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历史解释的“图说”教学实践研究

2024-10-31 00:00邵诚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图说历史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论文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通过分析课标和教材,厘清“图说”的基本内容是要说清楚“基本史事”“内在关系”“历史见解”。通过按图“索”史、以图“证”史和画图“论”史等“图说”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关键词:图说历史 历史地图 思维导图 历史解释

引子:为什么要“说”历史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说历史的节目,以前的《易中天品三国》,现在的《又见三星堆》等,这些节目让历史通过“说”的形式传播开来,把“不为人知”的历史说的“广为人知”,这就是说的力量。当然说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历史解释。什么是历史解释呢?“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1]那这种态度和方法如何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呢?这就需要说(历史叙述),“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2]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说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说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以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例来谈谈如何通过图片来说历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图说”说什么

历史学科要说些什么呢?通过对课标的梳理,历史解释主要解释三个内容:“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说清楚“基本史事”“内在关系”“历史见解”。具体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来看,它有更具体地50qGMQEfeFaQESZ8M+l4pA==呈现。

(一)说“基本史事”

从课标内容要求来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要“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4]等重要事件;从学业要求来看,要“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5]等历史事件要素;从教材来看,这一课分为两框内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从教材框题的安排来看重点关注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这三个历史事件;从教材编排来看突出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综合课标和教材来看本课要说的重点史事为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二)说“内在关系”

本课从课标来看最重要的是理清重要事件的关系:“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6]根据对重要史事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课关键是理清土地革命、三大战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三者的关系。

(三)说“历史见解”

本课是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最后一课,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一课,更是近代史收尾的一课。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回顾三年的解放战争、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百年近代史,学生必然有自己的看法、见解。就本课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而感悟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近代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7]

二、“图说”怎么说

在明确说的内容之后,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说。这就需要根据章节教材内容,选取恰当的方式。《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拥有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包括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这就为我们图说历史奠定了基础。那图说历史该怎么说呢?

(一)按图“索”史,说清史事

历史课本中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大致分为历史照片、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等。在本课中主要是历史照片和历史地图,那历史照片和历史地图如何让它们“说话”呢?

1.以历史照片说历史事件,以“点”带线

以本课中“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这张历史照片为例,先看图名“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知其大概。其次观察图片细节,图中有“中国土地法大纲”几个字,有人在书写该大纲的内容,有农民在观看该内容。除此之外图片就没有其它更为具体的信息了。也就是说图片反映的只是历史事件的一个“点”,而我们需要挖掘图片背后历史的那根“线”。这就要我们继续按图索骥,进行追问:该大纲谁颁布的?什么时候颁布的?在哪里实施?具体内容怎样?结果怎样?会带来哪些影响等。

以历史照片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自我追问,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我回答,解决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学生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讲述清楚,这就是以点带线的按图“索”事,以达到历史史事的完善。

2.以历史地图说历史事件,以“线”连面

本课有一张《三大战役示意图》,从图幅面积来看占了半页内容,可见它的重要性,那从这张图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呢?

(1)交战的地点。

(2)交战的时间。

(3)战争的过程。

(4)战争的结果。

(5)其他: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地区。

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可知,学生就可以按图“索”事,说清楚各大战役的史事。从三大战役的线,连接起来,来看人民解放战争这个面,就能更加完整、更加宏观。

总之按图“索”史,它不仅能追索历史史事,还能让历史史事连成线、结成面,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二)以图“证”史,说透关系

如果说按图“索”史,历史图片是学习载体,那么以图“证”史,历史图片就是历史证据。

1.以历史地图“论证”历史地图上的问题

以战略反攻的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示意图》(见八上地图册61页)为例。我们在学习了事件概况之后,不得不问的是为什么选择大别山。而地图直观地告诉我们从大别山东进威胁南京、西进威胁武汉。但是这么一个战略要地,国民党也必然重视,因此进一步追问,共产党为什么这么确信能扎根大别山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用到八上第五单元十六课里的一张历史地图《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在大别山。“中共鄂豫皖分局要求:领导群众的共产党及代表工农群众自己谋利益的苏维埃革命政府,定要尽力刻苦自己,节省粮食,接济群众,以减少民众的痛苦……。”[8]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解决百姓生计,为百姓谋利益,所以鄂豫皖的红旗28年不倒,刘邓大军才能扎根大别山。

因此历史地图的运用不是孤立的,我们要不同时间的多张地图进行一起运用,让历史地图佐证历史地图,才能看清背后的历史原因。

2.以历史照片“回答”历史照片的问题

淮海战役的讲解有一段话和一幅照片《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支队》(见八上地图册62页)是绕不过去的,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发动群众总计543万人,他们使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共向淮海战役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9]我们不禁会问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为什么人民群众愿意把这么多粮食送上前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看本课《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这幅图,土改“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0]。这样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梦想,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11]

通过以图“证”史,图片作为史料回答了历史问题,解释了历史疑惑。

(三)画图“论”史,说明观点

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成果,看看学生形成了怎样的历史见解,就很有必要,而思维导图最能反映学生的认知,而讲解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表达历史见解的过程。

1.以关键词为中心的思维导图,观点鲜明

该图以人民为中心,两边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做主人,国民党发动内战,走独裁道路,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失去人民支持,最终战败失去政权,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也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抓住了核心词,表达了核心观点。

2.以年代尺为载体的思维导图,看清本质

该图以年代尺为载体,对整个近代史进行了梳理。思维导图展示了近代史上各个阶层的各种探索与努力,最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思维导图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近代史的主要任务。从而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问题。

思维导图通过学生手绘、口述,把复杂、深刻的见解简单明了的传递给同学,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帮助同学的学习理解。

三、“图说”怎么样

(一)改进了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图说历史的方式,充分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让图片作为学习载体,甚至开发有助于教学的学生自绘的思维导图,让这些图片充分得到运用,成为讲述史事,讲解关联的重要素材。这样能有效改变学生言之无物的特点,在课堂上能够言之有物,讲得有内容、有逻辑、有思考。在不断地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对历史课的传统认知,让历史课鲜活生动有趣,提升课堂活力。

(二)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叙述语言和逻辑语言,叙述语言用来描述基本史事,学生能够根据图片信息,将历史事件的六要素串联起来,逐渐摸索出概述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叙述语言成熟之后,不断通过图片挖掘前因后果,在解释过程中,逐步形成逻辑语言,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能够把史料与观点融合起来,让表达更有说服力。

(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用历史图片说历史,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形象化,更符合当今青少年阅读习惯——图片阅读。学生能够用图片语言将事件联系在一起,用图片进行解释强化认知,对历史理解更深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显著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了历史解释素养

图说历史最终指向的是“历史解释素养,暨形成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12]。这种态度和方法通过学生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不断在描述史事、分析因果,表达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将历史解释落实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释】

[1] [2][3][4][5][6][7][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第5、5、5、20、20、20、21、5页。

[8] 秦海宸:《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群众工作的历史实践暨现实意义》,《档案管理》2021年第6期,第5、6页。

[9] 李晓莉:《“推出胜利”的小推车》,《党建》2021年第11期,第66页。

[10] [11]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14、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