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2024-11-05 00:00:00张春笑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溶液”为例,详细列出了大概念统领的化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包括单元整体背景分析、单元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教学过程整体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重点在以大概念为进阶设计单元教学过程。

【关键词】大概念;单元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整体教学过程

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要培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内涵。新课标在“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中明确指出:精心选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内容……明确学习主题,提炼大概念,反映核心素养在各学习主题下的特质化内容要求。因此本文以大概念统领下的化学单元“溶液”为例,通过整体教学设计谈谈如何落实和诠释化学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

一、以大概念为统领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单元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和主题,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关联性的要素加以组织的最小的教学单位。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下册共划分了12个单元,其中在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主题“溶液”选取了下册课本第九单元课题1、课题2,第十单元课题1中“溶液的酸碱性”三部分内容共3课时(如图1所示),对学生了解溶液,全面认识溶液有一个整体的且是循序渐进式的认知。这个单元的大概念就是“混合体系的组成决定体系的性质及变化”,根据内容可以将它拆解成三个小概念,如图1所示:

为更好地落实大概念教学,首先要站位高,从学科整体高度俯视具体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这些内容背后的核心素养和大概念,并以大概念为视域来梳理相关内容,形成有意义、有关联的结构化知识整体。其次要依据班级具体学情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单元教学主题在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与特点来进行单元整体背景分析。

二、以大概念为前提规划单元整体知识结构

单元课程内容结构化是以大概念为前提来规划的,它的特点是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溶液”单元整体知识结构图示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结构是从过去传统的零散知识结构到今天大概念、大主题统领的课程结构,从过去认知低水平(简单)结构到现在的高水平(复杂)结构。这样的整体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知识到真实的生活世界(情境问题解决)的过渡,从而落实核心素养。

三、以大概念为进阶设计单元教学过程

根据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梳理大概念的进阶发展,明辨大概念的学习进程及其重要节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将“溶液”单元主题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课时,每个课时均设计四个教学环节,从引入概念、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到应用概念的进阶发展并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了教学评价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四、以大概念为视角评价单元整体教学

围绕单元教学主题“溶液”设计的整体教学过程,从大概念的视角来看,有如下三点优势:

1.大概念统摄的“溶液”单元,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本单元教学设计以学科大概念“混合体系的组成决定体系的性质及变化”统领本单元的教学,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应用环节,目的是评价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上一课时学习的大概念内涵、认识思路和方法在第二课时新情景中再次应用,以此诊断学生是否习得相关思路和方法以落实持续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2.借助实验引领溶液等概念,完成跨学科主题的学习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课时教学过程均设计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深化和概念的应用”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实验探究引领概念的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比如溶液概念的建立,先依据学生的一些前概念“物质和水混合得到的都是溶液、溶液中一定有水、溶液都是化合物与水混合”等。后根据学生实验如蔗糖、食盐、硝酸钾、碳酸钙、无水硫酸铜、植物油、碘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以及碘、无水硫酸铜在酒精中的溶解情况,通过观察、分析所得混合物的特征,结合在前面单元接触到的一些溶液,学生很容易建立溶液的概念,而且纠正了一些原有的错误认识。最后再通过比较碘、无水硫酸铜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情况,建立“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认识,从而为大概念的建构提供了事实性知识。此外“应用概念”环节设置的真实问题情境,倡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重视跨学科(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实践活动,完成统摄性最强的跨学科主题的学习。

3.大概念反映化学学科本质,完善认识物质的三个进阶

初中学生9fccc5044bfd3e02aa6290cee1b407baabc8880a3428f7c790a9a7ef46360120对物质的认识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识别物质阶段:从各种混合物状态的物质中识别出纯净物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通过对空气、溶液的相关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研究的纯净物是从混合体系中分离出来的。

第二阶段是具体物质的研究阶段:多角度认识物质(组成构成、用途、制备、性质、转化)。如对典型代表物O2、CO2的认识就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的。溶液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例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二者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阶段是基于类别研究物质的阶段:类别物质要关注同类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例如研究金属、酸、碱、盐的核心思路—寻找相似性和差异性。

结合“溶液”单元主题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等这样的化学学科本质。同时,也明确了“物质的多样性”等反应化学学科本体论的大概念。因此,“溶液”单元的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上述第一阶段“识别溶液”逐步进阶到第二阶段“多角度认识溶液”再进阶到第三阶段“寻找酸碱盐溶液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完善认识溶液三个阶段的发展。

以上三点,正好满足了2022版初中化学新课标中提出的“每个学习主题围绕大概念选取多维度的具体学习内容,既包括核心知识,又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实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大概念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的功能价值”的要求。

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方面发挥了从分解认识到整体建构以及从解答习题到解决问题的作用,既体现了大概念的综合性,又体现了它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核心素养时代的“新教学”: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