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增强他们对自然变化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核心学习力;语文核心素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业领域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几年来,学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七大任务,其中“融入生产生活”中提到“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时间体系,包括立春、雨水、惊蛰等,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意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因此,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引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认识二十四节气来源,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是独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某种角度来说,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最早衍生于农业领域,是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凝结。在技术发展十分迟缓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上观天文、下观地理,对劳作生活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将这一记录成果一代代传承下去,经过一代代人的验证与补充,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将这一知识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将会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持感到自豪,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有助于培养具备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高水平人才。
2.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涵
小学语文学科担当着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使命。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学生不仅仅会识字、读书,同时也会接受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的熏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小学阶段的诸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最佳平台,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通过学习,寻找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有: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习俗、节日传统美食、节日的美好寓意、节日的诗词、节日的谚语等。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丰富和拓展,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其进行延伸,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氛围基础,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策略
1.借用单元主题,开启“二十四节气”综合性实践学习
(1)开启实践活动课程。引进课题以问为导—
我们的传统节日里,有多少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呢?
你知道有哪些古诗讲述了二十四节气呢?
二十四节气的代表事物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色调又是怎样的?
……
随着问题的推动,学生开始行动起来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教师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呈现给学生,再为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由此开启“我们的节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十四节气的不同音调,在课堂的指引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放大感观,寻找藏在曾经触碰过的“二十四节气”,并形成学习的小组链接—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习俗、二十四节气传统美食、二十四节气的美好寓意、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探索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建构课程学习框架。“兴趣”已备,但欠“东风”。这个“东风”,便是学习方式之风,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热度,更是决定了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比如耳熟能详的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好雨知时节”(雨水)以及二十四节气的俗语、歌谣等。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力水平,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根据兴趣进行组队。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组内探讨主题内容的办法,规划完成时段,使其学习的主题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环节。各个小组以节气命名,分别负责在课下收集不同的信息,了解某个节气的气候特点、风俗人情以及文化活动,并在当下活动的时间里,以最近的节气为序,小组间协调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并按照任务的分配顺序,小组代表轮流在课前三分钟对其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其信息提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是交流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飞跃式的进步。
除此以外,教师需要对现阶段的语文教材资源展开深入挖掘,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比如清明前后有“春分”和“谷雨”这两个节气。在为学生讲解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时,教师可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为例进行延伸讲解,诗句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频繁。此时天气时阴时晴,降水充沛,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故有“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流传。
如此,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兴趣便会被激发,他们可能会自觉利用课下时间去搜集有关清明甚至是其他节气风俗的信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不知不觉间就实现了。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每一个可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从而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理想效果。
2.善用媒介资源,促进语文基本核心素养形成
“听、说、读、写”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重要方面,四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当下学科教育的关注点及关键点。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不外乎听说读写,这是常规。而笔者认为,语文的思维力、筛选资料的甄别力、读写绘的综合能力、编辑排版的整合力,才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这才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1)视听“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深得人们的喜爱,网上的音频、视频、图片资源十分丰富。
指引学生利用各样多媒体方式,通过微信短视频、经典传唱、网搜图片、生活采风,让各小组学生相互合作,从各自选定的主题视角,展示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请同学们跟随我们一起走进‘立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里万物的生长与变化!”“立春小组”通过播放节气时节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气的变化;同时,通过音频讲解节气的由来、习俗和诗词,加深学生对节气的理解和记忆。“雨水小组”选择了网络气象的简介,而后聚焦本地“雨水”节气地理位置变更,小组成员总动员,分别从收集了天上的雨水、早晨的荷叶之水、海边的海水及家中的自来水,用透明的玻璃盛装,观察展示这一节气“水”的不同,再与网络介绍的知识相结合,呈现不同的“雨水”。
还有的小组通过课件或板书等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每个节气的具体时间点。每一个小组所搜集的“二十四节气”特征打开了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全新认知。
(2)读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故事、诗歌、农谚、习俗等内容丰富。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进行鉴赏教学,如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让吟诵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清明”节气时,可以学习杜牧的《清明》一诗。还有立秋的“一叶知秋至,微风拂面凉。”我们品“稻香飘四野,蝉鸣渐稀疏”;寒露的“寒露凝珠重,秋风扫叶黄。”我们相邀看“菊花开满径,雁字写南乡。”
通过诗词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人对节气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更是可以鼓励学生自创小诗并进行诵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带入诗中,诵之于口中。
(3)写绘“二十四节气”。“中华的二十四节气是美的,与其将她留在他处,不如将她留驻心间。”当学生分小组多样化地介绍二十四节气后,让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写绘”形式,留下心中的二十四节气,将自已搜集的素材转而内化成文、成画、成诗……春分时的万物复苏、夏至的烈日炎炎、秋分的丰收景象和冬至的银装素裹等,直观地展示节气的特点,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节气的变化,加深记忆和印象。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及自然景物,结合民间故事、绘画、书法、民俗等元素进行写作训练。通过让学生开展自创小诗、改写、仿写、再现意境等写作活动,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4)创设“二十四节气”的班队生活。在“听”“说”
“读”“写”中孩子们的学习成果逐渐形成,并用于班级环境的建设中去,形成“语文学习”与“学习生活”的学习力的建构。学生不由得发出深深的感叹:这就是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让学生将节气资料写成文字和绘成图画来进行展示,不仅能够传递知识、增强记忆,还能激发情感、促进传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富有创意的展示方式。
如此开展“视听”“读诵”与“写绘”活动,不仅能让人们深入了解每个节气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双重感官的刺激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建构情境场景,实践“二十四节气”
郊外踏青、祭祀扫墓、制作节气美食、观察农作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拥抱”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情境建构。课堂之上,通过模拟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现象,将民俗活动搬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气的魅力。例如在“春分”节气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竖蛋”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分时节地球的平衡状态的神奇,感受我们的先祖智慧,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春分背后的天文知识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寓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在“清明”节气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踏青、扫墓,同时介绍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民俗习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冬至”节气时,可以教学生包饺子,体验冬至吃饺子的传统习俗。
(2)“二十四节气”的生活情境建构。二十四节气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不仅有助于增强自然认知与环保意识、传承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表2提及的活动往往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根据地域的生活习惯,选择更有特色的活动来进行开展。通过相互协作,指导同学们共同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观察农作物也让学生了解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3)“二十四节气”的跨学科整合情境建构。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进行整合教学。在语文课上讲解与节气相关的古诗词;在数学课上介绍节气制度的历史演变;在科学课上分析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观察星辰与物候;在生物课上观察节气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适应新课改需要,不断挖掘可用的节气教学素材,推陈出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补充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促使学生深化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论小学语文主题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J].亚太教育,2019(12).
[2]陈建林.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19(09).
[3]钟小敏.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辞赋,2019(02).
[4]刘烨婷.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