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职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还能引导学生从运动中挖掘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以及超越自我的价值观念,为此,工匠精神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是一项值得挖掘的教学新主张,工匠精神是从业者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行为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对中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师要打破观念,由单一、专项训练延伸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工匠精神融合;教学策略
“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从业者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是一种严谨认真,热爱雕琢自我,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及全面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工匠精神中专注精研的态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充分感受体育运动对肢体动作、思维配合等方面的细节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不懈、不言放弃既是符合普遍认知的体育精神,也是“极致打磨”的工匠精神体现,二者合一具有共通性、互促性;再者,工匠精神的深层挖掘面还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起到自我提炼的高效引导。为此,以职业追求、择业价值观为精神教育基础的中职教学,体能与技能的融合、素质与精神的挖掘应当成为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从系统课程架设、文化感染、活动触发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严谨、执着、坚毅的精神品质。
一、完善教、引架构,建立“工匠”意识
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是新时期教育一直强调的重点,但让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实效却不是件易事,结合工匠精神的融合需求,教师要架设完整的教、引体系,要明确自己的引导之责以及引导的方向,从自身示范、课程变化等方向确立基本性导向。
1.强化教师榜样,以人格魅力为引
模仿是学习的起步,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是中职生学习体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职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精神典范的需求是很大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内在品质要真正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无形”的引导盲点。体育学科的“有形”在于技巧标准,而“无形”则要靠教师身体力行的感染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做好表率,如何将追求意志、打磨意识融入言行示范中?如何化精神为人格魅力,是体育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引导方向。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的体育课堂都存在教师“教而不引”,学生“为做而做”的误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自我追求的意义和突破自我的快乐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首先展示出自己对待体育的态度,对动作的到位程度标准、对课程精益求精的筛选,甚至对学生的容错度以及鼓励心等,都会在学生的感受角度一点一滴地扩散,形成效仿的动力。一位积极、有活力、既能够引领学生也能够参与进学生中的体育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和“同阵线的战友”。
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对基础技巧进行了引导,将预备姿势、摆臂、蓄力、启动、蹬腿、落地等动作细节都一一关联,教师不厌其烦分步骤示范,“摆臂的节奏是需要变化的,到启动前两秒手臂要尽量舒展。”当学生对教师的示范表示惊叹和夸赞时,教师问:“你们觉得下一跳还能更远吗?”有的学生持怀疑态度,教师信心十足地宣布:“肯定能!”在又一次示范中,教师展示出了更好的状态,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也深受感染,在后续的训练中更为积极。
2.开发德体课程,明晰理论基础
对任何学科来说,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课程的牵引度是否到位都是教学方向制定的第一要素,而对体育教学来说,课程定位和细化执行反而容易被弱化。因为体育教学的标准主要集中于肢体、体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教师更看重“表现结果”,而忽略了“渗透过程”。为此,教师要打破体格锻炼的表象,而回到人格品质培养的本源,将坚持、执着等工匠精神的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教师必须基于学生需求进行更加系统的课程指引。尤其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既处于塑造人格的年龄敏感阶段,又有着深化职业素养的需求,在此前提下,要让学生明白“运动能力与精神素养的关联”“自我追求需要怎样的驱动力”“人格品质能够与体育运动产生怎样的互通和促进作用”等,这一系列的体育学习先导教育十分必要。学校要重视德体课程的开发,教师要积极实施德育与体育理论的融合与对接,更要做好理论与运动的融合实践。具体实施可以结合最新的体育资讯,以及选取优秀的运动员典范,和学生一起了解他们的生平,剖析他们的精神等。
例如在进行足球脚背正面踢球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穿插了德体课程,不仅将脚踢球的部位、身体正对来球、脚背正面触球的技巧形成理论知识,更融入了学生都感兴趣的足球名人以及名人精神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德育与体育的融合。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引入了《梅西传》,用梅西努力突破身体病理性限制,还有其在俱乐部默默无闻时期的苦练经历来启发学生:品格磨炼能够助力技术突破,坚持可以战胜自我。课程推进收效良好,学生的体育意识有了新的深度。
二、拓展第二课堂,磨炼“工匠”品质
传统体育课堂局限于校内固定场所,往往一个运动场、简单的基础器械就组成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全部环境。校内资源是有限的,而学生运动成长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单一的体育场所不利于开展拓展性课程,中职教育必须要秉持的理念就是随时贯穿职业体验,深入培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入体育教育者的视野,磨炼工匠品质,即是塑造匠心,为此,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创新精神、使命意识是重要方向。体育第二课堂的展开使教学环境固化问题迎刃而解,顾名思义,第二课堂是常规课堂之外的延伸,校内可利用的一切体育资源,如社团场地、运动馆、多功能活动室等,都可以是第二课堂的可利用场地,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更新鲜的体验,激励学生有重点、有意识地在运动中创造自我。此外,第二课堂也可以延伸到校外,譬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社区服务场所等,校外场所资源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大限度发挥工匠精神的试炼作用。在实施中要注意的是,第二课堂场所的选取要符合课程目标,此外,特殊场地的精神传播意义要有效利用起来。
例如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中,教师主动征求区体校相关领导同意后,在区体校田径队的常驻训练场地—区体育馆为学生拓展了一次难忘的“第二课堂”。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体校运动员的专业训练过程,并鼓励学生和运动员展开交流,对中长跑的时间分配、冲刺技巧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最后,学生在相比校内更专业的跑道上体验了不一样的训练过程。不少学生都表示“第二课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自己对怎样争取更好的成绩有了新的目标。
三、建设校园文化,锻造“工匠”风貌
工匠精神是对个人品质的打磨,也是集体风貌的展现,以群体激发为切入点创造精神氛围,是体育教学的优质渠道。打破小课堂格局,着眼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为牵引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融合意识。校园文化的打造要从校史、传统文化建设、校园特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实施。
1.结合体育传统,打造人文环境
中职学校的人文环境创造离不开对职业态度培养的重视和强调,离不开多样性的文化提取和熏陶,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环境氛围促进教学收获,教学过程丰厚文化积累,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主线,决定了人文基底的建设方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有目标地完善校园文化宣传,创造精神品质培育的滋养地,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优秀文化氛围的引领,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投入运动锻炼,勇于突破和跨越学习过程中的难关。在人文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形式,多个切入点,比如打造体育专题的海报长廊,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体育主题创作活动,还有介绍体育传统和体育时事的自创校报等。总之,体育教师要明确:精神品质的养分来源于充实、积极的文化环境,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变关键在于集体一致的三观意识,文化具有传承性,精神具有感染性,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的内在人文涵养,从运动项目到体育传统,从技能技巧到精神风貌,实现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吸收,完成内化。
例如在校运动会举办前夕,校方组织了“校运会徽我来设计”的文化征集活动,在倡导书中,学校校史、历届校运会简介、亮点、活动照片等一一呈现,学校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特色,创出学校风采”。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下都积极投入校运会的筹备中,学校在几百份作品中选出了32份入围作品,并最终由学生投票产生了正式的会徽,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参与,学生对体育中的传统与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
2.开展体育竞赛,促进精神融合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锻炼身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起顽强的意志力、大胆地超越自我,在做与练之外,综合体育实践也尤为重要,学生的体能、技术训练效果、体育道德沉淀等都需要更有效的方式去验证以及强化,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竞赛活动是校园常规类活动,但以工匠精神融合教学为出发点,还需在活动的规划过程注入更多特色元素,例如选取恰当的主题中心,可以是学生推荐投票的形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全情投入,感受体育竞赛中的拼搏奋发。在活动的开展过程要积极融入精神品质的追求目标,可以借助著名运动会的关注热度,拟定激励性口号和标语,倡导学生“树典范、学精神”,真实的活动体验感带给学生的印象和感知是无可比拟的,只有亲身经历发奋进取的过程,充分感知克服苦难、创造自我的满足感,才能让学生深刻思考体育运动的意义,才能收获合格的“工匠之心”。教师在其中不仅要起到规划组织的带领作用,更要积极动员、盯牢执行,和学生融为一体。总之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竞争意识,迎难而上,在自主磨砺中成长。
例如为促进学生在运动中沉淀集体精神,学校开展了系列体育团体竞赛主题活动,例如拔河比赛、男女混合接力赛、集体跳绳比赛等。系列竞赛的主题和口号均来自学生,在竞赛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也展现了优秀的“工匠风貌”,比如有班级在集体跳绳训练中,学生记录了摇绳以及每个学生接入跳绳的间隔和节奏技巧,大家一起研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破解、提升,有了详细经验后更加见缝插针地训练,最终不负众望,取得了第一名。
四、改善评价机制,深化“工匠”价值
体育教学的成绩考核和评价机制在过往的教学中存在着单一性、片面性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日益受到重视,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应作出对应的改革:不以体育技能掌握程度为唯一标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和情感倾向,还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更应该包含多样性元素,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运动创新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超越意识等都可以融入评价方向以及评价细则。工匠精神的塑造与体育评价的需求不谋而合,反复磨炼、坚持信念、执着追求是学生应当凝练的人格品质,也是学生必须清晰的教学评价新方向。当教学评价机制不再成为死板的条条框框,而能够多向性、多层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激励效果,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识会在学生心中具象化呈现,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之外多一分思考与追求。同时,在鼓励性评价的基础上,学生也容易由课内向课外自主延伸,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内化,让工匠精神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公布了新规划的教学评价机制,新增了体育道德风尚评比,课外体育活动实践,校内体育竞赛统记等,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争取综合成绩表现,在标准指引下,学生对体育综合能力的划定有了进一步了解,在积极争取多渠道、多项目、重过程的体育运动成绩的同时,学生更明白了宽松条件背后的精神牵引力。主动参与、尽力拼搏、充分内化,正是教师想要看到的学生从内到外的改变。
在工匠精神与中职体育教学的融合中经过以上教学实践,证实了工匠精神与体育教学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能够从人格意志、个人价值观发展、职业态度养成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明确了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在开展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循序渐进,力求做到脚踏实地,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喜才.中职体育课程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
[2]何玲燕,邱羽柔,温天骁.“工匠精神”视域下中学传统工艺课程建设与实施探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2(01).
[3]蒋建立.中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ZZJG2023B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