漏万。

猜你喜欢
隐喻党史教师应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