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情循趣探径,提升小学生人物绘画能力

2024-10-27 00:00白淑婷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在美术学习中,人物画是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对小学生的造型和观察能力要求很高。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人物画教学的正确引导和技法学习至关重要。如何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始终保持画人物的兴趣,并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提高造型能力,值得小学美术教师长期探索。文章基于学生学情特点,结合相关课例,论述循“趣”探“径”,有效提升学生人物绘画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 人物画方法 教学策略

一、问题与现状

低年级的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很乐于画人物,敢于表达,敢于下手,但是画得比较幼稚。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观察和表现能力,但由于缺乏表达的技巧,出现了畏难心理。课堂观察和对学生作业的调研发现,学生对画人物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

(一)人物表现低幼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倾向于概念化的人物描绘。有些学生画的人物类似火柴人、蚂蚁人;有些作品如果学生不解释,甚至都看不出是个人的形象;有些作品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概括人物的外形:圆圆的脑袋、细细的手脚、方方的身体。人物角度单一、动作较为呆板,缺少细节的刻画。

(二)表现方式单一化

学生在知道了“三庭五眼”“站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关系后,不会灵活运用方法,仍然依照教师的范画来临摹,创作出来的作品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化的表达,而且学生的人物画作品多是采用纸笔表现的平面形式。

(三)表现效果卡通化

小学生群体非常喜欢动漫。受动漫的影响,他们热衷于大眼睛、尖下巴的模式化的卡通人像描绘。这种类型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千人一面,缺乏生动性。

二、归因分析

(一)学生眼高手低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也想要画好人物。但人物画又是所有画种里最难以表现的内容。画人物有严谨的结构、精准的比例、深入的细节要求,学生对此表现出了畏难情绪。

(二)教师指导单一

一张优秀的人物画作品除了技法之外,还应有学生对作品自主的表现和强化,能够表达出其思想、情感,这也是作品最具生命力的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录制一段示范视频,视频里会详细地强调工具的使用以及作画的步骤。观看视频后再让学生回忆作画步骤,说说画人物的技法。像这种单一的看视频、临摹画的教学方式,通常会导致学生的作品缺少自我的、个性化的表现。

(三)学习内容缺少设计

教师在梳理学习内容时未能有效关注到人物画内在的发展线索。在表现人物系列的学习中,低年级有“难忘幼儿园”“这是我呀”“校园真热闹”“老人和儿童”等主题,中年级有“形形色色的人”“干干家务活”“乘车印象”等主题,高年级有“表情丰富的脸”“老师和同学”“我爱运动”“爸爸妈妈”“瞧这一家子”等主题。学生观察、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动态特征以及人物与场景的关系,这个学习脉络是从局部到整体、从个体到群体,呈现出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教师没有系统地对这些内容来进行进阶式的设计,导致每次教学都是从零基础开始。

三、改进策略

(一)激趣,启人物画之门径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得不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学习方式,如果在人物画教学中,运用游戏来启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那么课堂将会是学生乐于体验和探索的场所。

【案例一】“形形色色的人”

师:我们先来玩个影子游戏,仔细观察这些影子,猜猜他们是谁?

师:你们可真厉害,是从哪里判断出来的?

生:道具、体型、动作、年龄、服饰、职业……

师:这些都属于人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把人和人区别开来,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

以上课例,笔者通过组织学生看影子、猜人物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人物的身材、相貌、动作特征以及服饰等的差别,初步感知人的特征。游戏的设计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兴趣走向参与,从参与走向探究,进一步生成学习的内驱力。

(二)探趣,学人物画之蹊径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说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把真实世界的场景与课堂学习内容链接起来,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案例二】“下雨啰”

下雨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现象,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情。想想雨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1)____________(谁)在绵绵春雨中 ____________(干什么)。

(2)____________在夏天的雷阵雨中____________。

……

对于“下雨啰”这课,教师重点想要表现在不同形态的雨中人物的各种动态变化。在初次执教时,学生对雨的认知比较单一,只会用雨滴形态表现下雨,而且雨中的人都撑着伞,动作较为呆板僵硬,少了些许生活气息。在第二次执教时,教师播放下雨的视频让学生融入回忆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说出更多雨的形态,如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绵绵细雨。在不同的雨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回忆出曾经的雨中趣事,如校园里,同学们在细雨中直接把美术包顶在头上跑来上美术课的场景等。从他们之后创作的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多样的生活状态,感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生趣,创人物画之新径

想要使人物画教学生出趣味,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表现材料的创新性,激发学生对材料的探究兴趣。其次,在关注教材连贯性的前提下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人物画课堂妙趣横生。相比传统的绘画工具,创新的工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降低人物绘画的造型难度,调动学生画人物的积极性。

【案例三】“干干家务活”

想要画好干家务活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最为重要。用粉笔勾勒整体,先后画出头、身体、四肢和工具。可以夸张地表现干活时的大动作,注意前面的手臂要比后面的略长,腿也一样。安排劳动工具的位置也很讲究。因为粉笔可以修改,所以画画时胆子大一点、下笔狠一点。

教师挖掘了新材料,首先利用粉笔易修改、易覆盖的特点,使学生克服不敢下手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解决了构图、动态把握、工具位置安排等多个问题。然后再提倡可夸张表现人物的大动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实际绘画时下手稳准狠,非常敢于表现。教师敢于尝试新的材料,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后续对材料的探究兴趣,使其在生活中也能做到处处留心。例如,学生通过白纸上留存的茶渍,发现茶叶水和粉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茶叶水快干、易覆盖、易修改的特点,也能概括人物的动作,而且手指灵活,蘸取茶叶水画出的剪影效果会更生动。学生还将扭扭棒也运用到创作中,比起用画的方式来概括人物动作,他们发现用扭扭棒能快速确定关节,扭出四肢,摆出各种夸张的人物动作,且创造出的半立体的作品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味。相较于平面作品,学生对创作立体、半立体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四)赏趣,评人物画之要径

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学生们平时受动漫、卡通的影响大,通过美术课堂提升审美很有必要。大师美术作品的欣赏旨在开阔视野,提高美术素养。儿童美术作品则更加切合学生的审美和生活,学生可以将优秀儿童美术作品中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案例四】欣赏一组作品,观察其中细节

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关键词(构图、表现形式、动态、劳动氛围、关注细节),用自己的话评说人物画。

学生1表示《除尘》作品,主体人物的细节刻画得很到位,就连背景的桌椅都表现得细致入微。采用黑白灰表现画面层次,线条密集的黑突显了主体人物,丰富的线条排列让灰充满了秩序美。最打动他的是,架子上摆放整齐的物品传递出人物干家务时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

学生2欣赏《倒牛奶的女人》发现,画面中人物倒牛奶的动作既平凡又写实,整体轮廓清晰、环境朴素,贴近我们的生活。整个画面色彩厚实,光线柔和,纯净的三原色让我们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最纯粹的价值。大师维米尔把简单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

新课标强调,美术课堂要更多地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与培养。在作品欣赏环节,教师带着学生先后赏析儿童和大师作品。先给学生提供赏析的维度,从画面构图、人物动态、细节刻画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挖掘画面中的线条有怎样的变化、不同的线条表达出什么1ka7gI4+GLQ71NKJfiwfkA==信息、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最后说说画中传递的氛围、情感等。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同时,还能在创作的时候明确:我可以怎样画、我为什么要这样画。在评价语言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审美能力。在教师充满智慧、赏识的语言推动下,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更加热爱美术学习。

教师梳理教材内容后,采用“激趣、探趣、生趣、赏趣”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元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克服了畏难情绪,敢于大胆表现。同时教师采用人物画多样的表现技法和丰富的创新媒材,有效提升学生画人物的能力。通过人物画的学习,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是自然中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课后就会用敏锐的观察,捕捉人物形象,及时用画笔记录下自然中、社会中的人物动态。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朱群辉.从模仿到创造:以“自画像”为例分析小学生创作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