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教育惩戒:手里有戒尺,眼中有远方

2024-11-12 00:00孟红梅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1期

一段时期以来,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备受欢迎。加上家长动辄举报教师等事件,导致部分教师遇到学生犯错时不敢管、不愿管。然而,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磨砺学生的意志。可以说,摒弃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当把戒尺还给教师,如何把握惩戒的尺度,发挥惩戒的作用与价值,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笔者结合教育实践谈四点看法。

一、以法规为准绳,“敢用”要把握尺度

目前,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惩戒仍存在界限、尺度认识不清的问题,可能出现滥用、误用惩戒权现象。这就有必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学校重视培训学习,是教育惩戒落地的前提

培训学习,就是让教师对教育惩戒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什么情形可以实施,实施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判断过错的程度并把握惩罚的尺度。教师只有知“可为”与“不可为”,才能在家长出现过激行为时有理有据地保护自己。

除提供学习材料、邀请专家外,学校还可以引领教师分析身边案例,如“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李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室门口罚站,这种教育惩戒是否合适”。学校还可以召集班主任进行“圆桌会议”,讨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处理方法是教育惩戒还是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教师端正教育认知,是教育惩戒落地的关键

教师要端正对教育惩戒的基本认知。教育惩戒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是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结果是学生引以为戒、改正错误;教育在前,惩戒在后,适当的惩戒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学生犯错,不管不教是教师的失职;但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不能侮辱、歧视学生或伤害学生人格尊严。

(三)依法完善校规班纪,是教育惩戒落地的保障

尺度的把握,关键在于学校和班级依法建立管理体系。学校要以公约、奖惩制度等形式让纪律正位、秩序回归;校规班规要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保证其发挥激励、束行、导向的作用。只有制度立威,“丑话在前”,教师才会管教有理、惩戒有度。另外,进行严重情节下的教育惩戒时,学校应有基本流程:事先告知主管部门及监护人惩戒原因与形式,形成集体讨论后的惩戒决定,学生及家长同意后签订责任书。

二、以宽容为底色,“善用”要伴随温度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这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对待教育惩戒的态度:经常搁置,有而不用。“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是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在实施教育惩戒时的做法: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两个教育经典告诉我们:手持“戒尺”,也应心中有爱。

(一)先控制情绪,后选择方式

教师如果带着个人的情绪去处理学生的错误,就可能出现不理智、不清醒的肆意或过度使用惩戒权问题。正常的管教可能变成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实施教育惩戒时,教师要明白:教育惩戒,不是给自己解气,也不是让孩子“吃苦头”,更不是强制压服。教师要问自己“我是在惩戒还是在发泄个人情绪”,然后做到以下几点:控制情绪,温柔地坚持;注意沟通语气,威而不严;就事论事,不“添油加醋”,忌“算新旧账”。

(二)先有容错心,后有触动心

成长是不断犯错的过程。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学生迟到、不注意听讲、随便说话……犯错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些错误面前,教师最需要的是“容错心”。教师平静地不在公开场合当即下判断,不叫来家长把事态扩大,而是给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就会把犯错变为一种积极的感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可见,良好的惩戒效果来自情与惩的结合,惩戒前传递关心,惩戒中晓之以理,惩戒后予以抚慰。这个过程就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就是在做有温度的教育。

三、以成长为远景,“会用”要影响长度

良好的教育惩戒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成长。如何把学生犯的错误变为教育契机,让教育惩戒发挥最大教育价值呢?

(一)让代价后果落实到情绪体验上

教育惩戒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有了自我惩戒的意识,即心理的惩戒、情绪的惩戒,进而接受教训,获得自我成长。例如,学生因冲动出现打架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计算整个过程的资金成本、责任划分的拉锯、双方学习的耽搁和由此引发的学校舆论等。这样一来,学生明白犯错的代价,今后必然控制冲动行为。

(二)让跟进工作落实到问题重启上

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在于“惩”,而在于“戒”,“戒”的实质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事实证明,做到对惩戒之后的跟进教育,才会使惩之得法、戒之有效,并影响学生长远的做人做事准则。

有一个在惩戒后引导学生重新面对问题的例子。教师问:“我很好奇,下次再遇到让你感到愤怒、想打架的事情,有没有让你既不受伤害,又能解决愤怒的方法呢?”又说:“很开心我们达成共识,接下来,跟我分享一下你跟同学相处的目标吧。”这种跟进引导不仅能让学生重启问题,还帮助学生做问题的解决者,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三)让化错行为落实到正向教育上

部分学生在面临惩戒时有先指责他人的习惯,比如迟到的原因是“我妈叫我起床晚了”,迟交作业的理由是“组长没有收我的作业”。这固然有学生担心被批评的因素,但根源在于其存在推卸责任的心理。于是,我和学生约定:反映问题或陈述事件时,从“我”说起。重启问题时,原因就变为“我起床晚了”,“组长收作业时,我没在教室”。这样一来,学生养成在问题面前以“我”开头的说话习惯,培养主动担当的意识和坦诚的反思精神,在心中种下向善向美的种子。

四、以差异为弹性,“适用”要产生深度

差异无处不在。天赋差异、城乡差异、境况差异,以及家长的文化差异、认知差异……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因人施策,把副作用降到最低——这就是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度教育。

(一)适切的惩戒教育,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上

和学生接触久了会发现,问题学生的背后基本是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我们对学生的理解越清晰、越深刻,就越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脱离了学生的教育,只能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变得越来越功利。教师只有客观分析错误性质,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把握学生承受心理,才能采取适切的教育手段,避免“一刀切”的惩戒方法对学生的伤害。

(二)适切的惩戒教育,建立在对惩戒方法的弹性选择上

什么样的班规班纪既考虑了差异还能让学生喜欢?我想是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自助餐式”惩戒法。以下是一个班主任对自习课上违反纪律学生的惩戒方法: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的原谅。2.写一份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学习的倡议书,在班内张贴宣传。3.大课间为同学们唱一首歌,活跃班级气氛。4.到操场跑5圈,强化认识。5.自己申请其他惩戒方式。教师要求违纪学生从以上惩戒方式中自主选择一个,在纪律委员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惩戒中,教师只有既手握戒尺,依规履责,又注重关怀,指向未来,才能实现使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教育目的。

(作者系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本栏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