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切实落实“学科德育”理念,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全面落实全方位育人工作,是现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高中物理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方位育人模式,强调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物理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在引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致力于德育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的习得与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培养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价值在于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落实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形成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权威、质疑传统、勇于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1.结合课标,挖掘物理学史中的思政元素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物理学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与发现,结合课程标准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讲解牛顿力学时,除了介绍牛顿的科学成就外,还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力学方面的贡献,如墨家学派对于力学原理的探讨和应用,以及宋代科学家沈括对于地磁偏角的发现等。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科学的辉煌,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科学家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深研教材,强调科学精神与思政理论的融合
深研教材是实现科学精神与思政理论融合的基础。物理教材不仅是物理知识的载体,更有丰富的内在逻辑和科学方法的应用。结合思政理论,深研教材,强调科学精神与思政理论的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中,通过概念总结、模型建立、实验探究、研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思政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启发引导,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在学习物理知识、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在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和能源利用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环保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在介绍核物理时,可以结合我国有关核能安全、核设施管理的法规,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结合现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电磁炉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转换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提高生活质量、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
二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
三是模拟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如设计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物理知识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四是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科学伦理教育,讨论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如核能利用的道德边界、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规制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实例剖析
1.实例的基本情况
以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为例进行剖析,本节主要物理知识有探索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探索太空等。通过探索我国的航天历程、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航天事业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进而渗透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宇宙航行”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丰富的应用案例辅助教学,是课程思政与物理学科紧密结合的良好素材,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支撑。
2.设计思路分析
“宇宙航行”的“课程思政”思路是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将物理学科教育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教学思路是采用独立学习、小组研讨和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以“创设情境—理性分析—实例剖析—总结归纳—升华思想”的渐进式教学方法,理解本课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进而升华为爱国理念、家国情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融合思政的物理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发射卫星基本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通过对宇宙速度的推导,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人造卫星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渗透为国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腾飞而奋斗的宏大目标,树立爱国主义信念;通过对其他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分析,教育学生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坚定文化自信。
3.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1)课堂引入环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重要阵地。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之中,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航天发展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太空之旅,再到嫦娥探月工程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圆满完成,这些成就都是中国航天人不断探索、勇攀高峰的结果。通过介绍这些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学习新知环节: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做平抛运动的物体能环绕地球运动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利用常见物理模型进行辩证思维和科学推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研讨宇宙速度及卫星参数时通过科学推理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宇宙航行的客观条件,树立科技为人类服务的价值观;明晰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了解各轨道卫星的运行特点及用途,聚焦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3)巩固应用环节:利用知识梳理、应用分析等方式进行巩固,可以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火星探测任务。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不仅代表着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突破,更象征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与影响力。而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则进一步证明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先进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引入这些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航天科技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使命。
(4)课后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和原理,课后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到航天发射中心进行研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还能近距离地了解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的壮观场景,了解发射流程和技术细节,通过与航天科技人员的交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航天事业的艰辛与挑战,以及航天工作者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将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尊重国家航天事业的成果,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课后实践也可开展模型制作活动、邀请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物理课堂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中物理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教育模式。挖掘物理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科学知识的价值,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将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就会实现知识基础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就会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崇高理想、高尚情操、扎实学识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冉春霞.高校设计类专业艺术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8).
[4]许瑞芳.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