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情境教学的创新问题设计例谈

2024-10-31 00:00:00赵宝陈虹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指向情境化,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作用很大。情境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实时更新,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适时而变,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浸润在历史情境中,学习和思考在历史情境中,实践在教学检测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问题设计,激发其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向度、增强其思维深度、拓展其思维广度,这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情境教学 问题设计 创新

学生对历史课有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设计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低、探究性深浅、是否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等有很大关系。部编教材自实施以来,所呈现的学术性较强,从正文到教学的辅助性栏目,从摘选的材料到表述的改变,无不体现其前瞻的学术性,故学习起来就比较枯燥;与此同时,教学要求与课时安排的矛盾又暴露出新教材知识密度大的问题。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挖掘出教材中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提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问题,让教学内容更具情境化,值得一线教师深思。下面,笔者就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中的《雪夜访普图》为例,对指向教学内容情境化的创新问题设计进行浅层次论证,以期可以对一线历史教师解决知识密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所帮助。

一、用有吸引力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向度

部编教材的功能性栏目、地图、历史人物画像、导引图等都是创新问题设计的材料来源,在优先使用教材中史料的前提下,教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教材中的史料,用创新性问题将教学内容情境化。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更要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其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雪夜访普图》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导引图,据图片文字说明可知,该图为明朝人绘制,描绘了新政权统治者与谋士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两个问题呈现在笔者的脑海中:一是大雪纷飞的夜晚皇帝去大臣家议事可信吗?二是明朝人为什么要画这么一幅图呢?用意何在?带着这些疑问,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论文,笔者理清了图片的基本信息,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雪夜访普图》作为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导引图,起到的是开篇点题的作用,结合教材开篇对这幅图的简短介绍,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先引导学生解读此图的内容。为达成学生对此图的深入理解,结合本课的内容,可以将问题设置为:

《雪夜访普图》画面呈现了什么内容?指出图中人物身份并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展示,其他学生查缺补漏,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一问题的参考答案:

画面的中心部位绘有前后两间房屋。前庭地面上铺设着似朱色地毡,两个人盘膝而坐。中间男子头上扎巾帽,身着盘领袖袍,袍服胸前及两肩袖上织有盘龙纹。画面左侧坐着便服扎巾者,正面对首座者作拱手施礼讲话状。在他们的座前烧着炭盆,内放支架和酒壶还有碟碗杯盏。一中年妇女毕恭毕敬的立于一边,而大门外的四个侍卫,冻得缩着脖子,双手捂住耳朵,立于坡石旁边,屋外老树枝头上两只乌鸦驻足歇息,而屋顶、屋后及门前的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依据古代的等级观念对人物画的造型处理的指向和制约。据此可知,画面中位居中央、体态伟岸者应为宋太祖,一侧拱手跪地的人物、身形消瘦者是赵普,站立的妇人应为赵普之妻。

如果学生呈现的跟预设的参考答案有出入,我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去一一鉴别,不断纠偏,历史课堂上+ocgBZVKV9Zz15fHotdsjg==,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要注意甄别。但历史教师必须积极回应,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十分重要。

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摆脱枯燥的方法之一,但是设置的时候要注意避开“知识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能够直接在教科书上得到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意义不大,思维含量低,属于无效问题。

上述问题的设置,课程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凝视图像,看到什么,可证什么?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看图识人,提升学生识图能力;二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人物身份的探究,以适应新高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问题有吸引力,实际就是问题设置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在问题中困惑,然后激发思考,行动在探究上,提升在能力上,激发在学生的思维向度上。

二、用有梯度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

问题设置有梯度,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科学的教学理念,广阔的教学视野,上述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高度,无形中也在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

教学资源浩如烟海,历史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但也最容易成为历史教师设置问题的桎梏,故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课程意识,突破教材桎梏,创新问题设计,让教学有效发生。

鉴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就要对《雪夜访普图》的挖掘深化,再次回到这幅图呈现的内容上来,为此,笔者选取了(元)脱脱著《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史料:

材料一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问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

——脱脱等《宋史·赵普传》

将问题(1)设计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辨析《雪夜访普图》画面呈现内容是否可信?有史实依据吗?

这样设置的目的有三,一是想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二是想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打通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三是通过文言文史料,检测学生的史学功底。

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问题的设置不能单一,必须具有关联性。关联性的问题一般都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问题套着问题,层层推进,引发学生思想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

通过材料一营造的历史情境,学生对《雪夜访普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思考逐步深入。在此基础上,笔者摘选了刘晓杰《〈雪夜访普图〉的图像学解读》的一段史料:

材料二 《雪夜访普图》的左下角书“锦衣都指挥刘俊写”一行款识。明·朱谋垔《画史会要》载:“刘俊,字廷伟,人物山水俱佳。”“锦衣”设立于明洪武十五年,名义上是直属皇帝的禁卫军和仪仗队。宣德以后,宫廷画家多被授以锦衣卫职衔,官阶有指挥和千户等。“都指挥”是锦衣卫中二品的职衔。由于明代宫廷里没有专门的画院机构,许多画师工匠被授以锦衣卫武官的职衔。宫廷画家们的锦衣卫头衔是典型的“寄禄”,即挂名领取俸禄没有实职。

——刘晓杰《〈雪夜访普图〉的图像学解读》

然后将问题(2)设置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雪夜访普图》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创作意图。

学生在探究问题(1)和实证史料的基础上,设置问题(2)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透视图像,探究《雪夜访普图》的作者想创作什么,表达什么?

欲解决问题(2),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分析作者身份:

《雪夜访普图》的左下角书“锦衣都指挥刘俊写”一行款识。明代朱谋垔《画史会要》载:“刘俊,字廷伟,人物山水俱佳。”[1]从文献和画上款识得知他是位宫廷的画师,款识中所称“锦衣都指挥”,是画家的职位。“锦衣”设立于明洪武十五年,名义上是直属皇帝的禁卫军和仪仗队。宣德以后,宫廷画家多被授以锦衣卫职衔,官阶有指挥和千户等。“都指挥”是锦衣卫中二品的职衔。由于明代宫廷里没有专门的画院机构,许多画师工匠被授以锦衣卫武官的职衔。宫廷画家们的锦衣卫头衔是典型的“寄禄”,即挂名领取俸禄没有实职。刘俊被封为“锦衣都指挥”,应可判断其为皇帝宠信之人。

第二步,探究作者创作此画意图:

深夜秉烛夜谈,寒气袭人,还有象征地位的门外侍卫缩脖子和暖耳朵的场景表明了屋内谈论时间较长,表达了即使恶劣的天气也未阻挡太祖为江山社稷操劳。结合刘俊宫廷画师的身份可推知,此图突出宋太祖勤政爱民、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侧面也反映了画家标榜历代贤明帝王和名臣以宣传绘画的教化功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走出思维含量低的误区,避免无效、低效的问题,以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有梯度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三、用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就是让教育回归到本真,彰显历史教育的理性精神。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史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甄选符合学情的史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解释历史的另一面,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有代入感,产生沉浸式的体验。

借助《雪夜访普图》,笔者设置的开放性问题链如下: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此刻置身图中,请给宋太祖提两条治国策略并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穿越到明朝,是画家刘俊的同事,请给刘俊的创作提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问题(1)设置的目的实际上是对本课基础性史实的回归,沉浸式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学生身临其境,缺少情境、没有经历、没有基础性史实作为支撑,感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浸入情境,以史实性的知识为支撑,才能够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抽象的历史才能够可视化,枯燥的历史才能够趣味化,扁平的历史才能够立体化,历史的全貌才能够被学生更科学的认知。

问题(2)设置的目的是诱发学生历史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是比较感兴趣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况,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这就对应了问题(3)的设置。

开放性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在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中,一定要忠于历史,严格以历史史实为依据,这是底线,不能够因为开放,让问题有意思就违背历史史实;二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年龄、生活环境、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因素,让问题更具有针对性;三是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切勿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容易使教学主题偏离教学目标。利用图片史料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它对学生历史直观感受的形成,历史认知的深入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学会扬长避短,让开放性的问题切实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广度的作用。

综上,创新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设计有吸引力、有梯度、开放性的问题,离不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的综合考量。创新问题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转换设计角度,让学生一直保持新鲜感。同时,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地提升问题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通过问题,创设符合学情的历史情境,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体验、感悟、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1]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年,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