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CSMS)的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上存在三个问题:课堂提问缺乏技巧、课堂活动缺乏设计、评价反馈缺乏有效性。基于此,借助转换提问方式,设置开放问题;精心设计活动,开展情境教学;优化评价方式,进行有效追问三个改进策略,可有效落实对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CSMS;语言运用;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9-0014-04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且只有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专责,体现着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可以说,在课程中落实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基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的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简称CSMS),是一种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自动评分的大数据课堂测评工具。它以推动课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己任,重点关注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交流素养、合作素养四个共通型素养的培育情况。相应地,其量化指标的核心部分也包括思维激发、互动交流这两大类。其中,语言运用的最终指向——语言表达,主要体现为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正与互动交流一致。互动交流这类指标则可作为有效工具,帮助教师检验语言运用素养的培育情况,总结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按照“前测发现问题、提出策略改进、后测检验效果”的流程,录制了《回忆鲁迅先生》《黄河颂》《社戏》《回延安》四节课上传至CSMS系统进行分析(见表1)。所选四节课均为同一教师在同一班级录制的新授阅读课,其中前测的《黄河颂》与后测的《回延安》都属于现代诗歌阅读课,课文的体裁相同,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关注语言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因此将CSMS报告中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学生发言情况、弗兰德斯互动和问答评模式作为重点,对前后测课例进行详细分析。
三、案例分析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前测发现问题
本研究根据前测《回忆鲁迅先生》《黄河颂》的大数据报告及复盘视频,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课堂提问缺乏技巧,导致学生表达空间较少。学生发言通过三个指标来反映,包括学生发言总时长、学生发言平均时长以及平均发言充分表达量。从表2可以看到,两节课的平均学生发言总时长为9分52秒,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表达机会。但发言平均时长为6.30秒,10~30秒之间的发言数量少,充分表达量只有6次,这说明学生无法完整且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一定的表达空间。
复盘两节课发现,学生表达空间较少与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技巧有关。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提问方式呈现陈述式的口吻。在课例2《黄河颂》中,教师为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了“播放黄河大合唱视频,引导学生讨论黄河”的导入环节。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没有明确提问,而是说“看完视频,黄河给你的印象是……”,企图与学生互动,但是因为教师的表述是陈述性的,大多数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误以为教师在自问自答,自己不需思考参与课堂,便没有与教师互动交流。另一个是问题设计呈现封闭式的特点。在课例2《黄河颂》的整体感知环节中,教师提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可不可以?”“开头部分选一个字进行概括”“望黄河是从第一句到哪一句?”等封闭式问题,这些问题既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也导致学生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只能回答“可以”“望”“第四句”等简短且固定的答案。
2.课堂活动缺乏设计,导致学生交流兴趣较低。弗兰德斯互动展现师生在课堂上的言语互动情况。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两节课在师生话题交流稳定、学生表达稳定、教师正面回应学生方面较好,但是在启发性、教师发问、学生发问方面需要注意。尤其是学生主动发言次数只有5次,说明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不高,很少在课堂中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
复盘授课视频发现,学生交流兴趣低既与课堂问题较为封闭有关,也与课堂活动缺乏设计有关。例如,课例2《黄河颂》中,由于是第1课时,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积累文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把握黄河形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播放视频引出课文《黄河颂》,接着介绍作者光未然以及写作背景,再请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朗读“读读写写”,最后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分析文章体现的黄河特点。这些常规的环节虽然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知识,但是较为枯燥无趣,学生对课堂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回答问题,很少主动提问或交流。
3.评价反馈缺乏有效性,导致学生表达欲望教弱。问答评模式能够全面反映分析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反馈情况。典型的“问、答、评”模式主要分为4类:简单型IRE、学生讨论思考再答型IDRE、追问型IRIRE、其他组合型。追问型和学生讨论再答型越多的课堂,越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个人想法。从表4数据可知,前测课的简单型1.5次,追问型仅有0.5次,学生讨论思考再回答型0次。这说明教师评价反馈不充分,很少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导致学生的表达欲望不强。
例如,在课例1《回忆鲁迅先生》中,教师布置任务“请快速阅读文章,思考本文写的鲁迅先生的这些小事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学生回答了“鲁迅先生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接待客人,体现了鲁迅先生很伟大。”这一回答偏离了文本内容,反映出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但是教师并未及时追问与反馈,而是直接自己开始讲解。这造成学生无法深入思考,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回答情况,进而逐渐丧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提出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改变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活动以及优化评价反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并将策略用于《社戏》《回延安》的教学中。
1.转换提问方式,设置开放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中的适当有效的师生问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宽学生的表达空间,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型、启发型的问题。例如,在课例《社戏》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由“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情感?”变为“有人认为《社戏》这个短剧拍出来没有意义,对此,你持什么看法?”引导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与知识经验,从多个角度谈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提问时,教师还需加强疑问语气,在课堂中进行明确发问。例如,在课例《社戏》分析双喜性格特点的环节时,将“双喜的人物形象是……”等陈述性语句转变为疑问句“你希望和双喜成为朋友吗,为什么?”以此,学生明确教师的提问意图,师生互动得以展开。
2.精心设计活动,开展情境教学。《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实际语言交际场景,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与同伴交流,展示自身的观点。例如,在课例《社戏》中,教师可以设计“以《社戏》为脚本拍摄短剧”的情境,通过“定集数,取标题”“选人物,做海报”“定场景,配旁白”三个任务,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真实的生活实践类情境,在情境的推动下主动与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明确文章结构、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的特点。
3.优化评价方式,进行有效追问。有效评价能够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深度思考,主动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正向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称赞,并适当倾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敢发言、想发言;或采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学生再回答的方式,进行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例如,在课例《社戏》分析阿发人物形象的环节中,学生回答了”通过阿发偷豆的行为得出他勇敢大胆的特点”,教师可以先及时鼓励“你分析得很仔细,看到了阿发偷豆的行为,得出了他勇敢的特点”,接着追问“但阿发偷豆偷的是谁家的豆,偷豆又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身份,感知阿发身上的淳朴善良。待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继续追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意见?”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继续讨论阿发的性格特点。
(三)后测改进效果
研究将后测课例《社戏》《回延安》与前测课例《回忆鲁迅先生》《黄河颂》进行数据比对,分析改进效果,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从表5可以看到,关键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发言情况中的学生发言充分表达量由6次提高到了15次,发言平均时长以及总时长均有所提高;弗兰德斯互动中,学生主动发言次数由5次提高到了10次,启发性由0.33提高到了0.53,学生表达稳定方面也进一步提升,但学生发问、教师发问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这提醒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还需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发问;问答评模式中,简单型次数由1.5变为了7,追问型次数从0.5变为了4.5,回答再思考型次数从0提高到了0.5。以上数据说明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交流兴趣和表达欲望都有较大提升,教师更好地落实了对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育。
四、总结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虽知晓其重要性,但碍于缺少经验,始终不能判断是否在课堂上真正落实了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也无法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CSMS大数据报告则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帮助。从与学生语言运用相关的数据中,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表达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问题。借助CSMS并结合反思复盘,教师可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除了语言运用,CSMS还关注兴趣激发、知识获得、思维培养等其他课堂育人的核心要素。今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借助CSMS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快地促进课堂教学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申宣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内容与实施[J].全球教育展望,2022,(06).
[3]许世红,刘军民,王时舟,等.人工智能视域下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理论建构、模型支撑与技术实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02).
[4]刘媛媛,张林静,易湘波.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智慧评价——以3节借景抒情阅读课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3,(05).
[5]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08).
[6]廉红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0).
[7]杨晓哲,王晴晴,蒋佳龙.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师生对话分析:IRE的自动分类与分水平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0).
本文系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通信与网络”2020年度重大专项项目“5G+智慧教育”(项目编号:2020B0101130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