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任务单的提出与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支架和活动载体,使其在实践探索中提高理解、掌握方法、促进成长。同时,将其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之中,还可以转变组织模式、提高交互效果,进一步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将围绕学习任务单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分别从解读优势、设计思路、实施策略等方面出发展开探讨学习任务单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学习任务单;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学习任务单是依据课标要求及学情目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任务,以供其学习、探索与合作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对比,学习任务单具有导向性强、参与度高且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对学生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作用。
一、学习任务单的优势
其一,利于整体性发展。学习任务单在其设计方面遵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由多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组合而成的,不仅能推进和保持教学整体节奏,还可以在多任务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知识,并发现其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也为其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导向。其二,利于主体性发挥。学习任务单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分层、指向、自主、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更能满足其不同方面的学习需求,确保学习主体的有效发挥和高效参与。其三,利于个性化学习。在学习任务单的评价反馈上,教师可从内容、形式、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根据其在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多元化成长。
二、学习任务单在教学实践中的设计思路
从功能属性来看,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及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支架指引和内容载体。因此,为保证其功能、作用及价值的发挥和体现,教师在其教学实践的运用中需遵循“三要点”设计原则,即学情点、目标点、层次点。其一,学情点。精准分析学情、摸清教学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组织活动、持续推进。同时,在学情点的把握上,教师可采取分步引导、提前预设、由易到难的方式和思路,进一步掌握学生对课时内容的熟悉程度和了解情况,进而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使其主动参与、积极建构,从而实现“课堂”向“学堂”的转变。其二,目标点。设计和制定与学情相匹配的目标任务,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整体效果。对此,教师可设计不同形式的目标任务,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使目标呈现序列性与关联化。此外,还应根据学情和教材,对难点、重点、疑点、盲点等要素进行特殊化标注和引导,切实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完成情况。其三,层次点。个体差异是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和事实,对此,教师应对目标任务或学习方案进行分层处理和差异设计,既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又要能发挥不同学生的能力和优势,确保“教”与“学”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三、学习任务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依据学情,制定任务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单,既保证其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又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学习与探索学科知识,实现有效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例。考虑到学生已在前两节的学习中,逐渐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认同和理解。为加强学生在此基础上的认识并发现生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设计多个学习任务,如前置任务(如找出生活中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并举例说明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研学任务(如通过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概括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合作任务(如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等,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培养其勇于探索的意识和精神。
2.借助情境,促进引导
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完成任务的关键及解决问题的线索,使其在不断寻找、分析、优化与讨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促进素养发展。同时,借助情境,还可以将学习任务逐渐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关联性思维,并形成对单元目标的整体性认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鱼”为例。本章节是按照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顺序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鱼作为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类群,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种之一,因而学生对鱼的认识并不陌生。对此,教师可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学生观察不同鱼的骨骼、形态及触摸体表等活动,分辨鱼的生物特征及解决任务单上的相关问题,如“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还是同时张合?”“从鱼口流入的水和鳃盖后缘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鱼几乎只能生活在水中?”等。
3.有效设问,深化理解
问题是实现深度思考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初中生物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运用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聚焦核心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进而才能驱使其在任务实践中产生期待、挖掘潜能、深度学习。同时,在问题的提出及难易程度上,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水平的理解,对问题的基本方向进行适度把控,进而在评价反馈中考虑其是否达到或达到什么程度,以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整体组织的效果。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的学习中,基于学生对消化系统及其功能特点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通过微视频学习的形式,预设多个问题,如“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为什么说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牛肉、鸡蛋?”“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的原理是什么?”“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何作用?”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消化系统及相关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设问的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交互白板设备,将“人体消化图”进行动态化展示,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消化道、消化腺等器官的名称进行补充和标注,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话题进行讨论,如“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为什么说吃饭要细嚼慢咽?”“如何理解不要边吃饭边喝饮料?”等,既可以强化其对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关系的理解,又可以使其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4.重视合作,交流吸收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自身学习能力及整体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就鸟卵的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探究和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如“任务一:探究卵壳、气孔及鸟卵结构”“任务二:鸟卵的功能是什么?”“任务三:鸟类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内容体量和学情变化,对“大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如“任务二分解:(1)鸟卵表面是否光滑?(2)鸟卵的结构主要包括哪些?(3)卵的哪一部分可以发育成雏鸟?(4)日常的食用鸡蛋能孵化吗?”等,以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
5.多样设计,落实目标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因此,在初中生物学习任务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媒体任务、文字任务、实验任务、图表任务等,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完成相应任务,落实学习目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为例。在课前预习任务设计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方法,进一步了解肝脏的功能及小肠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课上学习任务中,教师可采取实验任务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比较不同大小颗粒的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比较相同大小的光滑布与棉绒毛巾的吸水量”这两项实验,以提高学生对结构特点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总而言之,学习任务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融合与运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加强其对知识的多样化理解和应用,又可以发挥其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特性,引导其发现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交互状态,并根据其需求和特点,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以保证任务探究的完成效果,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奕烽.学习任务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名师在线,2022(06).
[2]王进.基于创意任务单落实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