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间轴可以直观呈现长时段复杂知识,是重要的历史教学工具。目前时间轴的绘制与使用的规范性、时间轴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程度方面等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优化时间轴的运用,力求在教学中将其用对、用足、用实。
关键词:时间轴 高中历史 时空观念
时间轴一直是常用的历史教学工具之一,其优点在于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复杂的历史知识,建构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目前关于时间轴的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用对、用足、用实时间轴仍需探讨。
一、时间轴的绘制要注意史事间隔的长短
教学中,利用时间轴依据时序梳理长时段史事,直观地打通相关历史内容的纵向变迁历程,是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最常见的使用方式。用时间轴呈现史事时需要在时间轴上通过线的长短来表示事件之间间隔的长短,这一点常被忽视。如教师经常会绘制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时间轴(如图1)。
这一时间轴,简洁明了地呈现了从周到明清时期主要的地方制度,表面看并没有问题。但细看不难发现这一时间轴忽略了各制度具体实行的时长问题,这会误导学生对分封制的存在时长、影响范围的认识。
如根据存在时间的长短绘制间隔距离,将图1时间轴一中的前半段,修改成图2时间轴二后,学生不难发现:分封制原来曾持续八百年之久。这一改动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分封制辨证完整的认识。事实上,分封制给周朝,尤其是西周也曾带来长达三四百年的政权稳定。《左传》中载有“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旨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1]在实行的初期也确实起到了这一效果。“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2]正是借助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西周制度,周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
二、时间轴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解释
教学中除了常使用单一的线性时间轴外,也常利用多条时间轴建构图示结构呈现教学内容。赵恒烈曾言,图示结构是“对客观历史的一种思路,一种逻辑建构,是在一定史学观点指导下的一种条理化、简约化的表述”。[3]作为图示结构之一的时间轴,编制时需要以可信的材料作为支撑,时间轴上呈现内容的选取,时间轴上折线的高低起伏,同样暗含着编制者有意或无意的编制意图、情感态度和主观看法。时间轴实质是一种以特殊形式呈现的历史解释。
在讲述《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中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用时间轴来简洁地呈现革命或改革的历史过程。如下列某一教师呈现的英国革命过程的时间轴(图3),比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了英国革命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与反复。而如果关注到时间轴图示中的折线,会发现折线高低起伏的绘制跟英国革命过程中制度的变革直接相关,折线的高低起伏实质暗含着绘制者对于君主专制、共和制、军事独裁制、君主立宪制几种制度,以及对革命爆发、内战、处死国王、光荣革命等事件评价的主观看法。尤其其中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光荣革命的折线点低于折线中建立共和国的点。这无意中向学生透露着,编制时间轴的教师似乎持有“共和制优于君主立宪制,最终英国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制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的观点。也许教师在编制这一时间轴时并无此意,但如若教师在绘制时并没有关注到时间轴中暗含的这一观点,就可能会无意识地向学生传达了不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信息。如若教师在此环节利用时间轴时设问:你如何看待折线上几个历史事件点的高低位置?或者让学生用折线高低来自己表示英国革命过程中各项制度的高低分布,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更好地发挥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的功用。
三、利用时间轴对于时空观念的分层培养需深化
利用时间轴来培养五大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们的关注,其中与“时空观念”素养的结合最为普遍。根据《课程标准》中时空观念的素养水平表不难发现,从能力方面,可开展落实时空技能、时空能力与时空观念的分层培养。目前阶段利用时间轴落实水平4的时空观念的尝试较少,时间轴使用的功能还待深挖。
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中,如何看待孝文帝改革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新授课中该如何让学生能够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审视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妨可以通过出示短时段和长时段的两段历史时间轴,借助时间轴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学会基于不同时空尺度评价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教师在介绍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后,首先出示以下短时段的历史时间轴(图4),让学生思考问题1:基于时间轴内容,推测此历史时间数轴的绘制者,可能会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接着教师出示长时段的时间轴(图5),并配合出示一组文献资料,请学生思考问题2:根据时间轴五及其所附材料,推测绘制者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材料1 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材料2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梁国)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 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北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水平已不逊色于南朝;考课、选官、文教、法律、监察、中央官制和地方控制各方面都显示,北朝集权官僚政治,全面复兴而蒸蒸日上,甚至青出于蓝。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4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抛出问题3:为何两条时间轴得出了不同的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时间轴四以短时段,对鲜卑民族、北魏政权的命运为评价视角,时间轴五从长时段说明了北魏到隋唐盛世历史时期的历史沿革,虽然北魏政权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不久内乱分裂而亡,但是其推动的民族融合,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再次形成做出了历史贡献。两条历史时间数轴的巧妙运用,为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4]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总之,只有规范且有效地运用时间轴,才能保障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注释】
[1]左丘明:《左传》,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年,第161、158页。
[2]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3页。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