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教育惩戒再次引发热议。教育惩戒,目的是引导孩子树立起敬畏之心,使其遵守规则、健康成长。然而现实中,教育惩戒的实施具有复杂性,“惧用”和“滥用”现象并存。本期我们聚焦“教育惩戒,让教师重新拥有戒尺”,邀请高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从不同角度切入,就如何保障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展开探讨,以期能帮助更多教师正当履职,让教育更有温度和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人际信任由“亲而信”的熟识信任转向“利相关”的理性信任或基于契约的制度信任,衍生出巨大的风险治理挑战和信任危机。当代中小学生直面乡土社会转型所致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简单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感知风险显著提升,直接影响了和谐互助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在建构师生信任关系过程中,教育惩戒一直是家庭关心、学校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育惩戒是学校生活中十分敏感,又普遍存在的棘手话题。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度”,既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又保障教师“管”的权利,破解困扰教师的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等难题,成为基础教育长期面临的重要议题。在此意义上,如何理解恰当教育惩戒,以及教育惩戒何以增进师生信任,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保障惩戒注重人文关怀与育人效果、建构师生协同互助的关系与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恰当教育惩戒的内涵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教育惩戒是“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同时,《规则》第四条规定: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这为我们理解恰当教育惩戒的内涵提供了方向。
(一)谨记惩戒的目的性:预防为主,报应为辅
当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实施惩戒时,教师首先要思量“为何s1wVtddj59Qg2Nk+wyb/AWM3Eb5tdoUy9ExI2gKH73g=而惩”的问题。在惩罚哲学领域中,报应应得论和威慑预防论是两种解释惩罚目的性的主流观点:前者认为惩罚是为了伸张正义,给予违规者罪有应得的痛苦,侧重于“为惩而惩”;后者强调惩罚是为了维持规范,借此威慑潜在违规者并预防越轨言行,偏重于“为防而惩”。在学校管理情境中,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行为,旨在促进学生引以为戒,收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更贴合威慑预防论的观点。但是,教育惩戒也不完全排斥报应应得论,反而借助惩戒让学生理解犯错与受惩之间的应得关系,进而掌握学校规范、社会正义和道德责任。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时刻谨记教育惩戒的初心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实施惩戒时应以预防违规为主,报应过错为辅。
(二)牢记惩戒的尺度性:过惩相称,戒当其错
当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实施惩戒时,教师又要衡量“据何而惩”的问题。“过罚相当”原则是行政处罚实践中遵循的重要原则,对于教师实施惩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义应得理论强调,惩戒实施力度应与惩戒应得性相称。惩戒应得性主要由违规所致的危害性和肇事者的主观意图共同决定,其中前者指违规违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后者涉及违规者的动机意愿(如无意或故意,善意或敌意)。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需要有比较清晰的裁量标准,综合考虑违规危害性和违规者主观意图,依据《规则》实施合法合规、过惩相称的惩戒,避免过轻或过重的不对等惩戒。
(三)切记惩戒的关爱性:严慈相济,宽严有度
当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实施惩戒时,教师还要考量“持爱而惩”的问题。关怀伦理学派强调所有教育行为均应具有关怀性,教师应着力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怀性关系。同时,“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也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仁爱之心是师生关系的伦理价值标准,教师应秉持温暖教育信念,以心传心,以德培德,以能养能,以爱育爱。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应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恰当惩戒增进师生信任的潜在路径
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惩戒来管理学生并预防其问题行为。教育惩戒不仅影响违规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声誉判断,进而影响师生信任关系。信号传递理论强调,惩戒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社会信号:人们会自主地评估实施惩戒的恰当性,据此调整其对实施惩戒教师的可信度判断,进而最终影响双方信任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大多从能力、正直和仁爱三个维度判断他人的可信度,因此恰当惩戒亦可从上述三条路径增进师生信任。
(一)基于感知能力的提升增进师生信任
能力指个体实现预期目标的本领。在课堂管理中,感知能力更多涉及教师管理学生以促进其行为良性发展的本领。实施惩戒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预期的情况,甚至诱发家校矛盾与冲突,直接影响了教师实施惩戒的意愿和行动。当面临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时,困扰教师的首要问题是“敢不敢管”。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恰当惩戒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这亦是党和社会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心和目的。因此,实施惩戒意味着教师敢于承担管教学生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能力的感知,进而增进师生信任。
(二)基于感知正直的提升增进师生信任
正直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遵循法则的道德特质。在惩戒情景之中,感知正直反映了学生对教师处理违规违纪事件时合乎规则的程度判断,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惩戒的接纳与认可。当面临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时,“实施何种尺度的惩戒”就成为困扰教师的又一问题。正义应得理论及实证数据表明,惩戒力度应与惩戒应得性相一致。与惩戒应得性错位的过轻或过重惩戒会降低学生感知正直,进而削弱师生信任。
(三)基于感知仁爱的提升增进师生信任
正所谓,要成人师,必为仁师。当面临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时,“如何实施教育惩戒”成为困扰教师的另一问题,直接体现了教师处理惩戒难题的智慧。恰当惩戒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矫正其错误或不当行为。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过分惩戒则凸显了教师的冷酷无情,甚至恶意动机,使得学生质疑教师的仁爱性。即便实施的恰当惩戒是合法合规合理的,教师也应注重人文关怀,注意智慧干预。最终,恰当惩戒会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仁爱,让惩戒具有温度,最终增进师生信任。
总之,良好师生关系既是全社会和全体师生共同的道德目标,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既是建立良性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又是保障新时代接班人培育的重要措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教育家精神视域下关怀性惩戒提升师生信任的路径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5JKZD10)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