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历史中考备战策略探析

2024-10-31 00:00徐秋霞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历史教学。因此,在历史中考备战中,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进行深度教学,课前围绕主干知识搭建知识网络,课堂聚焦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重视史料的研读训练,设置论述题训练版块,落实素养训练,课后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落实。如此才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 中考 备战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命制必须注重素养导向,通过设置开放的、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目前中考历史备考现状,却依然是普遍强调基础知识,使用题海战术,忽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对历史发展线索整理,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碎片化的割裂状态,难以实现深度学习,难以拓展思维。这个局面,急需改变,中考历史备考应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以核心素养为引领。

一、课前围绕主干知识搭建知识网络

(一)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凝聚复习主题

郭元祥教授指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根基是结构化的基础知识,点状的、零散的知识是难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1] 核心素养里的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产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近几年的广州中考试题以素养立意,围绕主干知识,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选取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时空中,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历史,形成对历史全面、客观的认识。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时空表达方式,它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碎片统摄于一个主题下,实现知识结构化,有助于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教师在复习课教学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新课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一学习主题设计的范围、层次、要点,以及核心概念、重要问题,使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而在分析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需要从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凝练出复习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围绕主题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再结合主题下大概念的逻辑层次和重难点问题,设置学习任务。

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主题的方式依次呈现历史的发展进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了解和认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备考中,建议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进行第一轮复习,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特别是跨越中外知识的主题,整合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开展第二轮专题复习。部编版历史教材编写是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这些专题又细分到各自然单元中,可以从一个自然单元中提炼主题来组织单元知识的复习。在复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课前从不同角度整理隋唐时期的发展表现,形成思维导图。课堂上布置任务一:结合思维导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等角度分别归纳隋唐时期呈现的特点,并用一句话评价隋唐时期。任务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各方面出现如此盛况的原因。有了思维导图的铺垫,学生能更好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问题,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加深对隋唐的时代特征的认识。

(二)借助时空坐标整理历史线索,探寻历史的发展变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能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式,将主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形成对历史正确认识的时空观念。了解并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薛伟强指出:“通过梳理建立一条时空线索,有利于学生归纳前因后果,认识变迁与延续,理解进步与倒退,从而更好地在整体上洞察诸多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2]

在进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主题的复习时,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一是将明清时期中国和欧美主要国家在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变革方面的主要史事整理成时间轴;二是根据时间轴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发展趋势上的不同之处,并思考其带来的结果;三是从探究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学生从融通中外的时间轴对比中发现问题——当中国走向封闭、专制,欧美国家走向开放、民主,因而会出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中认识到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而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二、课堂聚焦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重视史料的研读训练

何成刚教授指出:“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教学。”[3]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近几年的广州中考试题借助历史照片、图片、表格等资料,通过创设大量鲜活的情境,体现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为此,备考中可以围绕主题对知识进行整合,选取相关史料,创设新情境,将要复习的核心问题分解形成任务链或问题链,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加强对知识的复习、方法的总结和能力的训练。

在复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内容时,本人组编了以下课堂探究题目:

很多人认为,明清时期是没落的封建社会末期,但16—18世纪末以前西方对于中国的评价非常积极。让我们来对明清经济开展探究,了解其真实的情况。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 [清] 《耕织图》局部

②《明朝经济的发展》地图

③钱穆《简明经济史》的记载:(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亢氏号称数千万两。

④《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⑤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问题(1):请从史料的使用价值角度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其中可以互证的史料,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至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澳门的航路,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运至马尼拉。此后,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

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简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注:本题的材料和问题改编自2023年广州中考题)

材料三 自明朝开始的海外农作物引进,到清朝又有新的发展。顺治年间,玉米种植还不普遍,山区种者稍多……19 世纪后,玉米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明朝时,甘薯从外国传到福建和广东。清初开始,甘薯种植逐步在浙江及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甘薯成为清朝中后期农民的重要口粮之一……甘薯、玉米等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农作物的推广,成为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物质条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

问题(4):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在依据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版块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课堂上通过创设不同人群对明清发展不同评价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供多种史料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说明问题,形成对明清经济发展比较合理的认知。通过探究,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掌握史料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就有助于形成探究思维,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

三、设置论述题训练版块,落实素养训练

历史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历史论述题是典型的对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概括和历史阐释能力,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现象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运用可靠史料认识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最能体现学生能力差异。广东高考中论述题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新课标的两道考试样题里其中一道就是论述题,可见论述题出现在广州中考题是大势所趋,2023年广州中考27(2)题开启了论述题进中考的节奏,2024年广州中考26题考查了学生提炼主题、补充史实加以论证,并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其实也是论述题的缩影。因而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长期保持有论述题的训练,专门设置论述题训练专用本整理训练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复习主题和不同题型训练的总体安排,编辑不同类型的论述题( 图片型/文字型,评析观点型/自拟观点论述),每一次训练引导学生先写论述的提纲(要证明什么问题,即观点;从哪些方面怎样证明问题,即论据;总结陈词,即升华拓展观点),再有条理地展开论述。写提纲的过程就是整理探究思路的过程。每一次的论述题训练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篇范例,在讲评后鼓励学生反思问题所在并修改文稿,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类型论述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完成了宋元时期的单元复习后,本人选编了以下一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时代特征是对某一段历史的整体概括,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特定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特征描述最相符合的历史时期。(2分)

问题(2):从材料一中任选或自拟一则对这个时代特征的描述,并从材料二中选择对应的素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至少选取三个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该题巩固了学生对宋元时期总体特征的认识,并通过论述题的形式训练学生阐释说明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夯实基础,抓牢主干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是达成历史素养的基础,备战中考记住主干史实是复习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将要背诵的主干基础知识整理成册,再按照复习进度,将其细化成每日背诵任务。在每一阶段复习后,对所复习内容的基础知识进行堂上小测,同时设置奖惩机制,设置重测机会。对于易错易混点和重难点设置反复测试,夯实记忆效果。为增加检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知识记忆的积极性,还可以借助希沃系统的小游戏,将易错易混点和重难点知识编进游戏里,在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有智慧教学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检测卷发布到网上,通过系统统计出检测效果,当堂针对弱项进行复习巩固,对优秀者进行即场奖励,对弱势者在课后加强辅导,并督促重测。

总之,做好历史中考的备战,应该认真研究中考题,以核心素养为指引,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引领学生融通中外,形成知识体系,在探究中不断积淀研究历史的方法,在史料研读中培养学科素养,在历史问题的论证中习得高阶能力,实现深度教学,让复习更高效,让历史课程的教学更有价值。

【注释】

[1] 郭元祥:《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改革》,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61页。

[2] 薛伟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3页。

[3] 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