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完成作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开展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实现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究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路径,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与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纯地依靠课上教学活动是难以实现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的,还需要语文教师有效发挥课后作业的价值。课后作业的完成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达到培优固强的效果,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形式、内容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分析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作业设计。
一、基于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遵循以下两个设计要求:第一,作业设计实用性。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作业设计中,作业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作业形式主要以反复誊抄课上知识为主。这种作业设计形式与内容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动力,而且会使许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会错误地认为想要学好语文,只需要反复抄写、背诵语文知识点即可。对此,语文教师需要站在语言素养培养的角度,不断在作业设计中融入实用性元素,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第二,作业设计丰富性。首先,语文知识以文字性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语文教师仍然设计单一、重复的作业内容,不仅会降低学生完成作业内容的动力,而且会使学生逐渐对语文作业产生抵触、消极的负面情绪,难以发挥语文作业的巩固提升作用。对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丰富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其次,不同的作业类型往往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增加作业种类,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基于语文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路径
1.设计体验式作业,增强学生感知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设计体验式作业,实现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体验式作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动态作业形式,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实现巩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需要根据《长征·七律》《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这几篇文章的内容与主旨为学生设计体验式作业。语文教师可以将体验式作业的内容设定为“红色精神”,并布置特定的作业内容。首先,语文教师需要确定本单元作业的主题,即以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为主,引导学生能够从文章中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不畏艰辛、英勇无畏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其次,根据单元作业主题设计体验式作业,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式作业之中:利用互联网搜集革命先辈的事迹,并整理成册;与家长一同去本地的历史博物馆、红色遗迹、革命先辈故居等地进行参观,并形成图片、视频;利用文字将自己体验的内容、接触的事物进行描述,形成思路清晰、内涵丰富、情感饱满的文章,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完成体验式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加深对课上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巩固。
2.设计多元化作业,尊重学生差异性
基于语文素养培养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设计多元化作业,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需求,从而设60e2198e6739df680898b769b50721d1计多元化的作业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的内容后,设计以“童年”为主题的课后作业。在设计多元化作业之前,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调研,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作业内容与形式,从而保障语文作业的可行性。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两类作业:第一,想象类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创设一个想象类故事,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同时,教师需要为该类作业设置固定的要求,即故事的真实性,从而保障学生想象的内容更加合理。第二,绘画类作业。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画笔将童年发生的事、接触的人、看到的景描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文字,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进行绘画,将其中包含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作业内容、作业形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使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获得成长与发展。
3.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率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独立完成作业的效率相对较低,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监督与引导,如果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过于枯燥、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则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甚至会有部分学生敷衍完成或者不完成,影响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效利用学生对新鲜、生动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不断在作业内容之中融入趣味性的内容,丰富作业开展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增加游戏元素,也可以融入体验式、挑战式的作业内容,从而提高作业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与环境中完成作业,进一步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这一节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征以及本节课的内容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内容,并从“做”“演”“画”三个角度设计作业开展形式:第一,要求学生完成“做”的相关作业。由学生独立填写竹节人制作步骤、环节,并且全面了解制作竹节人需要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将竹节人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记录。第二,要求学生完成“演”的相关作业。学生可以在“做”的基础上进行“演”,尝试运用竹节人进行“表演”,并将表演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操作技巧等进行记录,同时,还可以将竹节人使用材料的优点与缺点进行记录,思考如何对竹节人进行改良。第三,要求学生完成“画”的相关作业。学生可以在“做”的基础上对竹节人的形态、制作流程等进行简单的绘画,也可以将“演绎”过程中各种画面进行绘画,从而形成对竹节人的全面记录。学生通过完成“做”“演”“画”三个方面的作业内容,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动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的乐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实现巩固学生知识、能力的目标。
4.设计探究性作业,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设计探究性作业。在实际设计探究性作业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与主题,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探究方法完成探究性作业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获得探究成果,进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的知识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以“民俗与生活”为主题的探究性作业。在探究性作业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我国的民俗与生活案例进行搜集,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对于民俗的态度以及举办民俗的形式,并将搜集的信息、图片、文字等汇总成册;其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形式对自己汇总成册的民俗内容进行探究,比如在探究北方春节活动时,学生可以去社区进行走访,了解不同年龄群体对于春节的态度与看法;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观看北方地区的过春节时的美食;可以通过旅行社了解北方春节期间的重要游览景点。通过完成探究性作业,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的理解。
三、基于语文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思考
1.作业设计目标
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角度考虑,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这种语言能力不仅仅包括提升学生词汇量、加强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需要适当增加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还需要重点开展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语文课后作业不只是对课上内容的简单、重复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内容中增加阅读理解、文本分析、作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还需要适当融入艺术元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文学作品赏析、音乐鉴赏、美术欣赏等方面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还需要注重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语文作业不仅需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发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功能。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的学习、传统典故的阅读、历史事件的解读等融入到作业内容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的滋养,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作业设计主体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全程负责作业的设计、布置,很少关注学生的态度、想法以及学习状况,学生往往只能够被动地完成作业,这种单一作业设计主体的模式,不仅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开展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作业设计的主体。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后作业设计环节,可以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动力,而且能够增强课后作业的实效性;其次,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认识到学生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化特点,从而在实际开展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适应不同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同时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完成的作业内容与形式,从而保障作业的完成效率,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课后作业不应该只是简单进行课上知识的重复与巩固,而是应该在巩固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设计开放性、综合性作业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作业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
综上所述,作业设计对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从设计体验式作业、设计多元化作业、设计趣味性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等角度进行落实,同时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站在发展的角度对语文作业设计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发挥语文作业的价值,真正为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小红.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小学语文中年级周末作业分层设计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03).
[2]马少君.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有效设计方法[J].考试周刊,2021(93).
[3]练迎春.立足生活优化形式提升作业实效性—例谈基于语文能力形成的生活化作业设计 [J].启迪,2018(01).
[4]区坚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