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课标要求、深度学习理论和实际教学反馈,基于“探究理论与实践关系”这一主题对初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进行构思设计。旨在通过围绕特定主题,适当补充史料,设计相关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理论 实践 初中历史 深度学习
一、问题缘起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最初本课将主线定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诞生走向实践”,理论和实践分别对应教材中第二、三子目。从试讲后的反馈来看,初中学生简单认为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仅为因果关系,缺乏联系思维与整体性认识,忽视了理论的来源,也忽视了实践对于理论发挥的价值,以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品质特点如“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理解不够深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众多前人的实践为基础,理论在诞生后指导实践,实践又再次促进了理论的传播与完善,此为本课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初中教材的叙述更多是历史事实,学生本课学习的反馈反映了学生基于教材的学习仅认识到理论促进实践,没有认识到“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对理论发展、完善发挥了促进作用”。
由此,本课基于“探究理论与实践关系”设定主题,引导学生从史实视角探究“历史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者关系,进而形成深刻认识。
二、理论依据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及:要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要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1]核心概念或单元主题除可以是历史事实或历史解释外,也可是一种历史认知或哲学问题。本课主题设定,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该主题设定,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在深度学习中,“发生深度学习的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够由本质推出若干变式。”[2]“本质与变式”是深度学习的特征,要求对学业内容进行深加工,换言之,学生不仅要知道历史事实,还需理解由此而抽象的一般性认识、规律、趋势。深度学习的特征还有“迁移和应用”,其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3]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引发学习迁移,应用于历史学习;另一方面,汲取历史经验和启示应用于实际生活。总之,一节课带给学生的收获不只是史实,还需要深刻的认识。
三、课程实施
笔者将“探究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定为本课关键线索,围绕此线索补充史料并设计相应活动:第一,通过补充《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当时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及时代背景,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工人的实践与自身的实践;第二,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共产党宣言》中工人实现自身解放的方法论依据,从而理解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即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第三,实践不止,理论也不断发展,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都是当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笔者又通过补充《法兰西内战》这一史料配合讲解马克思对于巴黎公社运动的关切以及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为理论提供的经验,即实践对理论的反作用。以上三点,为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理论源于实践
笔者由谈话导入本课。为更好地创设情境,正式授课前,询问了同学们未来打算从事的工作,班里的学生对此问题颇有兴趣,因而踊跃回答。由该问题自然过渡到了马克思的择业观,展示如下材料,[4]进而导入本课。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该导入设计旨在介绍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的同时,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其愿意为人类服务的伟大抱负与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中学时代立志,投身于未来的实践。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为本节课重点突破的关键,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故在此笔者设计了史料研习活动,以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展示两则材料,其中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工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描写。[5]摘编如下:
材料一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
肺部的疾病是这种生活条件的必然结果,而这类疾病也确实是在工人中间最常见。伦敦的特别是伦敦工人区的坏空气,最能助长肺结核的发展……
所有的街上都有饥饿的工人站着(由于他们的老板关闭了自己的工厂,不能给他们工作了),一个一个地或一群一群地乞讨,成群结队地守在人行道旁,向过路的人请求帮助,但是他们不是像一般的乞丐那样哀求,而是在要求,在以他们的人数、以他们的态度和言语来威胁人。
——摘编自[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斗争采取了破坏机器的斗争方式……在英国,19世纪初就出现工人的组织,并且争取到工人的结社权利。……公会领导了1825年的罢工运动……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结合史料提出两个问题:其一,说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其二,概括欧洲工人为改变自己处境付出的努力。
除了以分析文本开展问题探究外,对于史料的来源还需进一步挖掘。所以,笔者在课上对材料一的出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进行了说明:该书首次出版于1845年,书中援引大量的材料证明了无产阶级在当时生活悲惨。同时,也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这部著作的成书过程。讲述恩格斯为此付出的努力:1843年,恩格斯为获取一手资料来到英国进行调查,他广泛访问了众多工人家庭,并亲自前往一些工业中心。恩格斯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描述较为生动,确为本人亲历。通过对史料文本与出处的分析,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恩格斯的认识由亲自实践调查而来”。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可以结合史料说出工人们的反抗:如破坏机器、发动罢工等。笔者在此基础上展开讲述:19世纪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然而这些运动的结果却都失败,那么如何可以不失败?以此过渡到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引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理论的诞生。此处也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实践为马克思理论提供了诸多经验,介绍了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并予以举例。
通过以上学习环节的开展,学生可以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大环境,理解他们为改变社会现状而进行的努力。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会认识到思想理论的形成无法离开脚踏实地的实践,进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理论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节选的《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揭示历史规律、指出社会现实、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一方面了解《共产党宣言》大致内容,另一方面知晓《宣言》所提出的方法为“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由此可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凸显的“方法论”作用,即告诉工人们该做什么、如何去做。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所以有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对本课第三子目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共产党宣言》中所提的“方法理论”,找出课本中“工人运动实践”的具体表现。
学生通过完成以上表格,可以较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具体实践的推动与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共产党宣言》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
(三)理论AoBekZXKPwzQHjRYgvN6Wg==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仍应向学生强调一种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不是不变的”,这种“与时俱进”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不停撰写著作,进而便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认识其伴随实践不断完善。
对巴黎公社等内容的学习,笔者补充讲解了《法兰西内战》:从巴黎公社宣布成立那天起,马克思便开始搜集和研究巴黎公社活动的消息,其中有法、英、德各国报刊资料、巴黎来人和来信中提供的情况等等。《法兰西内战》就是巴黎公社运动期间马克思所写的,其作为一手史料客观记录了巴黎公社的发展历程,还有马克思本人对于当时事态的主观性评价。以下为配合讲解所补充的史料:[6]
马克思叙述了公社的选举,叙述了把常备军、警察、行政部门和法官变成了公社选举出的、负责的、可以撤换的机关……和公社社员们的计划相比,这段话更多地表明了马克思对革命之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形的描绘。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
史料表明,巴黎人民通过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而后实行民主选举,采取了成立公社委员会等巩固胜利果实的措施。措施中有和马克思构想相同的地方,这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巴黎公社的失败实践,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最辉煌的论战篇章,在全面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时,这个宣言很重要,因为它把权力分散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加以强调。在社会主义思潮总的背景下,在为列宁提供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基础这一方面,它起了重要作用。”[7]
由此,本节课线索形成闭环:实践到理论,理论到实践,二者螺旋式上升。
四、教育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作用”有所了解,并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实践是有条件的,实际也是变化的,故理论需与时俱进。此种认识可促成学习迁移,便于今后理解“理论指导下的道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从而能对改革开放以来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飞跃的诸多成果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初中历史课堂需要深刻,但要结合学情“化难为易”,通过具象的史实、史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化、生活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历史教育触及学生的心灵。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6—57页。
[2]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56、60页。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06—307、382、373页。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19页。
[6] [7] [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5—366、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