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情境模式、显性的评价手段……这些都可以称为课堂教学中的“美味佳肴”。但是,就如杰米扬的鱼汤一样,味虽鲜美,过犹不及。文章聚焦音乐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超限”现象,探索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精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情境,活化课堂评价,让音乐教学摆脱“超限效应”。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超限效应 教学资源 教学情境 教学评价
项目化学习提倡的是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音乐课堂中,项目化学习就是以音乐学习为主线,在项目推进中,让学生站在学习的正中央。《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个故事《杰米扬的鱼汤》,“劝汤过量”的杰米扬最终令好友反感直至离席而去。正如音乐课堂中的“超限效应”,往往令学习适得其反。我们不妨来看几个镜头:
【课堂聚焦1】
一位教师执教《梨园英秀》这堂音乐课,对京剧的起源、“梨园”的由来、京剧脸谱的特点甚至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好都如数家珍。课堂上,她自顾自地对着学生进行一通文化“输出”,美其名曰“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旁征博引”中,学生从一开始的津津有味慢慢变得目迷五色,听罢却不得要领。
【课堂聚焦2】
为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物说话》这一课的积极性,授课教师在音乐教室四周的墙上贴上了许多“花花草草”以及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将教室打扮得犹如一片美丽的大森林。“森林”里,鸡妈妈带着小鸡在绿绿的草地上散步,可爱的小鸭在清澈的小河里嬉戏,老水牛在弯弯的小河旁吃草……看着精心布置的“情境”,教师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向学生发出了邀请:“同学们,大森林美不美呀?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玩一玩!”“好!”“假的,骗人的!”忽然,在一片叫好声中传来了一个沙哑而响亮的声音。教室里霎时安静了下来,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住了他——一个敢说敢为的小家伙。此刻这个学生顾不得教师脸上尴尬的神情,继续大声说道:“玩什么呀,都是骗人的!语文老师是这样,数学老师是这样,反正每个老师都只会这样!”
【课堂聚焦3】
“嗨,嗨,嗨,你真棒!”“棒,棒,棒,你真棒!”这是很多教师追求的“课堂响应”,似乎使用了这种集体性的“显性参与模式”cFMrmT0V1loNxJchyNOoOQ==才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堂课下来,“啪,啪,啪啪,啪”这类颇有节奏感的“奖励”不绝于耳。也有部分教师相信“物质奖励”来得更为实在,坐端正的学生奖朵小红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奖颗五角星,歌唱得好奖支笔,舞跳得棒奖块巧克力……学生的积极性在响亮的击掌声和“物质诱惑”中确实显而易见地提升了,可“外在驱动”的过度参与弱化了“内在驱动”,离开了“奖励”的学生即使“肚有经纶”也不愿在课堂中积极展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但凡事物都有一个“度”。适度运作,自然会产生理想的效果;若过了这个“度”,便会适得其反。这也就是《论语》中提到的“过犹不及”,意思是过分与不足同样不好。我们常称错误为“过错”,“过”了就是“错”了,上述课堂现象也正是步入了这一怪圈。而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学习项目的推进,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真实的音乐活动。
一、精选教学资源,力图“增质”
诚然,凡对课堂教学起作用的事物,如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素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群体、教学技术等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但是,前文所说的《梨园英秀》这节课,教师把凡是涉及京腔京韵的教学资源都引入了课堂:聆听京剧知识介绍、欣赏京剧名家的唱念做打、感受不同旋律的美妙唱腔……尽管教师提供的是“美味佳肴”,学生却难免“大倒胃口”,在惊叹“老师知识渊博”之余,只有感叹自己的“低能”了。究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教师不管教学目标如何,不问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一味地“开发资源”。这一类教师信奉的不都是杰米扬的荒唐逻辑——“为了让我高兴一下,再吃一碗”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唱《梨园英秀》,这些“美味”吃下来,学生还有胃口再吃吗?
课堂教学资源的组成有多种要素、多个渠道,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资源,让教学资源的利用恰到好处呢?在项目资源的选择上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一)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到底要运用怎样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首要条件是必须紧扣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就《梨园英秀》这一课来说,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京剧声腔、节奏和旋律的特点”“分辨京剧中‘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声腔,并能为‘西皮流水’填上歌词进行演唱”。据此,京剧片段的剧种辨析、背景音乐中“锣鼓经”的知识引入等才是恰到好处的资源选择。
(二)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始终要明确的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堂资源开发意识,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方向等有明确的评估,优选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
(三)立足“资源成本”的比较
许多教师为了上一节“出彩”的课,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看得出,执教者在课前确实动了不少脑筋,画图、录音、录像等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值得肯定的是,部分音像资料在课堂上确实产生了效果。但教师可以自问一下:课件,到底是上课的点缀还是累赘?平时上每节课真的都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制作课件吗?我们身边有没有耗费更少而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资源?不妨试试用学生在课堂的“生成表演”替代“刻意录制”,用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替代“名家范唱”……教师对各种资源的辨识和筛选要力求精益求精,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直接效益。
二、优化教学情境,力求“合味”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象,创设典型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众多的情境创设类型中,模拟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特别是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不可否认,这种模拟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确实很需要,值得肯定,因为它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这种易于感受和理解的模拟情境深得师生的喜爱。但是,“语文老师是这样,数学老师是这样,反正老师都只会这样”。
学生的话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有“身动”的参与,更要有“心动”的迎合。教师想要“导”好一堂课,就要从思维、思路、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就创设情境而言,教师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用语言描绘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律动体验情境……这些都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情境创设方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学规律,开展项目化学习,利用教材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就进入音乐王国。学生在互动体验中自愿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感受到音乐的真谛,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三、活化课堂评价,力争“激能”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的学习评价是项目化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于让学生获得更充分、更合理的教育与发展,达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谐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五角星”“小红花”作为物质奖励在课堂中泛滥时,学生玩腻后随手扔掉的现象屡屡发生;当“你真棒!你真聪明!”成了亘古不变的课堂评价定律时,学生会听腻,直至一脸漠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评价手段是不是该变一变、换一换了?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展示教案而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关注好课堂动态,因课而异,因势利导,融释疑解惑与煽情激趣于一体,推进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笔者思考尝试着用争当“小老师”这种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并举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每逢课堂教学的歌曲教唱这一环节,笔者通常会邀请一位“小老师”:一开始笔者用钢琴弹奏一遍所学歌曲的旋律,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第二遍学生看着笔者的口型尝试小声哼唱,笔者会指出演唱时学生出现的诸如节奏、音准等不足之处。第三遍笔者着重让学生看着笔者的口型练唱难度高的部分。三遍过后,学生对歌曲演唱已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时笔者就安排一个歌曲演唱挑战赛。毕竟对歌曲只听过、唱过几遍,所以敢于应战者很少。不过没关系,只要有一两个学生就行,谁出错最少,谁就是这节课中的“小老师”。“现在有请某老师给我们上课!”接下来,“小老师”唱一句,其他学生跟一句,笔者的任务就是辅以钢琴演奏。“小老师”一两遍“带”下来,大多数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难点,准确地演唱所学歌曲了。作为对“小老师”工作的回报,除了获得师生充分认可的荣誉称号,还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加红星一至三颗。(此项由学生共同评价,“优秀老师”获三颗星,次之两颗、一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高的人才能做老师。对学生来说,能够当一回同学们的老师且被同学尊称一回“某老师”,是一种荣誉和实力的象征。“小老师”的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让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都说,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当上一回同学们的老师,其他同学就会拥护他,在这样的助力下,学生的天赋和素养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做法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当过度时,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我们不妨追寻项目化学习的步伐,套改寓言的结尾,引为训诫: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珍馐美味”,必须着眼于学生发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胃口”,不懂得适可而止,那么,这样的教学将比杰米扬的鱼汤更令学生难受。
【参考文献】
[1]奚延华.教子须防“超限效应”[J].家教博览,2001(6).
[2]曹苹,唐志光.低年级语文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策略[J].湖南教育(D版),2018(2).
[3]沙正传.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以1-3年级为例[J].知识文库,2017(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注: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构建童年意义的小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研究”(课题编号:D/D/202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