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整体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探究

2024-11-05 00:00:00杨红艳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摘要】在整体把握教材基础上,充分发掘教材资源,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的教学路径,建构1+X整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习作单元;单元整体;任务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单独编设习作单元,凸显了习作教学的独立性、整体性、重要性。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是习作单元设置的内在要求。各板块教学内容之间有机整合,以读为始,以练为梯,以评为架,以写为终。这样的设计为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奠定了基础。笔者以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探究如何以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为主线,推进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精准把握目标,统整单元内容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围绕这一习作目标,本单元编排了《麻雀》《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这个单元的体例与阅读单元不同,由五个板块组成(见图1):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分别承担了不同的教学任务:精读课文的定位与阅读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写事六要素,写事要注意顺序,写事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习作范例,提示学生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最后是单元习作,是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习作单元的全部内容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联系紧密。

教学中,教师对单元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将习作单元的五个板块整合为三个学习任务(见图2):“识字与写字基础型任务”“读写结合方法型任务”“评改互助提高型任务”,体现了习作单元的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在“识字与写字基础型任务”中统整单元字词教学,扫清阅读障碍。在“读写结合方法型任务”中学习方法、总结方法、尝试运用方法。在“评改互助提高型任务”中实践方法,通过多元评价提升写作能力。

二、巧设真实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1.创设情境,激发动力

习作最显著的特征是让学生以交际为目的,在真实情境下唤起行动力。贴合学生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对习作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本校校报《博雅报》自创刊以来,每一期都有专栏刊登学生优秀作文,是展现学生习作成果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个优势资源,本单元设定情境为:《博雅报》面向四年级学生征文,以“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为主题,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本单元设置情景如下:亲爱的同学们,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记忆里印象深刻的那些事都值得我们写下来。现在某某小学以“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为主题的校报—《博雅报》向全体四年级的同学发出了一封征文启事,我们快来参加吧!

2.任务引领,落实推进

(1)任务一:整合学习习作单元字词。本单元生字集中在两篇精读课文中,要认识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生字,积累29个词语。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在初读课文之后,把两课生字进行整合,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一节课的时间,边识字,边做检测,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高效完成识字任务。这样,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方法打下良好基础。

(2)AWPKjB2PThbP7LRn2pTAGA==任务二:总结旁观者角度写事方法。①活动一:精读课文,梳理写事方法。学习《麻雀》一文,熟读课文,运用第四单元学习过的“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表格,梳理文章六要素。引导学生从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不同表现,找出关键语句,体会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写作方法把事情写清楚的。总结写事的方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②活动二:运用心得方法,口述练习。结合“初试身手”第一题,提供了开运动会和奶奶过生日两幅图,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图片内容说清楚。重在练习以旁观者的角度,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清楚展现当时场景。本题练习安排在《麻雀》一课学习之后,力求做到以读促写,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3)任务三:总结亲历者角度写事方法。①活动一:精学课文,梳理写事方法。学习《爬天都峰》一文,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与《麻雀》写作视角的变化:本文是从亲历者的角度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借助表格,梳理主要内容,以“作者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为线索,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把事情发展过程中,亲历者的语言、动作和心理写清楚。”②活动二:运用习得方法,练写文段。结合初试身手第二题,完成小练笔。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旁观者视角”或“亲历者视角”,初步尝试运用所学“将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将观察家人或自己做家务的过程写出来。这样所练即所学,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学生练习片段:只见妈妈走进厨房准备开始炒虾仁。她先点着火,然后倒入适量的花生油,等油冒烟时,只听见“哧啦”一声妈妈将虾仁倒进锅里翻炒,等虾仁从原先伸展开的样子变成头尾相连的圆圈,等到虾仁像一个小红球时,鲜美的气味就出来了。香气扑鼻,馋得我直咽口水,我心想:好香啊!真想马上尝一口。这时,妈妈说:“可以出锅装盘了。”只见妈妈在锅里撒了一点葱花后,就把又红又嫩的虾仁装盘让我端到餐厅去。

教师总结:在写事情过程时,把每个人物的所做所为写得越详细,给读者呈现的事情过程越清楚。

(4)任务四:拓展运用写事方法。①活动一:拓展写事方法。通过对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的学习,拓展写事的方法:将一件事写清楚,一定要按顺序写,把重点部分写清楚。以《我家的杏熟了》为例,重点写“奶奶分杏”的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奶奶的慈爱。②活动二:运用习得方法完成习作。借助交流平台,总结“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基于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明确习作要求。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进行初步选材,明确写作视角。借助学习单,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细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历者的语言、动作和心理”。在此基础上,完成习作。

(5)任务五:评改中学习提升。借助积极评价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进行习作评改,不断提升写作能力。①活动一:多元评价,修改完善。习作完成后,根据单元要求,明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小组共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中习得方法,并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反思,并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②活动二:校刊投稿,共赏佳作。单元习作完成后,班内展示栏展示,供学生互相学习欣赏,并推荐优秀文稿刊登校刊《博雅报》,完成投稿。

三、实践整体教学,建构1+X模式

本单元的教学中,首先将整单元的生字词进行整合,并练习巩固。接着将《麻雀》与初试身手第一部分看图说话整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将学到的从旁观者角度写事的习作方法进行练习运用。再将学习《爬天都峰》与初试身手第二部分—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写做家务过程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将学到的从旁观者或亲历者角度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运用到文段练习中。这样即学即练,学习目标明确,练习针对性强,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为单元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单元习作指导时借助两篇习作例文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意识到写事情时要做铺垫和不重要的内容可以略写。引导学生关注事情过程清楚的同时,还要关注文章主题的明确。最后,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进行多元评改,在评改中互促成长。

通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我们总结出:从基础型到提高型任务,每一个任务都以落实单元目标为基点,以任务引领为基本形式,用“以读促写,以练促写,以评促写”作为教学策略,对五大板块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形成1+X教学模式(“1+X”教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有关阅读教学实施建议:讲一篇精读课文,附加同类或相关作品。)。受此启发,结合教学实践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将写作方法或技能作为写作要点“1”,相应的具体运作方式为“X”。“X”可为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或课外例文。在精读课文中找到与其他板块共同落实的习作方法为融合点,进行有效整合,构成高效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此模式可以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教材习作单元中运用和实践。

总之,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转变教师习作指导思想。精准把握习作单元目标,巧设真实情境,明确任务,完成评价,提升学生能力。将单元习作训练目标以任务形式可视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能清楚表达。建构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有利于单元习作目标的有效达成,也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习得方法,提升有助于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丽君.整体把握,用好例文:统编教材三(上)习作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28).

[2]吴勇.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新动向—小学语文统编教材 “习作单元” 的教学认知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