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在乘法的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和运算所表示的意义,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的运算与数的组成之间的密切联系,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为例,探究如何基于单元整体视角下,聚焦运算本质,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运算本质 直观表征 运算能力 推理意识
一、课前思考
乘法运算的本质就是计数单位的累加,除了能用口诀直接得到结果的以外,其他的都是把数按计数单位进行拆分,先分别求积,再求和,也就是“先分后合”。同时,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所在,如32×13=32×(10+3)=32×10+32×3=(30+2)×10+(30+2)×3=30×10+2×10+30×3+2×3。而不同位数的笔算乘法,只是竖式中积的层数不同,方法是完全可以迁移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可以说是整个乘法运算的关键课。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之后将在四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本课重在让学生利用转化思想,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来理解算理、迁移算法,同时又重在建构竖式双层积的模型,为后续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学习实现自主迁移。
通过学生访谈与问卷,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算式的结果,却不能正确地表征算理和算法,出现了第二层积写错位置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理解每一步的意义。教材在编写时,特意加入了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它既能简洁形象地表征数和算式的含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感悟“分”的多样化及“合”的一致性,又能帮学生理解算理和竖式计算方法,感悟到乘法运算中根据计数单位拆数,再将相同计数单位累加的本质。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过程,借助点子图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在操作、分类、比较、归纳中优化算法,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的迁移类推能力。
3.感受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迁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第二步积的位置书写,体会乘法运算的本质。
二、课堂实践
(一)情感熏陶,提出问题
师: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推动未来”。我们学校的读书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同学们读经典、诵美文,都沉浸在了书香的世界里。
课件视频播放学生读书活动并出示图片,如图1。
师:为了丰富图书品种,学校决定购买一批图书。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买了多少册?
【思考】教师以世界读书日为背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读书意识。接下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表征原型,理解算式本质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
生:1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生:因为每套书有14册,有12套,也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用乘法比较简便。
师:你对乘法的意义理解得真好。如果我们用一个圆点来表示一册书,那这一行就是14册,有12行,要求一共有多少册,也就是要求12个14的和。
课件动态演示,如图2。
(师板书:14×12)
【思考】数的运算要基于理解数的结构和运算的意义,教师借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14×12的本质是求14个12的和是多少或者是12个14的和是多少,直观表达乘法的意义,为后续揭示乘法运算本质埋下伏笔。
2.勾连旧知,感悟转化思想
师: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结合我们之前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经验,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
生1:我觉得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来算。
生2:也可以转化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思考】转化思想在乘法运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将“先分后合”的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直观操作,探究算法多样
师:从旧知识中想到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试着用横式写出计算方法,并用点子图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和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探究要求,如图3。
探究单
1.想一想:14×12应该怎么计算?
2.写一写:把想法用横式表示出来。
3.圈一圈: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自己的想法。
4.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作品。
生1:我把12分成了2个6。上面圈的部分表示6个14,下面也有6个14,都可以用14×6=84来计算,再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84+84=168,也可以直接用乘法84×2=168。
展示学生作品1,如图4。
生2:我把12平均分成了3个4。先算14×4=56,表示每份点子图都是56,一共有3个56,直接用乘法56×3=168。
展示学生作品2,如图5。
生3:我把12分成2和10。先算14×2=28,表示2个14,也就是上面这2行点子图的数量。再算14×10=140,表示10个14,就是下面10行点子图的数量。最后算28+140=168,表示一共有12个14。
展示学生作品3,如图6。
生4:我是把每行的14拆成了10和4。先算左边的12个10,12×10=120,再算右边的12个4,12×4=48,最后合起来120+48=168,也算出了14×12的结果。
展示学生作品4,如图7。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还能通过点子图说明其中的道理,真是了不起。
【思考】通过横式写一写、点子图圈一圈、小组说一说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感悟“分”的多样化,达到了横式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的一致性,在数形结合中帮助学生直观充分地理解“先分后合”的算理。
4.对比辨析,优化计算方法
师:对比这4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它们都用到了“先分后合”的方法。作品1和作品2是把12平均分,作品3和作品4是把其中一个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
师:为什么要先分后合呢?
生:通过分一分,我们可以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是乘整十数这样的旧知识。
师:说得真好!带着转化的思想去学习,我们可以轻松地解决很多的新问题。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作品1表示的方法,14×6=84,84+84=168,平均分两份,容易口算。
生2:我不太同意你的看法。如果是13×23,这两个数都没有办法平均分得到整数。
师:发现这个问题了吗?(生点头)
生3:我喜欢作品3表示的方法,14×2+4×10= 168。因为两位数乘整十数非常容易口算,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两位数,我们都可以把它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
生4:我也喜欢作品3表示的方法和作品4表示的方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我们是根据计数单位把数进行拆分,所以我觉得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也是这样。
师:在同学们的辩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根据计数单位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是一种基本的计算方法,它与笔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
【思考】通过关键问题,让学生对比辨析不同算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理解运算的意义,打通了学生对数的意义与运算一致性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为建构竖式模型奠定基础。
5.图式结合,建构竖式模型
师:现在,你能试着用竖式来计算14×12吗?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如图8。
方法一(1号) 方法二(2号)
师:对比这些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能够清楚地表示出计算的过程呢?
生:我觉得是2号作品,它这里有两层,能看得出先算了2×14=28,再算10×14=140,最后再算28+140=168。
师:(问1号作品学生)你觉得呢?
生1:确实比我的更清楚,能看出每一步是怎么计算的。
师:那我们请2号作品的创作者,结合点子图来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2:我把12分成10和2,第一步算点子图的上面这个部分,14×2=28,把积写在第一层;第二步算点子图的下面这个部分,14×10=140,把积写在第二层,最后把两层的积加起来是168。
生3:老师,我还有发现。我们在计算时,做了4个乘法,第一个是2乘4得8;第2个是2乘1得2,但这里的1表示一个10,所以是20;第三个是1乘4得4,1表示一个十,所以是40,4写在十位上;最后一个是1乘1得1,这两个1都表示一个十,所以是100,1要写在百位上。
师: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4个表内乘法,再根据计数单位写在相应的数位上。你能这么深入地理解,真是太棒了!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明白,你能在点子图上把这四个部分分别圈出来吗?
学生圈写,如图9。
师:谢谢你用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过程。老师还收集到了一幅作品,我想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指学生作品错误处,图10)。
生5:(不好意思)我也是先算14×2=28,在算14×10=140时,我把它直接想成14×1=14,写积的时候没有对齐数位,就发现自己错了。
师:很善于发现问题。那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5:就是计算第二步的时候,要记住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1个十乘4个一,得到的是4个10,这个4要写在十位上。1个10乘1个10得到的是1个百,这个1要写在百位上,也就是说乘出来是什么单位,就要写到什么数位上。
师:针对他修改后的写法,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
生6:140的个位上没有写0,可以吗?
生5:我觉得个位上的0写不写都不会影响结果,因为1写在百位上了,4写在了十位上,借助数的位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14个10。
生7:加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5:数学不是讲究简洁美吗?除法中的减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乘法中的加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吧!
师:在同学们的一问一答中,我们的知识不断地完善。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我们在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但数位一定要对齐。我们一起把这个过程写一下,你们说,我来写。
教师板书学生计算过程。
师:观察竖式计算、横式计算和相应的点子图(手指板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同桌交流交流。(图11)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它们表示的意思相同,算法也是一样的,都是把12分成10和2,先算两个乘法,最后算加法。
师:说得真好。笔算其实就是把3道口算综合在一个竖式中,这样计算就更加简便了。结合到例题,谁能说一说每一步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4乘2表示的是两套书的册数是28,14乘10表示的是10套书的册数是140,28加140表示是的12套书的册数是168。
【思考】在学生借助点子图充分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后,顺势让学生尝试创造出体现计算过程的竖式。再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将竖式计算中的每一步与图形同步表征,促进了学生对两层积位置的理解。通过对比点子图、横式与竖式三者之间的关联,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形象地建构起两位数乘两位数形象的竖式模型。
(三)巩固应用,拓展深化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图12),代表板演反馈,集体订正。
2.算一算,填一填
学校举行读书节成果汇报展示,图13是三年级全体学生的列队图。
三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交流发现竖式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在图中表示出来。
3.介绍面积图和铺地锦
师:通过点子图和表格,我们直观形象地理解了乘法运算“分与合”的算理。除了这些方法,我们的古人还会用这样的面积图和“铺地锦”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古人把这种方法叫作铺地锦。见图14。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做的?
生:它也把数按计数单位拆分开,分别计算有几个一,几个十和几个百。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乘法有了非常深的感悟。
【思考】通过基本笔算、点子图说理练习和数学文化的拓展,学生再次清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强化了“几个几和几个几相乘得几个几”的算理。
(四)梳理总结,类推迁移
师:谁再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样的收获?
学生汇报。
师: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迁移:根据这些学习经验,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213×32怎么计算?学生课后探究。
【思考】教师通过往前看多位数乘一位数,往后看三位数乘两位数,凸显了乘法运算本质算理的理解,突出了知识的结构化认识,引导学生认清知识本质,迁移类推来解决新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提高了运算能力。
三、课后思考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地认为熟能生巧,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单元整体视角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有形有思的探究过程,体会运算本质及运算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对运算进行融通理解,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一要关注知识的本质理解,实现结构化的认识。计数单位是任何运算教学的核心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研究数和运算的意义,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法”与“理”。在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充分借助点子图,让学生经历了14×12的意义表征、算法多样化的探究、以图说算理、竖式建模与第二层积的位置理解、横竖式和点子图的对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本质是把数拆分,分别进行几个几、几十个几、几百个几累加的过程,也就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连通了“位”与“值”,帮助学生实现了乘法运算的结构化认识。
二要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史宁中教授说,培养运算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已知到未知。教学中,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经验,感悟到“转化”思想的重要性。课堂小结处,教师让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同与不同之处,再拓展多位数乘多位数,为学生不断打通乘法运算之间的壁垒,找寻到知识的关联之处和生长之源,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运算的一致性,推动了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