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唯物史观导向下的历史思维培养方略

2024-10-31 00:00李小慧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选择性必修教材是《纲要》教材的递进与拓展,历史教学实践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关联《纲要》与选择性必修教材。在唯物史观导向下,历史思维的培养方略有:从浅描教学目标以提升思维,问题式深描教材正文的关键表述、整合式深描教师教学用书表述的说明、活动式深描教材的探究与拓展以形成思维等。

关键词:唯物史观 课程标准 历史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1]

对唯物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仍是当下历史教师深入教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编版《纲要》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研究成果仍较缺乏。与《纲要》教材不同,选择性必修教材以专题史的体例结构呈现,是《纲要》教材的递进与拓展。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高二学段应该如何点拨学生思维,日常教学在实践中又该怎样落实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以高二教材选择性必修1从英国社会进步视角看《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唯物史观导向下的历史思维培养方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浅描教学目标,提升思维

赵亚夫曾说:“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目标是一课之魂。”[2]浅描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可以调控教学节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学习方向明确,激发学习提升思维。高二学段教师可以做到: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认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措施,知道制度或者措施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并注意其发展变化。对比《中外历史纲要》(简称《纲要》)与选择性必修教材可以发现,《西方的文官制度》虽在《纲要》教材中几乎没有提及,是全新的;但与学生己有的世界史知识相关联,也与选择性必修2《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密切相关,让学生从已知中理解生发新知。

对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2与水平4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质量描述可以发现,在学业质量水平2“知道”“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水平4要求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3]笔者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学情、课程标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质量描述以及教材,描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在长时段下,能够根据教材史实梳理西方传统选官制度内容及弊端。整理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理解其出现与建立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变化的,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结合史料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推动作用,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

阅读教材,了解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并对内容进行分类提炼。将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定位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深入理解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意义。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感悟创新精神,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能够从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史实中,概括其特点并辩证看待其影响。运用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从史料中认识其实质,谈谈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二、深描教材内容,形成思维

深描教材内容,是通过特殊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出现与建立过程,由表及里,透过一系列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教材文本中唯物史观立场、观点、方法是渗透在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具有隐藏性,需要教师挖掘教材唯物史观的编写逻辑,让学生逐渐领略运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解决历史5b55839883efcd9ab2e33d9101e28b81e2b1c7677ec08cd6adf2fa5fe3facca0问题。

1.问题式深描教材正文的关键表述

问题式深描教材正文表述并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去感知正文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在解决问题中做出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养成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4]在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这个部分,教材概述了“赐官制”“政党分肥制”等内容。从知识层面讲,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西方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这个层次,而要从历史的角度挖掘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推动因素,并从社会进步视角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

结合教材,设置思维链条如下:

问题1:中古后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赐官制?以什么作为选官的标准?

问题2:资本主义制度出现早期,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哪些因素推动“政党分肥制”的出现,它有哪些弊端?

问题3: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国家治理提出哪些新要求?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可呈现以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厂是机械化的生产,而机械化生产不允许任何一处的工作懈怠,因为一个环节任务的积压,都有可能造成全厂工作的停滞。

——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770年至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 倍……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猛增,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统治的地位后,政治雄心锐增,要求政府公职向社会更广泛地敞开以便分享国家权力和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

——姚景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材料三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1个问题,学生在《纲要》的学习中己经有所了解,可以关联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第2个问题,在《纲要》基础上,学生知道内阁制、政党政治,以及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期的经济状况,但是对“政党分肥制”的弊端认识不深,相对第1个问题思维层次更进一步。第3个问题是本课重点问题,也是教材思考点提及的问题,思维层次更加复杂。只有对第1个和第2个问题深入思考,学生才能结合材料理解第3个问题。这体现了选择性必修教材对《纲要》内容的递进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壮大,需要分享国家权力,需要能为他们利益服务的人才。初等教育的推广,为公开考试提供可能。为解决工业革命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时代呼唤能高效处理事务的文官。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上述唯物史观导向下的思维链条设计,有助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理清历史线索,深化历史认识。

2.整合式深描教师教学用书表述的说明

整合式深描教学资源,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赐官制体现的是王室与贵族的特权利益,政党分肥制是政党瓜分利益的手段。而文官制度是民众通过公开方式参与政府工作的考试制度,文官是国家的公共服务人员。笔者对本课的教师教学用书内容进行大胆重组,突破教材编排。整合案例1(表1):[5]

依据上表,设置思维链条如下:

问题1:从上表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请分类归纳表中信息。(提示:可按官员设置类型、按文官来源、按录用标准分类)

问题2:简述政务官与事务官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3: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上表信息量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类归纳表中信息。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对零散信息进行提取、分类组合,形成较完整的思维结构。通过结构化的表述,以适合解决当前的新问题。对历史信息的分类归纳让学生从思考分析中吸收理解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化难为易,学习思路更清晰顺畅,课堂印象更深刻,发展了思维。了解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类是政府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提高治理能力的举措。将教材内容知识与学生学识思维进行有效链接,让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历史认识。

进一步利用表格,引导学生从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的内容中提炼特点。一表多用,学生学习能力得到递进,锤炼组合应用能力。从信息的提炼中,学生收获了理性的知识,丰富了感性体验。立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视角,在讲述文官候选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品格,受良好教育等标准时,学生体会到要胜任文官的日常工作,须具备知识、工作技能、责任感、竞争精神和职业敬畏精神,才能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学生还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深刻理解“公平竞争”的意义。

3.活动式深描教材的探究与拓展

教材中的探究与拓展栏目,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延伸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活动式深描拓展内容,明确问题探究栏目与正文之间的联系,让问题探究栏目更好地助力学生思维的飞跃,提升学习质量。“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6]学生思考、表达分享的过程,就是习得素养思维提升的过程。可呈现以下列材料:

材料四 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材料五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活动式探究1:通过课内外阅读,对案例1(表1)补充一则1870年后英国文官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容。(提示:补充内容能体现制度的弹力、活力、深入与创新)

活动式探究2:对西方文官制度的评价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活动式探究3: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从材料四与材料五中,引导学生对比两则材料作者的立场及对文官制度进行评价,学生能够将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活动式探究挑战在于:一方面,需要综合《历史纵横》中英国文官制度的退休与晋升等内容,尽可能完善西方文官制度建立过程的史实。了解西方文官制度中入职、任职、晋升和退休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还需要有价值观层面的认识。个人层面:公职人员有爱国心,公正心;成为公职人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国家层面:健康的政治生态助力经济的高效发展。社会层面:社会重视人才,重视教育。此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官制度虽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但也存在局限。

人事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近现代,政府对人事制度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导向功能。学生在唯物史观导向下习得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挖掘人事制度的发展内涵,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下功夫。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2、23页。

[2]赵亚夫: 《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 年第7期。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70页。

[4]张汉林:《提问之道:历史思维养成路径的探讨》,《教育学报》2018年第3期,第48页。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选择性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86、87页。

[6]余文森:《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