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探究学校门前的驷马涌乡土资源为例,设计“为有一湾绿水来”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学课程。设计了“初识驷马涌—走近驷马涌—保护驷马涌”的研学活动之旅,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驷马涌的过去与现在、深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了解现代治水人对驷马涌的影响等活动,完成保护驷马涌倡议书等任务,并设计了多个子任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学活动;乡土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而研学实践兼具教育性、体验性、真实性、综合性等特点,丰富多元的优质教育资源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规律,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实施条件。荔湾区华侨小学汇龙学校开门见河,学校发挥毗邻驷马涌的优势,设计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学活动“为有一湾绿水来”。
一、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的设计基础
1.跨学科融合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科整合,融通各种体验实践、多种方法运用、多种能力联合,是国家课程中综合程度最高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习,在经历中、体验中重建知识获取、能力习得的途径,用自己的理解去掌握与收获。为此,教师应当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中的部分学习任务群相融合,引导学生以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的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和社会服务四种综合实践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研学资源概述
驷马涌是广州荔湾老城区的一条古老河道,从笔者所在学校门前缓缓流过,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看见它。史料记载,驷马涌江面宽广,是西北方进入广州城的主要水道。驷马涌两岸也曾花木繁盛,风光旖旎。因改革开放后两岸经济发展、人口陡增,驷马涌成为了广州城著名的黑臭河涌之一,近年来经过多次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在2017年消除了黑臭。2024年1月,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二期项目完工,面貌焕然一新的驷马涌成为一个新的城市漫步打卡点,驷马涌实现了华丽变身,为研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可以说,这条古老的河涌见证着广州治水的发展历史,也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使得课程更加生活化,让学生以研学的方式深入探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研学活动设计思路
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学课程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中心,融合与渗透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展,笔者通过整合资源,设计了“为有一湾绿水来”的主题研学活动。以驷马涌生态保护为目的,选取了驷马涌(铁路桥段-南岸路)、广州自来水公司西村水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为研学地点,设计了“初识驷马涌—走近驷马涌—保护驷马涌”的研学活动之旅(见下页图1),通过研究驷马涌的过去,实地考察、探究驷马涌的现在,深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了解现代治水人对驷马涌的影响等,完成保护驷马涌倡议书、到社区深入宣传爱水护水知识等任务驱动,设计了撰写研究报告、制作宣传展板、撰写小论文等子任务。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4.确定研学目标
要完成保护驷马涌倡议书,并到社区宣传爱水护水知识,学生首先要对驷马涌的过去与现在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并掌握一定的到社区进行宣传节水知识的技巧。本研究综合融入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学科、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将“为有一湾绿水来”定位在了解治理驷马涌的难,政府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所作出的努力,明白珍惜用水的重要性并自觉将节约用水贯穿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观察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品格,提升收集整理信息、合作能力,获得宣传节水知识的技能,并提高了归纳、分析、判断、整合等思维能力。
二、“为有一湾绿水来”研学活动设计
本文充分挖掘驷马涌及治水相关部门提供的研学资源,从跨学科融合的角度设计研学路线,开展研学活动,以学生自主发现、亲自体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维持纪律和注意学生安全。
1.研学前—初识驷马涌
(1)活动目标:①通过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展开学习,拓宽学习的方式与渠道,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念素养;②通过鼓励学生总结交流汇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③通过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科学思维。
(2)活动内容。任务一:搜集驷马涌自然环境的现状和历史情况。在老师指导下通过书籍、网站、问卷调查等搜集驷马涌现状和历史情况,并根据荔湾区水务局提供的治水小册子帮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认识驷马涌,初步建立对驷马涌的整体认知。
任务二:深入探究驷马涌河水从“干净—黑臭—干净”的深层原因。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查阅的资料,深入探究驷马涌河水从“干净—黑臭—干净”的深层原因。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驷马涌河水从“干净—黑臭—干净”这一历程,哪些人或部门值得关注。
(3)活动意图。学生虽然在驷马涌边学习与生活,但是对河涌的变化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在准备阶段设计了两节前置学习课,通过“查一查”“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驷马涌这条古老河道变化的过程,探究驷马涌水质从臭到清的过程中哪些人与哪些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研学中—走近驷马涌
(1)活动目标:①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的角度了解河流的实际情况;②引导学生借助溶氧仪、PH计等仪器进行水环境监测试验,感受科技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念;③通过水质监测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实践探究素养。
(2)活动内容。任务一:巡视河涌。在老师的带领下,查看河水水位、水色、水面漂浮物情况,闻水的味道,查看河道沿岸排水设施、建筑等情况,将观察所得记录在巡河记录表中。分析判断河道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及时上报。
任务二:检测驷马涌水质。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提取水样,查看河水混浊度,并用温度计、溶氧仪、PH计等仪器和氨氮测试剂等试剂进行水环境监测试验,获得水样的温度、pH值、氨氮浓度、溶解氧浓度等数据,自主探究驷马涌水质等级。
任务三:查找驷马涌沿岸的排水设施。查找驷马涌沿岸的排水设施,制作关于驷马涌排水设施的环境地图,时刻关注排水设施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3)活动意图。学生掌握巡视河涌及检测水质的方法后,开展持续的观察和水质检测,分析驷马涌水质不稳定的原因,为撰写研究报告积累素材。
3.研学中—走近社区
(1)活动目标。鼓励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
(2)活动内容。任务一:设计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问卷,目的是要了解驷马涌沿岸居民对驷马涌治理成效的认可程度,了解居民的节水意识情况。
任务二:开展问卷调查。有序地派发调查问卷,了解驷马涌沿岸居民对驷马涌治理成效的认可程度,了解居民的节水意识情况。多渠道征集节约用水的小妙招和污水处理的小妙招。
(3)活动意图。能自主设计问卷,能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访谈提纲,制定访谈计划,能自觉维护驷马涌的生态环境。
4.研学中—广州自来水公司西村水厂参观
(1)活动目标。了解自来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体会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活动内容。任务一:绘制广州供水发展史时间卷轴。
任务二:绘制自来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净化流程图。通过听自来水负责人的介绍,查看相关图片,深入参观自来水厂净化车间,了解自来水从源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深度处理等一道道精细工序,进入千家万户的过程,感受水的来之不易。
(3)活动意图。通过参观广州自来水展示馆,观看各个时期的水表、收据等实物,聆听讲解员关于广州供水事业的发展历程;参与净水过程中的混凝实验;实地考察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学生知水、爱水、惜水的意识,为保护水资源、建设美好水环境贡献力量。
5.研学中—参观污水处理厂
(1)活动目标。①了解污水处理的重要性;②知道污水处理的流程;③了解处理后的污水的再利用。
(2)活动内容。任务一:了解污水处理的意义。任务二:绘制污水工艺流程图。在污水厂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水格栅、沉淀池、二沉淀、高效沉淀池、出水排放口等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运行原理及水质排放标准等,零距离见证污水的净化之旅。
任务三:探秘泥水分离小实验。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操作泥水分离小实验,感受“浊流”变“清波”的过程,了解污水处理的原理。
(3)活动意图。通过参观、实验等方式,知道污水处理厂承担着过滤城市“血液”毒素和垃圾的使命,感受节水的重要性。
6.研学后—保护绿水青山,我们在行动
(1)活动目标。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保护河涌,增强学生的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
(2)活动内容。任务一:制作节约用水海报、研学活动成果系列展板、节水宣传标语、宣传手册等。
任务二:撰写一份书面的保护河涌、节约用水的倡议书。
任务三:走进社区,开展“‘为有一湾绿水来’—节约用水社区宣传”活动。
任务四:制作简易净水装置。
任务五:制作巡河垃圾捕捞船。
(3)活动意图。这一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整个系列活动中的材料,以“为有一湾绿水来”为主题制作节约用水、保护河涌方面的海报、研学活动成果系列展板、节水宣传标语、宣传手册等,做好驷马涌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并深入社区,讲述自己开展研学活动的经历及感受,向居民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社区宣传结束后,总结此次活动中学生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请学生汇报个人的收获和感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次研学活动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结合乡土资源,确定研学主题并设置驱动任务,围绕研学主题和驱动任务由“初识驷马涌—走近驷马涌—保护驷马涌”构成本次研学活动之旅,开展了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对流淌在学校门前的千年古河道驷马涌有了全面的了解,学生感叹着古老河道经历“清—污—清”这一变化背后人们观念的改变,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与水有关的单位,了解自来水从源头到龙头的过程,了解污水净化的过程,深感水的珍贵。并将自己研学的活动成果制成展板,声情并茂地向社区居民讲述自己研学所见、所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信息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得到增强。
2.建议
(1)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研学活动,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寻找学科间的联系是基础。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寻找小切口,提供菜单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学习研究。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乡土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乡土资源生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探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做能够降低研学的难度,增强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0-04-0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范天兰,李九彬,王勇,等.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同为嘉陵卫士,共护生态文明”为例[J].地理教育,2023.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Guangzhou teaching achievement cultivation project)“基于小河长课程的生态育人方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成果编号202312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