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异同论

2024-10-31 00:00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定位、学术基础和素养要求,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本文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不断地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 高中 阿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异同,大量的文件和论著都有明确的论述,从法律地位、教育方式、教育结果、教育内容的深广度、学生选择的自主性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我们从课程标准的制订到教科书的编撰,对初高中的定位也有非常明确的表述,而在近年来的实践中,由于高考倒逼中考,考试又引导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边界变得没有过去那么清晰了。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教学方式,也无论是评价要求还是评价方法,初高中的历史教学都有明显的趋同倾向。我认为,初中和高中作为不同的学段,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降低难度和拔苗助长均不可取。在观摩了大量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后,我略有感悟,兹录如下,求教于方家,也希望有助于老师们的进一步思考。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同点

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必然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我认为起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首要目标。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不同,历史研究只有一个对象,就是历史学科本身,而历史教育有两个对象,一是学生,二是学科。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学生的地位高于学科,是学科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生为学科服务。既然是人才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成为首要的事情。《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指出其课程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2]在评价的层面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明确把“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3]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也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都是教师们首要完成的任务。

第二,叙事和思辨是历史教育的主要特点。历史学科是一门叙事的学问,把历史上的人、事、物、制度等内容研究清楚、叙述清晰是基本的要求。历史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辨的学问,“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4]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同样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都需要追求准确叙事和深入思辨。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这两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理解为“讲好故事”和“说清道理”。叙事不一定是讲故事,但有生动情节的故事肯定是叙事的重要手段。包含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大量有趣故事,是历史学科的重要魅力来源之一,是吸引、打动学生的重要资源和手段。这一点,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并无差异,爱听故事是每个学段学生的兴趣所在。当然,好的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帮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才是讲故事的目的。因此,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就成了历史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叙事和思辨,说起来简单,却是每位历史教师需要终身修炼的技能。

第三,发展综合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功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的改革。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作为目标来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初高中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无本质的不同。教学上宜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地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诸多的文件和论文论著都有相应的论述,我经常推荐老师们阅读的是一本常见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5]该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旨在指导21世纪的教育方向。该书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角度。相对应而言,今天我们不少教1Y+9T2E4E8+RKd1WmKj8dQ==师和校长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第一支柱的层面——学会认知。其他三大支柱,不要说实践,连理解都可能有困难。历史学科只是中学诸多学科中的一种,它所追求的教育终极目标还是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认知、做事、生存和共同生活的能力。

第四,培育学习兴趣是历史教育的关键策略。要切实提高学习的效果,我相信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的教学策略。无论是中学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不拥有对学科的兴趣爱好,学习对他来讲就是苦差事,哪怕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真正的素养培育还是非常薄弱的。梁启超曾经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要摧残趣味。”[6]对学生而言,唯有拥有兴趣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对教师而言,唯有保持兴趣才能治愈专业发展的倦怠感、抵御职业岁月的漫长乏味。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真正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相对而言,在兴趣感浓烈的学生中,以初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为什么随着学段的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这需要我们从课程和教学中去寻找原因。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本人首先就得保持对学科钻研的浓厚兴趣。

第五,指导海量阅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强烈依赖史料进行研究的学科。由于人类的史料浩如烟海,这又决定了历史学科是一门投入很大却产出很少的学科。面对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和日新月异的学术新进展,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难免会发出庄子式的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尽管如此,人类如果要以有限的智力和时间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海量阅读和深入钻研史料还是不二法门。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在职教师,要学好历史,都需要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海量阅读。所不同的是,初中生偏重于故事类的阅读,高中生偏重于论述类的阅读,大学生偏重于专业性的阅读,在职教师偏重于研究性的阅读。我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实践中,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阅读的书目,分享阅读的心得,传授阅读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相信,学生只要能够认真地通读完基础性的历史书籍,其历史学习的根基就打下了。

第六,进行体验探究是历史教育的有效途径。所谓体验探究,是指除了阅读书籍外,学生还应该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活动,也包括校外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和专业活动。体验探究之所以重要,是由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历史学科除了拥有大量的文献史料外,还拥有无数的实物史料,对实物史料的学习和研究,不但需要提高动手的能力,还需要使用相应的工具甚至高科技的手段;另一方面,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要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离不开学习者的生活常识、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这都需要通过积累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的要求;无论是初中历史教材还是高中历史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活动课设计案例;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命题评价,都遵循着情境活动探究的目标。因此,历史教育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问,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共同点。事实上,它们的共同点还有非常多,如都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都需要考虑跨学科的教学设计、都需要充分利用评价测量的工具等。但作为最重要的相同点,我认为还是上述的六个方面。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

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毕竟属于不同学段的课程实施,因此两者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初中偏重叙事,高中偏重说理。叙事和思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特点,但初中和高中略有偏重。对于初中教学而言,我认为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著名史学家何兹全教授曾经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不需要讲太多的概念和理论,重点在于讲故事。“要通过讲史事体现价值观,要学习大史学家司马迁‘于叙事中寓论断’的本领。”[7]选择什么故事来讲?如何把故事讲好?这里面都有大学问。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长篇大论、耳提面命地讲道理,大都是一则则波澜壮阔、启迪心智的故事。从这些生动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司马迁的价值观念。因此,初中教学中的价值观念传递主要是通过讲故事来实现的。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线索非常复杂,在教学中运用时间轴、大事年表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是有效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故事的讲述。这段历史时期包含了大量精彩纷呈的故事,尤其是三国的故事,两千年来广为流传,长盛不衰。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这段历史讲好,对初中教师是个巨大的考验。而到了高中阶段,则需要加强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说道理。其实,诸如理论阐释、史料运用、史源探究、原因梳理、过程推断、价值判断等教学方法既是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叙事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不属于有情节的叙事而已。

第二,初中建构体系,高中设计专题。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是以通史的体例构建内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既有通史,也有专题史。专题史是对通史的递进、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多于通史,教学难度高于通史。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更强调对专题史的学习。就中学历史课程而言,通史和专题史的关系更接近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初中的历史课程虽然是通史体例,但每一课书不妨视之为专题史,如“百家争鸣”“秦统一中国”“东汉的兴衰”“三国鼎立”等其实都是一个个专题。高二的历史课程虽然是专题史,但在叙述过程中仍需要有通史的基础,如讲述“交通与社会变迁”一单元时免不了要依照“古代交通”“近代交通”和“现代交通”的时序逻辑。如果说通史教学侧重于追求思维的广度,那么专题史教学则侧重于追求思维的深度。阅读大学的通史教材时,我发现优秀的作品总能在展现广博视野的同时又不乏鞭辟入里的论述;而阅读大学的专题史教材时,我发现优秀的史学家总能在深研问题的同时也具备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胸怀。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是无法跟大学历史教材相比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强调通史教学,帮助学生把握人类文明史的总体架构,而高中历史教学则应该强调通史和专题史结合,帮助学生深入探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

第三,初中侧重理解,高中侧重解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解释”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之一,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到底是“历史理解”素养重要,还是“历史解释”素养重要,依然存在争论,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是有区别的,同时也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理解与解释有四方面的不同:首先,理解主要指向自身,解释主要指向他人;其次,理解是解释的基础,理解错了,解释就肯定有误;再次,理解不一定依靠语言文字,解释通常要诉诸语言文字;第四,理解包含有丰富的感情元素,解释主要立足于理性思维。[8]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理解”素养其实比“历史解释”素养重要。从课程标准分析,无论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解”一词出现的次数都大于“解释”一词出现的次数。从教学实践分析,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事物并不容易,而要求学生解释历史现象则更难。有效的历史解释,除了大量阅读史料外,史学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来进行,这不是中学生能够做到的,甚至大学本科生都很难做到。中学生的所谓历史解释,通常只是照搬教材的表述套用在相关问题上而已。由于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我倾向于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加强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学会理解各种历史现象,高中阶段则尝试解释各种历史现象。

第四,初中普及常识,高中合理质疑。初中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普及历史常识,夯实知识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应该选择和叙述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史事,确保无科学性、常识性错误。[9]高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继续强化基础性的同时,还强调选择性和发展性,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可“适当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10]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有准确的理解、对正确价值观念有强烈的认同至关重要。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则可以借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对某些问题展开合理探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不太主张在初中教学中过多地引导学生质疑教材的观点,由于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掌握史料不足,很多的讨论争辩其实是无效的。高中阶段可以适当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我也反对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学术研究新成果来进行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理解好教材的内容、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层层加码、一味拔高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

第五,初中多为材料,高中多为史料。现在大多数历史老师都认可史料教学是最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课程标准,“材料”和“史料”两个概念都是混合使用的,尽管“史料”的使用次数远高于“材料”,但“材料”的出现次数也不少。[11]我认为在初中教学中可多使用材料,高中教学中可多使用史料。所谓材料,是指改造过的史料。为什么要改造史料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许多原始史料卷帙繁浩,学生看不过来,需要精简提炼)、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些古文、外文史料学生看不懂,需要翻译成白话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史料的理解难度过大,需要转换成漫画、故事、小剧本、小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方便学生的搜集整理(许多罕见的史料学生不容易接触到,应允许学生利用二手史料)等。[12]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Frederick D. Drake)教授等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第一次序材料为经典的一手史料,第二次序材料为教师找到的辅助史料,第三次序材料为学生找到的相关史料。[13]根据这种划分方法,我觉得初中历史教学可多使用第二次序和第三次序材料,高中历史教学可多依靠第一次序材料。初中多使用材料,并非减弱史料的科学性,而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多使用史料,并不意味着只能够使用一手史料,而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到更多的一手史料,扩大专业视野和提高专业理解水平。

第六,初中追求生动活泼,高中追求深度思考。虽然都是中学生,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差异较大,这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也有较大的不同。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烈、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宜多采用体验式、游戏式、合作式、竞赛式、表现式、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法;针对高中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增强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宜多采用自主式、探究式、研究式、对话式、辩论式、网络式、开放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灵动有趣的,高中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沉稳睿智的。所谓深度学习和思考,是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14]对于高中教学而言,教材的工具性比资源性重要,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而在于运用教材的资源进行深入探究。在评价测量的环节也一样,我认为初中的考试卷子没有必要向高考卷子看齐,而应该做到内容有趣、情境鲜活、角度新颖、题型多样。高中的考试卷子也要避免八股化,而要力图考查学生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据确凿、推理严谨的思维能力。总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测量,初中历史教育与高中历史教育都应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这是由课程对象的不同所决定的。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不同点。事实上,它们的不同点还有非常多,如初中可多阅读普及性的书籍,高中可开始阅读专业性的书籍;初中可多组织模仿为主的戏剧表演活动,高中可多组织创造为主的戏剧表演活动;初中可多开展校内进行的项目活动,高中可多开展校外进行的专业活动等。但作为最重要的差异点,我认为还是上述的六个方面。

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标。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异同点的比较,我希望进一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帮助老师们把握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向,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于各个地区的师资水平、IQvT9b7gnXhgZVT+25XgSg==生源质量、教育资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有何异同的认识必然存在巨大的分歧。本文的观点主要源自个人有限的实践经验体会,既非不刊之论,更非金科玉律,唯求对大家有点滴启发,促使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页。

[3]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2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1页。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6] 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471页。

[7] 《著名史学家谈中学历史教材问题——何兹全先生访谈录》,《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02年第11期。

[8] 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8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71页。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64页。

[11] 在初中课程标准中,“材料”出现了44次,“史料”出现了79次;在高中课程标准中,“材料”出现了72次,“史料”出现了176次。

[12] 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8期。

[13] Frederick D. Drake, Lynn R. Nelson. Engagement in Teaching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middle and secondary teachers. Pearson Education.2009.P138-15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