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蜡染”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2024-11-05 00:00:00李传统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摘要】如何站在语文的视角赏析苗族蜡染技艺?笔者大胆试探从语文的角度,运用语文语言、文字形式创建语言交流和语文思维能力,深入剖析民族艺术文化,激活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达到文化传承与理解。

【关键词】校本课程;语文;赏析;蜡染艺术

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方向来定位,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课标理念倡导的方向,目的是学校课程变革在理念上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性,在目标上要具有鲜明的育人性,在内容上要具有鲜活的生成性。学校依托地方民族艺术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蜡染乡土资源可再生的生命力,用语文文化看蜡染艺术大世界,读民族声音,悟民族情感,树民族自信。笔者将小学语文与地方民族蜡染艺术融合教学,细心钻研,从语文视角赏析它的美感,用语文读懂它的故事,让学生认识民族艺术,热爱民族艺术。

一、蜡染文化背景

蜡染是民间技艺,是海南苗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已有500来年的历史,体现了妇女们的勤劳与智慧。传统蜡染图腾的特点是纹样丰富、工艺精湛、用色简单、形式优雅,蓝白相间,给人一种宁静的视觉舒适感,而透过图腾的意象,就会发现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生活情景,那是铭记着他们祖先的神圣的影象,同时也流露出他们埋藏在心里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感情。图腾内容丰富,有各种昆虫花卉形状,体现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蜡染图腾主要以独特的纹样形式世代相传,是作为对后人的一种思想教诲,浸透进民族精神信仰,以口述方式传承蜡染技艺,以山峰等为主图元素,附加生活所见所闻的事物装饰点缀图案效果,让蜡染图腾变得更加丰富更多彩,体现一种思想、一种语言。

二、了解语文特有的魅力与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把学习的内容变为清澈的思想,把口头不清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在内化运行中通过思维信息转化,形成大脑的传递信号,变为可沟通交流的途径。语文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方式,特别在社会经济开放发展的趋势下,人的交流能力更为突出,奠定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程。而且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充满着文学色彩的艺术魅力,既有古诗词的婉约,也有散文的豪放,在作者的笔下畅想着无尽的情怀,是因为一个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构建的方式,才能有条理地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铺垫良好的基础。

笔者多年以来不断探索地方蜡染技艺,觉得只凭视觉看图,还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研究兴趣不高,但随着研究方式的改变,笔者尝试运用文化的视角去解读它,如用语文的语言描述“蜡染是一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形式,蓝白相间,宛如夜色天空中的星辰点点,熠熠生辉,恰恰是这么简单的色彩,显得它又是那么的柔和,静静的、静静的犹如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在图文并茂的配合下,语言的描述一下就把深藏声音的静态画面给点化出来了,促进读者在欣赏时能体会到艺术之美感。

三、推进跨学科融合,构建课程学习多元化

本文以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突出民族的文化性,创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风格,又结合课程及课堂教学要求,做好落实课程育人目标,致MnHaMn1g96yrOSdnJhk5d665F0C2Qh3g+sb/tXrFjEc=力于开发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民族课程。“蜡染艺术”主要体现民族文化与美术的融合,而“蜡染文化”主要通过文化背景、民俗民风及艺术创意作品的文化表达,采用另一种形态诠释,推动主题性蜡染艺术作品更体现民族文化的思想性,有利于促进文化深度理解,起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作用。

1.推进阅读理解,体现课程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所以要充分发挥阅读能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书籍中感受丰富的语言文字,发现民族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内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例如笔者在上阅读课时,有意引导学生阅读《海南苗族》这本书,“要想了解一个民族,要先了解它的文化,我们才真正认识它,才能传承与发展,同学们觉得对不对?”在引导学生阅读这本书时,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止步在描写苗族蜡染中,还要整体阅读,全面了解苗族的民俗民情,知道他们的历史及思想,这样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苗族愿意把历史“穿”在身上,这样用问题导向式的方法推动阅读任务,让学生边读边记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的习惯,用语文学习方式深入认识蜡染课程的人文色彩。

2.归纳内容分析,品析文化艺术

归纳内容一定要确保内容紧扣主题,不能偏离,要抓题材、抓题目、抓重点,通过归纳方法把课文内容从类型入手,如人物类、昆虫类、花卉类和纹样类,采用不同主题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画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题材的性质,“它是蜡染艺术形式,那我们要思考什么问题后再构思创作画呢?”因为是染,不是平时的那种绘画方式,在操作方式改变下,那么如何染才能染出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掌握染的正确技术;其次要斟酌蜡染艺术的特点,了解蓝白相间的搭配效果,可以采用阴阳手法表现,根据个人想表达的艺术风格决定,关键是掌握正确角色关系;然后突出表现艺术个性,个性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也是决定艺术能否创新的关键,蜡染的风格给人就是对比鲜明,在哪里留纹多,在哪里留纹少,染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在作品创作时,要有一定的预设。而少数民族的人物特征刻画也有一定的讲究,人物的神态、衣着、环境及活动内容都要分析,这样才能体现出少数民族不一样的精神风貌,如坚韧顽强、纯朴友善等,让读者能从画中读懂背后的故事,赏识画作的风采。

3.增加课程情境,展现课文魅力

笔者在教授“蜡染花”这一课时,采用情境导入方法,通过情境导入“拨开历史的云烟,我眼前发现了一件瑰宝,透过时光岁月,我依然看到它丰富的纹样,那么清晰,仿佛有种神秘的语言在向我述说它的故事,它是那么的柔软。而依傍在美丽的松涛湖畔,大自然授予它的恩惠,孕育了苗家丰富多彩的乡土民族文化,看!勤劳的苗家妇女正在忙碌着制作美丽的蜡染衣裳呢!蜡染,一种神奇而又美妙的艺术,它的纹样就像走过岁月的痕迹,那么皎洁、那么纯朴、那么优雅,又是那么的宁静。”

用美妙的语言紧抓课文的引出,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结合舞蹈艺术,以舞台剧形式创设教学真实情境,讲述蜡染的起源故事,“从前有个苗家姑娘,她特别爱美,她觉得大伙儿染出来的布没有花纹,一点都不好看,所以她特别苦恼,一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有只小蜜蜂飞在她的布上,跳了几下,滴了几滴蜂蜡,然后她的布染出来就变成了有花纹的布,她特别开心。”教师抓住课程情境要素,发挥教学情境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现语文与民族文化融合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会蜡染艺术的独特美。

小学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促进课堂变革,有效激发语文学科教学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构建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梁华.“审美性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