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构建

2024-11-05 00:00:00黄宁波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受到一线老师的广泛关注,其使“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快速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接受度,也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将以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单元教学为例,通过多元评价模型,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一次函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这不仅要求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还需确保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的高度契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教学评一致性”概述

1.理论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评价在方向上的一致性,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评”围绕素养目标进行,强调课堂内容的整体性。此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强调课堂内容的整体性,通过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分析或量化教学成果来反映学习效果,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思维的提升。

2.实践意义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以素养目标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的分析,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算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通过“教学评一致性”构建课堂,采取问题引导、探索、研讨等学习方式,提供真实情景和任务,使学生在过程中发现、感悟等,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思考问题,并针对学习效果的检验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评一致性”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

1.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要确保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体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全面覆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确保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相应的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以“一次函数”为例,学习目标应涵盖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解析式求解及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

基于章节教学内容,教师应将学习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应具有递进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在“一次函数”单元中,可以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入,逐步过渡到一次函数的性质、图像特征及应用等内容。

学情分析也是细化课堂目标重要的一环。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确保课堂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综合考虑新课标要求、章节内容及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制定出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供方向。

2.学习任务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性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学习任务应与教学方法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确保每个任务都能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同时,学习任务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针对“一次函数”单元,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如绘制函数图像、求函数解析式、分析函数性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任务不仅涵盖了单元的核心知识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时,可以采用讲授法结合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3.教学评价和教学过程的一致性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习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在“一次函数”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小组表现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组内评价等方式收集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分析,如通过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一次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紧密结合,确保评价活动贯穿整个过程。通过即时反馈和定期总结,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评价的结果也能为教师提供参考,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一次函数”教学课程设计

1.确立学习目标

目标的确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课标分析,课标可分解为三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以“一次函数”为例,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认识一次函数定义、图像、性质、求解析式和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将采用任务驱动、直观演示等方法,启发式与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加强学生对知识多层次、全方面的理解。在课程完成后,学生学会使用待定系数法求两种解析式:y=kx+b(k≠0)和y=kx(k≠0),利用图像结合分析函数关系,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次是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材中,“一元函数”单元首先通过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函数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举例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以登山中海拔与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写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促使学生思考其特征与性质,最后通过例题呈现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最后是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一些基本运算已经比较熟练,且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都学习了,拥有基本的函数思维,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函数能够解决的问题。本单元重难点主要在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解析式的求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以及从实际应用中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综合以上信息,本单元课程的学习目标为:

目标1:制作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求解析式、函数应用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目标2: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数学运算逻辑,积累函数运算解题基础,具体感知“数形结合”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图形、逻辑运算等数学思维。

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与对知识点理解,培养学生多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设计评价体系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评价任务,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学生经过学习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结合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进度,重点关注学生普遍性问题。由于涉及多课时的教学,因此本单元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为多元评价模型,通过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学习总评,及时处理评价信息,教师对目标达成进行推演,改进教学设计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通过对课后作业的设计,把学习向深处发展,直指学习的目标。

设置每节课的评价任务表格(见表1)并填写,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分析作业的内容、目标和结构,难度从易到难,形式从一般到创新,并通过对作业情况的量化分析,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实施教学活动

根据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可将其分为多个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本章节的主题,设计贯穿课堂的任务链,将教学内容以递进方式呈现。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①明确课程目标:教师需要确定本章教学的具体目标,如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等;②准备教学素材:根据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挑选和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这包括一次函数的典型例题,如求解析式等;实际应用的案例,如生活中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用于展示函数图像的工具,如几何画板、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等教学软件;③设计任务链: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任务,以便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任务链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并有所收获。

(2)正式教学过程。①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案例或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例如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一次函数来描述吗?”②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图像特征,并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次函数的图像变化。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展示不同参数下的一次函数图像,助力学生理解。③合作与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具体的任务进行探究。以“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为例,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组数据,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变化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④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分享与交流。每个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包括绘制的函数图像、总结的函数性质等。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共同讨论和完善对一次函数的理解。⑤总结与提升:在分享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制定的评价方式,将评价贯穿其中,及时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依据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追求教学相长。

通过“一次函数”课堂的构建,可以让教师具体地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方法,针对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以多元评价反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自我评价以及组内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适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致性”模式走进课堂,以“四基”“四能”为基本导向,重视教学活动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让课堂目标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推动教学评价更加理性,教师应合理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从学习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运用入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在每一阶段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促进学生“三会”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究: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均数”为例[J].学苑教育,2024(11).

[2]胡碧莲,高晓晴.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探析:以“余角和补角(1)”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4(06).

[3]庄学恩.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以“相交线与平行线”为例[J].数学之友,202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41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