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设计举隅

2024-10-31 00:00:00刘春利田磊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选项设计的质量影响选择题编制的成败。依据具体案例说明选项设计应注意:紧扣情境主题、依据必备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引入学术成果进行设计。

关键词:选择题 选项设计 命题质量

选择题是历史考试常见题型。选择题一般由题干、设问和选项组成。当前高考模拟题与真题在题干情境和设问上的差别很小,但选项设计差异却很大。教学中,师生常遇到题干情境鲜活、设问精当,但选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试题,这类试题既不能锻炼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反而会误导师生。“因为选项既担负着对题干信息的解读,也承载着对设问的作答,是作答的落脚点和考查思维能力的聚集点。” [1]所以,选项设计质量影响选择题编制的成败。基于此,本文结合命题实践,就选项设计谈几点思考。

一、紧扣情境主题设计

主题式命题法是当前命题的常用方法。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点,围绕考点查找专著、论文等选取材料,继而凝练主题,创设情境,就材设问,编制选项和答案,经过打磨即可完成原创命题。将命题立意融入题干和选项的内容中,将价值判断、史实判断和思维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这是主题式命题的追求。 因此,应紧扣情境主题设计选项。

例1 1948年11月中旬,中共旅(顺)大(连)地委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颁布《货币改革实施细则》,并设立102处兑换所,同时深入群众逐户做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妥善地处理了群众关心的债务和物价问题,改革历时七天顺利完成。这( )

A.体现了中共高效的城市管理能力

B.建立了健全的财政制度

C.奠定了辽沈战役胜利的经济基础

D.保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

本题依据课程标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确定考点,通过学术阅读,精选学术论文《从1948年旅大货币改革看中共城市经济管理能力》中的材料,[3]凝练主题“从1948年旅大货币改革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创设了学术情境,就材设问,编制选项,打磨定稿而成。

试题给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旅大进行币制改革的史实,呈现了旅大地委认真细致、灵活高效的工作状态,这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已具备高效的城市经济管理能力,据此编制“体现了中共高效的城市管理能力”作为正确选项。需要强调的是正确选项要具有“似非而是”的特征,又要无懈可击,并确保正确选项在特定情境下的唯一性,避免科学性错误。

进而,围绕情境主题进行关联性思考。如旅大的币制改革有何意义?与当时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何关系?币制改革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就此,可以设计出不同选项,作为对情境主题的历史解释,完成干扰项设计。1948年11月中旬,币制改革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围绕主题通过因果倒置的方式设计干扰项“奠定了辽沈战役胜利的经济基础”,在考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同时,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旅大地委通过币制改革,初步整理了财政工作,为新中国建立、健全集中管理的财政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变换影响程度,设计干扰项“建立了健全的财政制度”,考查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币制改革增强了旅大地委的经济能力,通过概念的代换,设计干扰项“保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有选项都基于情境主题设计,被试者只有在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题干、设问和选项,选择出最优项,才能正确做答。

二、依托必备知识设计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4]对历史学科而言,必备知识主要指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和学科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围绕题干情境中涉及的必备知识进行选项设计,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高考命题要求。因此,可以依托题干必备知识设计选项。

例2

据表1可知( )

A.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增速最快

B.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

C.欧洲各国综合国力稳步增长

D.平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试题选取1950年和1980年美、苏等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创设了学习探索情境,在引导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二战后世界大势。综合表格信息可见:美、苏等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有增速和增量的差异,但都在增长。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在美苏冷战之下,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世界局势总体平稳,这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据此拟出“平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正确选项。

国民生产总值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比较表格数据可知,联邦德国经济增速最快,据此通过偷换主语编制“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增速最快”作为干扰项。据表格信息可知,虽然苏联在1950年至1980年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有大幅增长,但联系所学可知,战后苏联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惯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提高,这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通过变换逻辑,编制“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作为干扰项。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欧国家联邦德国和法国经济总体呈增长趋势;联系所学可知,东欧各国经济却发展曲折,通过时空转换编制“欧洲各国综合国力稳步增长”作为干扰项。

三、运用唯物史观设计

“唯物史观是正确认识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5]在新情境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考查以唯物史观素养为核心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是当前历史试题的重要特征。考查唯物史观素养水平,不会直接考查唯物史观相关原理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将其隐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此,运用唯物史观解读题干情境信息,是设计选项的重要路径。

例3 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放弃了对非洲的大规模援助,并提出了“贸易而非援助的口号”。但从5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重新制定对非洲的援助政策,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这一变化,可用以说明美国( )

A.积极履行扶持第三世界的国际责任

B.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

C.对外援助政策逐渐趋向于科学合理

D.试图与苏联争夺新兴独立国家

试题选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非洲政策变化的史实梗概,创设了社会生活情境,这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缩影。将这样的史实放在试题情境中,就使它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有了普遍性意义。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分析这一现象,是选项设计的切入点。

20世纪50年中期之前,非洲大多处于西欧殖民统治之下。此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风暴。同时,随着冷战升级,美国开始重新评估非洲在其全球霸权战略中的地位,继而调整了对非政策。运用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无论美国对非政策如何变化,其维护美国霸权宗旨不变。这在当时,也是为了与苏联争夺对非洲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通过概念代换,延长考查思维链,编制正确选项“试图与苏联争夺新兴独立国家”。

运用阶级分析法可知,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美国在二战后与苏联争霸,并非主动履行国际道义,据此设计出干扰项“积极履行扶持第三世界的国际责任”。运用唯物史观“动机与效果”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可以设计出干扰项“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可以设计出干扰项“对外援助政策逐渐趋向于科学合理”。

四、引入学术成果设计

“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6]高考如何引导教学?高考“命题者热衷于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7]高考通过引入学术研究成果,引导教师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进而反拨教学。因此,可以利用引入的学术成果设计选项。

例4 明中叶后,十三四岁的徽州人,只有通过族亲好友的推荐,才能去相关的店铺做学徒。正tNzqsOUObB3hZqWtm7jDMbLMCgAMW65wIH0/HfpOLkU=式拜师后,学徒要从遵守店规、打杂做起,通过模仿、请教与勤加苦练等方式掌握估价、识银、书写、算术、辨别良莠、调整经营策略等技艺。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经营呈现出区域化分工

B.亲缘是维系商业活动的关键

C.经济发展带动经营管理细化

D.商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开放

试题利用学术论文《何以成商: 明清以来徽商学徒的学艺历程与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创设了社会生活情境,[8]呈现了徽州人在经过学徒教育后,才能从事商业经营的史实梗概,这是明中叶以后商业发展的缩影。统编教材简要介绍了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但未提及商业学徒情况,这是认识明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学术视角。据材料信息可知,徽州人在学徒阶段需要经过勤加苦练掌握商业经营的多种技艺,体现了商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与复杂,也折射了商业竞争的激烈。据此设计“经济发展带动经营管理细化”作为正确选项。

学术研究通1I7iWUcajuwWWP8HEJGIpw==常表现为转换认识历史的视角。题干主旨为商业学徒教育概况,围绕此变换视角可以设计出多个干扰项。据所学可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区域分工的细化,推动经济发展,就此变换逻辑,设计出干扰项“商业经营呈现出区域化分工”。相关研究表明,地缘、业缘和亲缘都是维系徽商的纽带,就此变换程度,设计干扰项“亲缘是维系商业活动的关键”。同时围绕题干信息,“只有通过族亲好友的推荐,才能去相关的店铺做学徒”这表明徽商的学徒教育具有封闭性特点,就此设计出干扰项“商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开放”。

总之,教师从命题视角反观解题,利于增进对教学、考试的理解,提升专业水平。在原创或遴选试题的过程中就可能减少垃圾题的数量,进而赋能历史教育发展。

[注释]

[1] 王生:《选项承载功能的差异》,《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3期,第40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4页。

[3]柳直:《从1948年旅大货币改革看中共城市经济管理能力》,《史学月刊》2020年第5期,第61页。

[4][6]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6、11页。

[5]徐贵亮:《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思考》,《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9期,第37页。

[7]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年第1期,第10页。

[8] 戴昇:《何以成商: 明清以来徽商学徒的学艺历程与日常生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