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垒通单元 夯基础育思维

2024-10-31 00:00:00洪伟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要认识到它是对必修教材的拓展与深化,论文从如何对它们加以融通整合形成更好的学材入手,探索出教材融通的原理即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思路是按纲要体系开展,以大单元视域进一步整合原单元,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步骤上将教材进行“瘦身”整合,按阶段性特征加以融通,并设置有效的问题探究,实现思维的跃升。

关键词:融通关联 结构化 思维培育

2020年9月第二批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地区,有广东等14个省市。这些地区历经两年新高考,不再颁布考试说明,而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课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五本新教材为备考依据。如何利用新教材进行备考?尤其是如何使用选择性必修教材备考?众说纷纭。笔者结合近年的听课调研及自己的思考,对运用选必教材组织备考提出一些构想,与同行共议。

一、对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认识

我们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即两门通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知识;选择性必修教材是“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1]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构成,分别呈现了人类政治生活、人类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采用专题史方式,中外历史混编,专题下的具体内容按时序进行,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探究历史,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和深化。

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意义还在于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选择修习,[2]拓宽了历史知识领域,它与必修教材共同构成学生了解基本史实的主要资源和工具,其成绩将会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历史基础,开阔了视野,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二、对构筑必修与选必融通的尝试

(一)打通必修与选必的原理

必修课程上下册是分别按照中国史、世界史讲授的,按通史编排按时序展开,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但难以打通中外、立足全球的宏观视野来看历史,同时对深入把握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的内容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选择性必修在这些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高考备考教学中应树立尽早实现五本教材相互打通的理念OZlgTZrqfLYJglgYkkaL2g==和想法,其原理就是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图1)。[3]

(二)打通必修与选必的思路

在原有必修教材通史加专题的基础上,即按纲要体系开展,不要为了实现关联而打乱它原有的时序体例编排,以大单元视域进一步整合原单元,就好像资本市场所说的“资产重组”,将必修纲要原20个单元和选必18个单元加以进一步整合,让线条更粗,选择性必修不单独开展教学,实现纲要加选必融通,搭建历史框架和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实际就是让学生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格局,流畅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的方法、视角与能力。

(三)打通必修与选必的步骤

先将必修、选必各自进行“减法”与“瘦身”的整合;再按通史阶段性特征方法(基本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专题模块)尝试加以融通。

1.呈现原教材单元体系

2.整合后的必修、选必单元体系

3.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融通实例

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至第八单元(中国近代史内容)整合后的单元结构为例,将选择性必修相关内容加以融通尝试,以建构结构化知识网络,增强学习效率(见表4)。

(1)融通方法说明

大单元阶段特征阐述说明:按通史阶段性特征方法,即将政治内容主干知识(危机、革命、政体变化和官员选拔)、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交通和人口迁移文化交融)等项目与选择性必修相关内容尝试加以融通。

(2)大单元阶段特征阐述

晚清时期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一系列侵华事变,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日军施加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先后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商业贸易的内容与形式、金融、城市化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发生着悄然变化。

(3)问题设置与问题探究

问题1: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有怎样的关联?

问题2:简述日本在近代历史上相继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和事件?试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各自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怎样看待日军所犯下的暴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何意义?

问题3:为什么说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问题4:结合选必3第7课第40页(2021.7印)、纲要上册第19课第117页(2023.8印)正文、纲要下册第14课历史纵横第85页(2020.1印)的相关资料,评述中国近代华工的贡献。

问题5: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如何看待关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问题6:中国近代官员选拔与管理有何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三、融通下的基础夯实与思维培养

实现教材融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结构化知识体系,为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载体,同时扩大历史视野,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轮复习很多教师还是偏向于基本史实的落地,不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新教材非常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选择性必修教材,它对应的是学业质量水平4,可以提升学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应对各种问题,体现了对高层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面具体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课片段《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为例加以说明。

围绕重难点设置问题探究:

情境1:先让学生读纲要教材第128页(2023.8印)内容,如何看待“1928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这一表述?询问学生能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由学生通过这句话来自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形成问题探究1:为什么国民政府是“形7aPq1/UxfCa7naxGlz4oLA==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如何理解“形式上”“基本”这两个词?组织学生分组研讨、迁移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掘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入领会历史概念。

情境2:让学生读纲要教材第128页(2023.8印)内容,思考“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这一表述,“专制统治”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形成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国民党政权专制独裁这一性质?

显然,必修教材在此并未展开陈述,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借助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第15页(2021.7印)辅栏中的“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并适时补充孙中山关于军政、训政和宪政内容的表述,深入领会第15—16页国民党推行“训政”“宪政”内容违背了革命程序论的初衷,从而深刻理解国民党的“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这一结论。可见,在打通教材实现相互关联的教学中,我们要用足辅栏提供的材料、信息和要求,作为对必修教材知识的补充或拓展,让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通过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通过情境活动设置问题的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这正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的必要环节。

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将必修和选必五本教材相互打通、中外历史融合在一起讲授,无疑增添了教学难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根本上熟悉、了解教材,更要有实现教材融通关联的勇气与尝试。当然也不是要事事都融通,怎么融,融哪些,要根据纲要关键性问题和重点知识及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具体情况,如编撰内容及风格等来确定,以求探索到更好的融通之道和扎实有效的做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要具备学科素养或能力,都离不开学科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是要注重历史连续性,看到历史每个时期、阶段的相互联系;它不完全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陷入困境,然后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把学生带出困境,拓展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真正培育。

【注释】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9、9、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