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课后服务中的应用,通过协同共筑、共建、共创,达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创新,形成面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共同体,赋能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
【关键词】家校社共育;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的特点和规律。在新发展格局下,将科教兴国战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生动力,进行综合统筹考虑。教育部与其他12个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清晰规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责任分工及协调机制。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双减”政策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包括:确保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多方的协同合作,加强政府的统一规划,确保各部门职责的履行,激发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并清晰界定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共同责任。如今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环境中,课后服务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成长。然而,要充分发挥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的作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的有效合作。本文将探讨这一合作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潜在益处。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
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演变,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家校社的协同共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尽管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合作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多方不协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不高,共育内容和方式过于僵化且缺少有效的机制支持,以及协同工作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面。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包容的家校社合作机制,已成为推动教育质量均衡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需求。为突破此困境,协同家校社三方,推动家校社从“分离”走向“共育”,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以儿童为中心,以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调整家校社定位、整合家社资源、沟通各方优势,扎根于家校社所处的区域中,探索协同育人的路径,建立起家校社互补、互利、互生的良好育人态势。逐步探索构建家校社育人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旨在通过走出学校、走进街道社区,融入“双减”特色,围绕在地文化、非遗传承、家风建设、志愿公益、健康运动等方面,将课后活动和社区文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推动社区成为“一刻钟生活圈”内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和“活动室”,积极探索家校社共育的道路,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合力构建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家校社实践育人共同体。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向下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1.构建一个体系,描绘课后服务美好蓝图
学校从学生立场出发,dgEC/DINb5xIySO03c40ALZFv9dRj8wVciQCBvVl7P0=遵循成长规律、需求,结合原有的办学经验,整合、挖掘课程资源,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提出“开辟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的理念。以“双减—双改—双增”为行动目标,改变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增加个性化学习、创新能力培养;拓宽课后服务的活动渠道,开辟多元、立体的教育阵地,构建具有乡土文化特色指向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通过家校社协同,围绕实践活动开发项目式课程内容并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互动评估,在成果复盘中重新梳理问题,再开展下一步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发和实施。
2.构建三元架构,助推课后课程优质落地
用好家、校、社各方集成资源,优化课后服务生态空间,立足家校社三元架构,组建“1+1+X”立体式课后服务共同体。
(1)设置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规划相关的项目任务。结合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跨学科项目任务,项目设计结合道法、语文、传统文化、体育、美术等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社区资源如图书馆、革命烈士纪念碑、牌坊宗祠等,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条件。每个项目任务都是学生能够实际执行并得出结果的。例如非遗传承、文明实践、古建筑保护等项目不仅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公民责任感,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认同感、责任感。
有效的资源整合可以显著提升项目式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是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部分。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群内容举例如下:
一/二年级模块:“家乡校园”。维度:地理环境,校容校貌,能场室,学校平面图,学校的春天。内容设计:①说说我们的学校;②我爱我的校园;③画一画:学校平面图;④找一找:学校的春天;⑤寻一手:学校的树木。实施方式:①信息搜集;②观察探究;③设计制作;④设计制作;⑤设计制作。
二/三年级模块:家乡人物。维度:①名人先贤;②革命先烈;③现代英模;④道德模范;⑤科教精英。内容涉及:①人物故事我搜集;②人物故事我来讲;③“寻访家乡人物”方案制定;④寻访乡贤名士;⑤“家乡人物”小报我制作;⑥“家乡人物”摄影、小报展。实施方式:①信息搜集;②交流汇报;③小组讨论;④调查访问;⑤设计制作;⑥成果展示。
三/四年级模块:家乡风物(端午)。维度:民风民俗,诗词,风俗调查,风俗拾遗。内容设计:①走近民风民俗;②实践调查家乡风俗;③家乡风俗调查汇报;④风俗拾遗展示1“传深意粽”;⑤风俗拾遗展示2“香囊防疫”;⑥风俗拾遗展示3“龙舟竞渡”。实施方式:①信息搜集;②考察探究;③汇报交流;④成果展示;⑤成果展示;⑥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模块:家乡红色记忆。维度:革命先烈,纪念场馆,红色故事。内容涉及:①追寻英雄的足迹—我是小小调查员;②追寻革命英雄的足迹—我是小画家;③致敬革命英雄,歌唱红色精神—我是小小音乐家;④追寻英雄的足迹—我是出色的小演员。实施方式:①信息搜集;②设计制作;③创作编创;④成果展示。
五/六年级模块:家乡非遗(大棍、舞龙)。维度:文化遗产,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传统技艺。内容涉及:①非遗知识我知道;②家乡非遗我调查;③家乡非遗我探访;④非遗传人我寻访;⑤家乡非遗我保护;⑥“把根留住”成果展。实施方式:①信息搜集;②实地调查;③考察探究;④调查访问;⑤设计制作;⑥成果展示。
六年级模块:家乡古建筑。维度:建筑文化,古建筑历史,古建筑构建。内容涉及:①走进家乡古建筑;②了解古建筑构建;③“家多古建筑”我保护;④“保护古建筑从我做起”成果展。实施方式:①信息搜集;②考察探究;③设计制作;④成果展示。
(2)打造立体学习空间。在课后服务学习空间“1+1+x”中,第一个“1”指家庭,第二个“1”指的是学校,“X”指的是文化礼堂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等,建设校内、校外、家庭、社区实践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学习空间,为课后服务提供空间保障。
(3)组建“三师”协同育人队伍。一个多元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团队不仅包括教师、家长、社区成员,还应包含相关行业的专家。“三师”育人团队中第一个“1”为校内导师,第二个“1”为同伴导师, “X”指专家导师、社区教师、家长志愿者等,各方在项目设计和执行中扮演不同角色,共同支持学生发展。
这种多元化确保了不同的视角和专业知识能够汇集,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负责项目的运行,为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提供组织保障。教师在这个团队中主要负责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利用其专业知识来确保教育内容的质量和适宜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在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首先以自我为师,从兴趣出发,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再者,以同伴为师,在实践中互相借鉴、学习、促进,组建共学团队。家长的参与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他们可以提供关于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要的宝贵信息,同时也可以在家里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社区成员,特别是那些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如非遗传承人、活化社设计师、社会工作者、企业家或艺术家等,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探究和创新精神。这种多元角色的协同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度学习的环境,还能帮助他们在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立体式”评价,实现课后服务良性循环
由于校内课后托管服务项目并不像常规课程一样可以通过组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校兼顾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除了师生外,家长或者其他社会人员也会参与到活动评价中。
1.过程性评价
评价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习惯、策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体验、学习成果(见表1)。
2.多维度评价
评价的目的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过程要可视化,要客观化地使用数据,用激励化的评价导向,评价的形式也尽可能多维度和趣味性,能吸引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学校可利用成长记录袋、私人收藏馆、闯关取星表(见表2)等方式简单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3.多主体评价
原有的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要转变为多主体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社区共评”等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
4.展览式评价
每完成一项任务及时地展示探究成果。如设计图、画作、研究报告、照片、音视频作品、创意作品等,及时展示,激发自信。
实践证明,唯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发挥协同教育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项目式课后服务课程的构建中,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实践专注于特定地区的学校。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整合资源、课程内容、执行策略和共育机制等关键要素,构建起一个连贯的共育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理念一致和协同合作,共同开创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
[2]钱群霞.基于老城厢课程建设的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山西教育,2023(09).
[3]谢金土.“走读家乡”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