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教学“留白”的策略

2024-10-31 00:00计建平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教学“留白”能体现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教学“留白”应讲求策略:导入时“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衔接时“留白”,巧把金针度与人;讲解高潮时“留白”,天籁自鸣天趣足;突破重难点时“留白”,曲径徐行渐有村;观看插图时“留白”,探得风雅无穷意;结尾时“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板书时“留白”,守得云开见月明。历史教学“留白”还应注意“三要”“四忌”:要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重点,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结构基础设计,要适应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一忌“留白”太多;二忌“留白”时间太长;三忌“留白”太虚;四忌“留白”太放纵。惟有“留白”驾轻就熟,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富有情趣,助力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 历史 留白 策略

一、教学“留白”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根据格特斯坦(Gestalt)学派的研究观点来看,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构造;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即有“缺陷”“空白”的事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UdZQQIblcCsJlxH08zCcecUr/EqNrxNuju83RQv3998=[1]因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掌握学生的这一需求:他们渴望通过自我探索、情绪投入的方式来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并对所学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及创新见解。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教学目标需要,有意留出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机会。以“留白”的方式以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创新力,让他们借助补充和优化“留白”获得新知、解决难题并展现其聪明才智,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

二、教学“留白”的意义

(一)“留白”能体现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中,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细节和全面性而忽略深度和精度,就会增加课程容量,让学生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不仅会让教师感到疲惫,也会让学生厌倦,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通过适当的教学“留白”,可以使得教师摆脱无休止的解释负担,转变为“导演”;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获取知识,由之前的消极被动地学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学,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二)“留白”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2]教学“留白”,可以激发学生渴望补充“空白”,以达到完整的愿望,有助于启动主动学习的模式,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更加深入。

(三)“留白”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

适当的教学“留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释疑解惑。通过更深入的探究实践,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与脉络结构。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学习到新知识,还可以满足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把思考、理解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体味成功带给他们的更多自尊自信,增强学习驱动力。

(四)“留白”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应该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理念为主要目标,并将其视为教育的精髓与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力,需要锻炼他们的创新意志,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及时间的自主权。这种空间和自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留白”。实践证明,适当的“留白”和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往往会产生超乎预料的结果,它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信心、激活课堂气氛、唤醒思维活力,从而优化课堂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提问敏感度较低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方法更具吸引力,让他们有机会亲身实践,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技能。

三、初中历史教学“留白”的策略

(一)导入时“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准确简洁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对知识探索的热忱。如教授“混乱中的阿拉伯”时,首先通过展示该地区的丰富油气储量、美丽的自然资源及纯真的民风等纪录影片的方式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向学生呈现一段美国军队攻击巴格达的视频剪辑内容,这使得他们在视听体验上有极大的对比感触,从而深刻体会到战事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待学生的情绪达到沸腾状态后提出疑问:“为何这个地方总是充斥着纷争?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方法或者路径去解决?”让学生根据这些提问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创设的环境下思考如何应答,进而融入学习之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二)衔接时“留白”,巧把金针度与人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3]当某个主题被阐释完毕,教师不必着急引入新的主题,而是应该主动“留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与回顾的空间时间,使他们的思维持续活跃,通过“留白”来寻找学习新知的链接点。这样,为接下来讲授新知做好了铺垫,过渡水到渠成,讲解自然会顺理成章。如教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为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对台湾问题的探究,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妨碍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它和香港、澳门问题有何区别?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能回顾并强化已有的知识,同时也能让新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进来。

(三)讲解高潮时“留白”,天籁自鸣天趣足

新授课中,教师有意把某些知识留下不做深刻详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留白”,填补“留白”,培养其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挖掘学习潜能,采取“欲扬先抑”的技巧,将看似“舍弃”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讲授《郑和下西洋》时,当我们谈及明成祖选择使郑和出海远航的意图,不仅是为了宣扬国威,同时也是为了揭破建文帝失踪背后的谜团,此时“留白”,学生的讨论热情高涨且充满好奇,课堂氛围也变得相当热烈,促使学生会带着疑问去探寻,去解答,关注史实会更聚焦。

(四)突破重难点时“留白”,曲径徐行渐有村

重难点教学时,若能够巧妙运用“留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领悟,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在讲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重要性时,要紧紧抓住课堂氛围活跃的契机来突破重难点,“留白”并提问:1.中美关系的变化因素是什么?它们揭示出怎样的信息?2.这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借鉴之处?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既可以全面把握历史事件,攻克关键难题,同时也达成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五)观看插图时“留白”,探得风雅无穷意

“图像不仅可以解释文本内容,还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4] 历史教材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应用文本设计元素来辅助教学并提升思维品质。然而,教材插图往往只是停留在某一特定时刻的信息展示上面,为了让它更加生动有趣,教师需要懂得如何恰当地“留白”去发掘其深层意义,并且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这个场景做出新的诠释或者创设出全新的情景,这正是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如:当我们将日本轰炸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那张照片跟那幅描绘了整个事件过程的手绘画相结合的时候,就能更好地符合孩子的逻辑推断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留白”再加上适当指引或提示,他们自然而然就可以把握住关键细节,从而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等。

(六)结尾时“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堂结尾时“留白”,它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渴望,产生一种“课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促使学生去深入理解和总结所学内容。如教授《戊戌变法》时,教师提问:“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成功改革,无一例外都获得皇帝的支持。那么,假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革不是依赖于实际权力有限的光绪帝,而是寻求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结果又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异常激烈,意犹未尽。虽然讲课已结束,但对这堂课的探讨并未停止,思维仍持续活跃着,驱使他们在课后利用网络或者其他的途径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七)板书时“留白”,守得云开见月明

授课中,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与需求来调整板书安排,有意选择留下一些空白部分,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是学生跟从课堂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并结合记忆理解及联系想象的方式,实现填补“留白”。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训练思维,提升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如教授《近代中国的落伍》时,可以通过展示历史资料来解析导致近代中国衰退的主要原因,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此“留白”以供学生后续补充完整,加深印象,固化知识体系。“留白”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归纳与总结,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验。

四、初中历史教学“留白”的宜忌

(一)“留白”要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重点

教师要加强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基础心理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精髓,使“留白”更能契合课程新理念和学生认知特点,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从传统的“独角戏”中解放出来,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赋予教学活动丰富的内涵。

(二)“留白”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结构基础设计

“留白”要综合考虑全体学生,既要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尽显才华,也要兼顾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接受知识的捷径和脉络;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符合知识结构的有机衔接,充分估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蕴藏的潜能,找寻到问题思考的切入点;既不能过于浅显而使学生不屑于思考,困扰创造思维的发展,又不能深奥艰涩而使学生无所适从,挫伤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留白”要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疏密有致的规律

课堂开始阶段,学生的思绪正在逐步聚焦,此时应保持较小的教学强度、密度,应侧重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适时引导。等到时机合适时再“留白”,过早或者不适时的“留白”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困惑,产生错误想法,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应需要增加教学强度,使出浑身解数去讲解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此时“留白”尤为重要。教学高潮之后,适当地“留白”也是必要的,让学生有时间回顾、反思、深入理解和提升学习效果,享受获得新知的快乐。

(四)“留白”要注意四忌

一忌“留白”太多。“留白”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运用,相辅相成,不能频繁“留白”,做到“留白”自然熨帖不露痕迹。过多的“留白”可能因教学过程中断而产生负面效应。二忌“留白”时间过长。“留白”的时间过于冗长,会使得教学缺乏必要的连贯性,使学生的思考脱离主题,讨论焦点偏离,妨碍问题解答及深层剖析,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三忌“留白”太虚。“留白”没有价值或主题不明确,缺乏意趣,就会让探究交流流于形式,困扰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囿于定势思维而缺乏创新。教师要把“留白”掌控于股掌之中,游刃有余的“留白”才能尽显魅力。四忌“留白”太放纵。教师要对课堂教学驾轻就熟,精准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留白”要了然于胸,不能放任自流。须应恰当地点拨引导,做到“留白”能放得开,收得拢,控得住,驾驭自如。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留白”的“矿藏”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挖掘并精妙运用,既不能为“留白”而“留白”,也不能“留白”太多和毫无意义地“留白”。惟有艺术“留白”,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富有情趣。

【注释】

[1]谢吉松:《留白艺术让课堂更高效》,《读写算》2018年第8期,第5页。

[2]李幼红:《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4期,第30页。

[3]罗绍良:《巧用留白艺术提高课堂实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1期,第10页。

[4]计建平:《课堂教学十大“留白”艺术》,《今日教育》2013年第4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