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程,从编制理念、内容选择、价值定位看,都与战略思维、国家战略密切相关。高中历史课程对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学历史教学应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战略 战略思维 历史课程 文化安全
战略,古称兵略、韬略、庙算等,指“对军事力量运用与建设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具有政治性、全局性、对抗性、谋略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1]战略思维,是指针对具有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等特性的重大问题,做郑重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与思维方法。战略是战略思维的结果。[2]
“战略”“战略思维”的词义经引申,在军事学以外的其他学科语境中使用频繁。譬如,麦金德将“地理”与“战略”结合,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创立“政治地理学”(或称“地缘战略学”);[3]管理学家将“战略”与“企业管理”结合,创立“战略管理学”;[4]政治家将“战略思维”应用于国家与社会治理,设计国家大战略,[5]其下包括经济战略、教育战略、文化战略、科技战略等部门战略。[6]
国家战略思维及其发展战略,与该国乃至其邻国的中学历史课程,都存在密切关联。
一、一般联系
战略思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对社会历史进程有反作用。一般而言,近现代大国的决策层,通过制定国家总体战略,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对历史进程发挥深刻的影响。于是,由战略决策层加诸社会发展的种种举措,以及社会随之变化发展的诸多史实,必然在历史教学中,占据重要席位。姑举两例,略资说明。
其一,日本侵略晚清东北之例。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鼓吹“脱离亚洲”,与“西洋文明诸国共进退”,模仿西洋人的态度对付中国、朝鲜,实即鼓吹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番言论深刻影响了明治政府的对外战略。[7]日本后来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先后击败清朝中国、沙皇俄国,控制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加快侵略中国东北的步伐。1906年,日本御用文人德富苏峰以胜利者的身份到中国旅游,写了一篇《七十八日游记》,怀着日式东方主义者的傲慢心态,从居高临下的视角,“描写了中国人自私自利、软弱、缺少国家国民意识、缺乏公益心、没有进取心等这样一系列负面形象,将中国置于一个混乱无序、愚昧落后的位置上”,[8]由此清朝中国的软弱可欺,举世皆知。
大约在1909年,吕思勉在江苏常州府中学堂讲授历史、地理,出题让学生论述“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此题涵盖地理、军事、历史、时政、边务、外交等诸多领域,显然与东北地缘战略形势密切相关,颇具挑战性。当年有一位中学生,单就此题长篇作答而偏废其余,却被破格激赏。[9]他就是后来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钱穆。
此例中,福泽谕吉的《脱亚论》是一个远期诱因或表征,其后日本明治政府在东北的一系列侵略活动,构成一段中国被侵略的历史。这段历史,又迅速列入清朝常州府中学堂的历史地理课考卷,成为中学生思考的问题。
其二,日本推行新保守主义之例。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是推行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开启了二战后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恶例,打破日本国防经费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禁区,导致日本政治严重右倾。[10]2001年,日本自民党内成立“国家战略本部”,他又以其最高顾问的身份,发表关于日本国家的战略的演讲,鼓吹所谓日本集体自卫权的“必要的最小限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情况,如果不尽量将最小限度扩展到最大程度的话,将无法拯救国家”。[11]2001—2006年,小泉纯一郎首相继续尊奉新保守主义,连续六年参拜靖国神社,在中、日之间掀起严重的对抗情绪。[12]新保守主义还渗透进日本的中学历史课程中。2007年,有人发文介绍日本高中的历史题目,以及某个中学生的回答:[13]
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日本学生回答:中、日之间可能因台湾问题,2015—2020年之间开战。该文曾被诸多媒体转载,引发舆论轩然大波。若单论命题技术,该题聚焦东亚地缘战略,要求学生基于中、日两国战争历史,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这就跳出了一般历史试题考查知识记忆的窠臼,将思绪引向未来,不能说没有创意。从2007年至今,十多年光阴弹指而过,我们都亲历过波谲云诡疫情肆虐的2020年,再回头看那位日本学生对这个关键年份的预判,[14]不免令人感慨。确实,学历史必然重温过去,但同时也要面向未来;[15]而了解国家发展战略,从历史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枢纽和途径,尤其重要。
从1885 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1903年麦金德创立“地缘战略学”算起,一百多年来,世界列强的种种“大战略”,广泛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强力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面貌。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至少在近现代史部分的教学中,必当关注种种“大战略”及其对历史走向的深刻影响。
二、三大联系
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看,[16]战略思维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程,至少存在三大联系。
其一,当前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统摄概念“核心素养”(Key Skill,Key Competency),源自战略管理学术语“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历史新课标”)指出,“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行改革,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17]此“核心素养”,借自企业能力理论的术语“核心竞争力”。它源自企业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加里·哈默尔对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的研究。[18]总的来说,学者将普拉哈拉德、加里·哈默尔的学说归入资源基础论学派(强调战略性资源与核心能力识别),它同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产业组织学派,都属于战略管理学的范畴。[19]
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它们与美国历史教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所谓培养历史思考能力的五项标准——历史时空观念、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解释、历史研究能力、历史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的能力(1996年),[20]有相似之处。这表明美、中两国的历史教学,似乎都受战略管理学概念“核心竞争力”的启发或影响。
从积极的角度看,教育界引入“核心素养”概念,在于回应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等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让人才的培养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只是把源自企业经营管理学的概念,借用到教育发展规划领域,其合理性也曾受到质疑。[21]
其二,中学历史课程体现了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图。历史新课标规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22]这体现了军事战略学“非传统安全领域”之“文化安全”的要求。[23]
其三,中学历史课程统辖于国家教育战略。按本文前述分类,国家大战略之下有部门战略,包括教育战略、科技战略、文化战略等,中学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它主要应该归入教育战略,但不排除部分与科技战略、文化战略等部门战略存在交叠之处。明乎此,对于深刻理解中学历史课程编制和历史教学应遵循的若干原则,无疑是有帮助的。
此外,军事战略学对“战略位置”的强调,以及近现代史上主要大国的阶段性国家战略,如民主革命战略、抗日战略、国家现代化战略、国家反恐战略等等,构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战略史学习专题。这些专题教学应该如何开展,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两大挑战
从战略思维角度分析,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两大挑战:
其一,历史教学所涉文化安全问题。该问题虽经近年教科书插画风波、某制衣企业的童衫配画风波,已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只是肉眼可见的浅表问题;而更急迫的问题是,揭示西方学术界在长期俯视东方文化的视角下,构建的一整套隐形的鄙视东方的概念体系,如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民主与专制、现代与传统,等等。[24]此外,西方以隐蔽途径侵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5]以解构主义的手法虚化革命历史与丑化革命文化,[26]某些国家所谓“文化战争”问题、[27]“种族批判理论”问题,[28]都值得警惕。
其二,历史教学的碎片化问题。首先在历史研究领域一度盛行“碎片化”研究风气。[29]既然负责“生产”历史知识的史学界盛行此风,那么它波及到中学历史教学领域,[30]也属自然。但历史教学的碎片化,将导致学生的历史认识支离破碎,无疑会削弱历史课程在青年一代中培根铸魂的教化力量——这也可视作前述文化安全问题的某个侧面,故此风不可长,须积极应对。我们应深入了解国家大战略——如民族复兴大战略,并在历史教学中自觉服务于国家大战略。
此外,当前高中历史课程,因借用源自战略管理学的术语“核心竞争力”而拓展其外延,又可能导致某些潜在的问题,容另文详讨。
【注释】
[1] 肖天亮主编:《战略学》(2017年修订),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19—23页。
[2] 唐殿豪:《关于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3] 何新:《全球战略问题新观察》,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382—389页。[英]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 马浩:《战略管理学50年:发展脉络与主导范式》,《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7期。[美]H·伊戈尔·安索夫著,邵冲译:《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5] 汪群:《战略是什么:一种历史视角的考察》,《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
[6] 赵克增:《当代战略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7] 韩东育:《福泽谕吉与“脱亚论”的理论与实践》,《古代文明》2008年第4期。
[8] 连永平、孙立春:《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七十八日游记〉》,《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第4期。
[9] 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59页。
[10] 孙岩帝:《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及其实践》,《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7期。
[11] [日]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12] 李春燕、平建东:《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现象的背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3] 徐国智:《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中国青年报》2007年06月22日。
[14] 唐世平:《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安全大战略——评介〈理解中国的大战略〉》,《当代亚太》2000年第6期。
[15] 张永谦:《历史教育:应面向未来,但不可忘记过去——从〈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说起》,《考试周刊》2008年第26期。
[16] 刘明福、王忠远:《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决策与信息》2014年第7—8期。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页。
[18] 陈根:《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局限性和研究展望》,《商业时代》2009年第17期。
[19] 钟尉、张阳:《浅谈战略管理学派的生成与演化》,《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20] 解学慧:《美国历史教育的特点之一: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资料》,《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21] 高德胜:《“核心素养”的隐喻分析:意义与局限》,《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6期。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13页。
[23] 肖天亮主编:《战略学》(2017年修订),第2、7页。
[24] 王向远:《从东方学史看“东方专制主义”论与东方国家政治特殊论》,《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朱浒:《美国中国史研究的“西方中心论”幽灵》,《历史评论》2020年第1期。
[25] 陈瑞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建构研究——兼论击退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侵蚀》,《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年第10期。
[26] 王可欣:《对长征史话虚无主义的厘清与辩驳》,《党史博采》2021年第4期。
[27] 林玲:《“文化战争”将美国社会政治推向失序》,《世界知识》2022年第19期。
[28] 吴路珂、杨捷:《当代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种族主义批判”:语境、取向与路径》,《外国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29] 张生:《穿行于“碎片”之中的历史学及其应有态度》,《历史研究》2019年第6期。
[30] 陈超:《从“碎片化”到“整体化”——基于高中历史整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