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2024版新教材的五个显著变化

2024-12-02 00:00:00严立明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学史新教材新课标

摘要:研究新教材对于教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部编初中历史2024版新教材有五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增设“学史崇德”新栏目,凸显教材的导向性;二是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体现教材的进步性;三是勾勒历史发展新线索,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四是挖掘历史叙事新表述,追求教材的科学性;五是添加学史方法新内容,突出教材的实践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教材新课标学史方法

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看,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编写什么样的教材是关系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所以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从课程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桥梁,是师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1]所以,研究教材对于教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课标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用,并于2017年全国推广使用,从此我国结束了“一标多本”的旧时代,步入“一标一本”的新时代。202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顺利问世,契合新课标的2024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于2024年秋季开始使用。那么,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有哪些显著变化呢?

一、增设学史崇德新栏目,凸显教材的导向性

新课标强调,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具体落实上,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四个自信”,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新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从而着力发挥历史课程独特育人功能,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基于此,初中历史新教材增设了“学史崇德”这一辅助性栏目。以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为例,新教材一共编排了六个“学史崇德”,具体内容如表1。

由表1可知,七年级历史(上册)新教材“学史崇德”栏目涉及的杰出历史人物分别有:大禹、孟子、屈原、张骞、司马迁和诸葛亮。从呈现方式看,该栏目将文字居左、图片居右,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从内容编排方面看,该栏目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历史图片呈现人物的主要事迹;从人物涌现的精神品格看,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所以,新教材的“学史崇德”这个栏目,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学习,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获得高尚精神品格的熏陶。

二、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体现教材的进步性

新课标指出,要精选、优化历史课程内容,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历史研究的方法也不断创新,特别是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有了跨界融合、跨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些史学新成果破土而出,丰富并深化了人们对自身历史,尤其是史前社会发展史的认知。初中历史新教材与时俱进,及时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这体现了教材的进步性。以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秋季版)为例,新教材新增了郧县人、古DNA技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等知识点。具体内容见表2。

由表2可知,七年级历史(上册)新增的史学研究新成果主要分布在第1、第2单元,即先秦史部分;新增内容所处位置主要在正文部分和“相关史事”“知识拓展”辅助性栏目。当然,我们对新教材新增知识点不能仅仅停留于编排位置和具体内容的表述(显性信息),更应该关注这些新增成果对于学生有何教育功能(隐性信息)。从教育功能维度来看,新教材增加的史学研究新成果,或为历史结论提供例证,或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或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些新成果所产生的教育功能不是完全一样的,在教育张力的延展上各有侧重,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和育人智慧。

三、勾勒历史发展新线索,坚持教材的系统性

所谓教材的系统性,就是指历史叙述中要准确阐述基本史事,体现“点—线”结合原则,系统揭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叙述,勾勒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大趋势,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4]以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秋季版)为例,新教材叙史的系统性更突出、更科学、更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单元标题的重构;二是对课时标题的重组。单元、课时两级标题的具体变化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七年级历史(上册)新教材不仅对单元的标题进行了重新调整,而且对一些课时的标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从单元标题层面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单元标题凸显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有利于学生从长时段的角度去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把握历史整体发展脉络。从课时标题层面看,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对历史发展的时序表述更清晰,比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旧教材的课时标题是按“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的时序去编排相关内容的,而新教材的课时标题则按“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的时序去叙述相关历史。虽然这两个时序表述变化细微,但是新教材的表述显然更准确、更科学。再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旧教材第5课的内容已经统合到了新教材第8课之中,新教材的这一调整不仅使整个单元更有时序感,而且使整个单元的知识更系统化、更逻辑化和结构化。

四、挖掘历史叙事新表述,追求教材的科学性

所谓教材的科学性,则是指史事的选择和叙述应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无科学性、常识性错误;要实事求是地解释和评述历史,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始文献等资料及数据的引用要准确、权威和可信,符合学术规范,注明出处和来源。[5]以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秋季版)为例,新教材在“正文部分”“单元导读”等方面的文字表述均发生了细微变化,这些细微变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小题大做”之嫌,然而恰恰反映了新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和责任心,更体现了新教材编写者追求教材科学性的执着。这些“细微变化”部分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知,关于“春秋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从新、旧教材所使用的历史概念来看,旧教材用“长期交往”“斗争”“民族交融”等历史概念来阐释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而新教材则用“频繁往来”“密切联系”“华夏认同”等历史概念来阐明;从语义语境角度看,旧教材在讲述“诸华”“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时,既论及民族之间的“和”,又提及民族之间的“战”;而新教材对“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已经淡化处理,更凸显民族之间的“联系”“往来”,由此进一步指出“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个历史结论。教材这一细微变化,既跟新课标的内容要求相一致,又与高中统编新教材的内容相衔接。关于“东周社会发展变化情况”,旧教材用“兼并战争”“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的繁荣”等历史概念去描述,而新教材则用“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化”“思想学术繁荣”等历史概念去勾勒。很显然,新教材的表述更全面、更完整,这体现了新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

五、添加学史方法新内容,突出教材的实践性

所谓教材的实践性,就是指教材编排的学习内容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可操作性,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的高通路迁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共通性素养的全面发展。有鉴于此,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添加了“学史方法”这一内容。以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秋季版)为例,新教材在“学史方法”模块,增加了“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如何阅读历史地图”等三个实践性问题。这些新增内容具体见表5。

由表5可知,新教材添加的“学史方法”模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会遇到的实践性问题;二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可见,新教材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而且强化了“如何学”的具体指导,做到了好用、管用。从内容方面看,每种“学史方法”是按“方法+示例”模式呈现,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追求教材实践性、可操作性方面的匠心独运。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模块,指导学生积累学习历史的具体方法,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综上,初中历史2024版新教材在课文部分和课文辅助部分均有诸多显著变化,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既要认真发掘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的显性变化,更要深入思考新教材编写者对相关内容调整的隐性意图。本文对新教材的探讨还比较粗浅,有待学界各位同行继续持久深入的研读。持久深入地对新教材进行研读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这关系着新教材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关联着新课标具体要求的进一步落地!

【注释】

[1][2][3][4][5]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73、70、3、70—71、71页。

猜你喜欢
学史新教材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0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28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