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新修订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在数量、呈现形式、图中信息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教材中还设置了“读地图”栏目,学史方法栏目中有关于“如何阅读历史地图”的内容。本文结合这些变化,说明在教学中更充分地运用历史地图应注意的问题;举例分析了引导学生解读、运用历史地图的途径和方法;提出要深化历史地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形成时空观念;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解释历史问题。
关键词:新修统编历史教材历史地图变化及运用
历史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载体,地理空间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梁启超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1]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识读、运用历史地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原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相比,[2]新修订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在数量、呈现形式、图中信息以及地图的使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3]本文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对比两版教材中历史地图的变化并举例说明历史地图的运用。
一、新版教材中历史地图的变化及使用
1.地图数量的变化及两幅新增地图的使用
新修订的七年级上册教材与原版相比,地图由原来的19幅增加到21幅,新增两幅地图,一是原来作为教材“知识拓展”部分良渚遗址的地图变成了目前第3课中《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二是第9课中增加了《秦灭六国形势图》。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是原教材的地图,之前教学中较少关注,而新版教材中则将这幅地图单独呈现为地形鸟瞰图。正文对古城和水利系统分别进行了描述,通过对照地图,良渚古城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地图中能够看到的重要信息,如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古城由外城、内城和宫殿区组成等,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信息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最后结合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良渚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秦灭六国形势图》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涉及战国七雄位置、秦灭六国时间、路线等,在使用这张图时教师可以根据图中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进行任务设计:①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②计算秦灭六国使用的时间;③分析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历史年代的计算方法,了解了秦灭六国的顺序,这也为分析秦统一的原因进行了铺垫。
2.地图呈现方式的多样及使用
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是历史地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事件在空间上的直观反映。在地图的呈现方式上,原教材地图都是平面图,而新教材出现了立体地图,突出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教材中呈现的立体地图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图》,这些地图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形变化,更好理解历史问题。学生观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中山脉、盆地等地形,看到西域地区通过沿着山麓的狭长地带(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在地理上相联,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还能思考当时选择这一路线的原因。在分析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联系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地理信息,学生结合地图看到河西走廊靠近黄河,又有高山融雪,农业逐渐得以发展,为过往商队提供补给,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从而深入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3.地图信息的丰富及运用
新教材地图中呈现的历史、地理信息更加丰富。新教材中大多数地图都增加了重要地点的图例和古今地名的对照。
例如,新版教材的第一张地图《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将发现的重要古人类用不同颜色按照三个发展阶段标注,直观体现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还新增了东北地区的金牛山人、长江下游地区的南京人、台湾地区的左镇人等,更加突出了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广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增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①分别说出我国境内发现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的遗址名称。②指出这些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的地区。③概括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④分析这些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种类丰富,进程完整,同时初步感受到自然环境对远古人类的影响。
又如,第12课中的《西汉形势图》与旧版教材相比增加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与正文内容相对应。学生结合地图认识到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后,控制了往来西域的通道,汉朝以此为依托,联络西域各国,从而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为最终反击匈奴成功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新增“读地图”栏目与“学史方法”的使用
除历史地图本身的变化外,新版教材还特别注重学法指导。一是大多数地图都有“读地图”栏目,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重要信息并从中分析历史问题。二是在本册教材最后“学史方法”部分中专门设置了《如何阅读历史地图》。
1.“读地图”栏目的设置和使用
首先,利用设问,掌握史实。如借助《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旁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例,识读魏、蜀、吴三国的都城;观察三国的不同颜色判断三国的相对位置和大致区域,从而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其次,结合学情,调整问题。如《战国形势图》教材提供的任务是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教学中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地图绘制战国七雄相对位置示意图,这样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既是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能力的体现,又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
第三,适度追问,引发思考。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2011年版课标要求是“知道陈胜、吴广起义”,而2022年版课标要求则是“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因此新教材《秦末起义形势图》增加了响应起义的地点、其他起义军的进军路线、重要战场等信息。教学中可以在栏目设置问题的基础上追问:①找到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②说出其他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③指出重要战场的名称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秦末大起义,也为楚汉之争做好了铺垫。
最后,前后对比,建立联系。将不同时期历史地图中的同一事物进行对比,能够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如长城在《战国形势图》和《秦朝形势图》中都有标注,学生先从地图中看出战国时期多数诸侯国都在边界修筑长城,而秦统一后除秦、赵、燕北方长城被保留下来并连接在一起,其他诸侯国境内长城尽数拆除。学生进而分析变化的原因,认识到战国的长城在秦统一后已成为割据隐患,秦朝为巩固统一必然要拆除内部长城。同时,秦、赵、燕北接匈奴,秦朝将三国北境长城连为一线并向东西延伸,形成秦代的“万里长城”。
2.“学史方法”的运用
新版每册教材中都有“学史方法”部分,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对该方法运用步骤进行说明。《如何阅读历史地图》是本册教材中介绍的一个学史方法,对这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首先,在课时教学中要适时进行方法渗透。如学生在第一课就会接触历史地图,对相应的学习方法比较陌生,教师要结合《如何阅读历史地图》中的步骤、方法进行初步指导。在后续学习中,按地图展示史事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分类,会接触到路线图、形势图和分布图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获取地图表面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其背后关联的史事。例如对于形势图,学生要能描述构成这一形势的主体有哪些,再思考这一形势出现的原因或影响。对于路线图,学生要能用历史语言表述行动路线,并分析采取或形成这一路线的原因。
其次,作为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中国古代疆域变迁》主题教学中,学生梳理各时期的形势图,通过图中信息辨识朝代,形成时序;比较不同时期疆域范围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及重要意义。
第三,以活动课方式使学生学用结合。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将历史地图转化为能表现历史、地理信息的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说明历史问题。还可以描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将重要地点、路线等留白,成为学生开展历史游戏的材料。
三、深化历史地图的运用,培育核心素养
任何历史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条件。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了解史事发生、发展的地理环境,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中理解史事的意义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1.准确解读地图信息,形成时空观念
在解读历史地图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辨识地名、图注等信息,找准时空定位。新版教材的地图大量增加古今地名的对比。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关系,如同一地名的空间范围是否有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地名的地理位置或范围,从而形成空间观念。例如,秦朝时地理概念的东海包括了现在的东海和黄海,这在《秦朝形势图》的图注中进行了说明,可见虽然地名没变,但表示的地理空间范围却不同。还有不同时期同一地名的地理位置可能变化不大,但其所处的环境、经济、交通情况等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巨大差异。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区别和联系,避免混淆,提高时空定位能力。
新版教材历史地图中还增加了时间信息。如在政权对峙形势图的图名处增加了具体时间,如《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东晋形势图(382年)》等。《东晋形势图》选取的时间点是382年,也就是淝水之战前一年,如果与淝水战后南北形势图对比会发现,战后北方再现混乱,东晋疆域有所扩大。政权对峙形势图中的时间既是严谨性的表现,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空间都是历史的基本属性,是认识历史的重要维度。
2.发展空间思维能力,解释历史问题
历史空间是史事的载体,它不仅包括史事发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空间思维能力就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综合考虑特定空间下多种因素,发现史事之间的联系,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
新版教材中很多地图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改为《商朝形势图》,原图例只有曾做过商都城的地点,而新图中的信息则包括都城、封国都城及定都顺序等,同时还新增了曾经的都城的名称及序号,并且都有古今地名的对照。可见新图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学生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以下设置:①按照顺序说出商朝都城的名称。②根据都城的位置说出商朝的统治中心的位置。③商朝都城众多说明了什么?④从图中能够看出商和周是什么关系?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内容分析商朝都城频繁迁移的原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联系。
新教材历史地图以图像化的形式展示史事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空间的角度呈现了史事发展、演变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将相关历史地图进行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更加完整的历史空间信息,探寻历史地图中蕴含的历史变迁,获得更深层次的历史认识,构建合理的历史解释。例如,新教材《西汉形势图》和原教材一样,都有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不同之处在于新教材的《东汉形势图》和《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中都增加了西域长史府。西域都护作为汉朝政府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安抚西域诸国、确保丝绸之路畅通等。[4]西域长史原为西域都护的属官,后来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官僚机构,具有独立处理军务、屯驻、招抚西域等职能。[5]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的三幅地图地图,发现在西域地区机构设置的情况,结合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学生认识到西汉、东汉乃至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都在不断巩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综上所述,新版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有一定的调整和变化,这些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结合具体学情,设计学习、运用历史地图的方式方法,以期更好地落实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
【注释】
[1]梁启超:《lt;中国地理沿革图gt;序》;苏甲荣:《中国地理沿革图》,北京:新体中华地图发行处,1925年,第5页。
[2]原初中统编历史教材指的是2023年7月第8次印刷的版本。
[3]新修订初中统编历史教材指的是2024年8月第1次印刷的版本。
[4]洪涛:《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第11页。
[5]申超:《汉代西域长史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第5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