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视角下劳动育人三维度探究

2024-10-27 00:00马静杨晓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德育一体化建设是实施国家教育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工程,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文章在一体化德育视角下,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探究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一体化德育 劳动育人 三维度 整合资源

德育一体化,从横向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是指德育机构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合力构建价值观培养体系。探索德育一体化,是近年来党和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基础。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工程。基于德育一体化视角,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探究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新途径。

一、开发校园资源,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平台

(一)课程先行,地域文化烙印鲜明

德育需要培养情感、塑造人格,也需要场所做载体使之得以开展。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主渠道,因此,劳动课程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课堂以全新的内容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努力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笔者执教学校所在地拥有崇文重教、勤劳善工的地域文化,劳动教育源远流长,滋养着莘莘学子。学校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御窑金砖、蟋蟀盆等教育资源,拓展创新劳动素养的培养方式,推进劳动素养养成的校本化教育。

学校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开设劳动教育大师工作坊,为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专业支持。比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人金梅泉、金瑾大师,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砖雕刻技艺传承人袁中平大师,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大师等,为学生进行课程指导。

在劳动课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将核心素养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融入劳动教育的每一课目标中去。例如,在开设金砖手工制作课程时,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融入课程之中。学校构建 “金砖工坊课程”,配备专门的陶艺教室和烧制间,窑火重燃,生生不息。“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细腻坚硬的金砖,制作工艺极其讲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揉泥、弓割切泥、抹平砖坯等环节,感知匠心,在砖身上书写自己的名字,展开想象,画出神奇的图案,于指缝中感受金砖的制作技艺与历史的时光流转,增进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提升了劳动技能,体味到劳动的趣味性。

(二)项目建设,内涵不断延伸拓展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存在于学校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融入自己特色,加强促进校园劳动文化发展的劳动教育建设,使师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理念。

校内劳动实践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校情,充分开发校园资源,打造特色劳动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的清理、环境的保洁、花草的种植、瓜果蔬菜的养护等劳动项目,帮助其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提升劳动技能。

1.打造“班级耕作园”

依托学生所在的班级,让教室变成“耕作园”,让学生成为“耕作者”。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制订班级劳动公约,明确班级岗位责任分工,如卫生角管理能手、花草养护员、物品收纳设计师等,从而形成“人人有活干,人人爱劳动”的氛围。

2.设计“班级劳动角”

学生可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创建设计劳动角,如值日表、劳动公约、劳动口号和劳动小模范展示;可以把自己动手制作的劳动成果,如劳动小制作等展示于此,使其成为班级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还可以在此规划班级植物陈列区,在这一方小天地中,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好,收获劳动的快乐。

3.认领“校园责任田”

以种植为例,学校对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农作物,引导学生认领责任田、除虫锄草、浇水施肥、培育和采摘果蔬,体验辛勤劳动,享受劳动成果,学习农时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让“校园田地”撑起一片劳动教育的天地。学生可在种植过程中,写一写观察日记,与此同时,在心中播下热爱劳动、珍视生命的种子。

二、加强家校合作,基于家庭开展劳动教育

在劳动素养教育方面,家长是孩子的重要榜样,既可言传也可身教。实施家校共育,丰富学生劳动素养内涵,实践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要加强家校合作,发掘家庭劳动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维家庭劳动实践。

(一)“小鬼当家”我能行

引导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供自选式家政挑战任务,做好自己房间的整理和清洁工作,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干净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如帮妈妈做一些清洁工作等。通过这些劳动,学生对父母的劳动形成感恩的心态,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实践中“努力劳动,挥洒汗水”,增强家庭责任感,获得劳动幸福感。

(二)家长课堂传技能

每个家长的职业、兴趣、知识、经验以及所掌握的技能、方法都各不相同。学校聘请有劳动特长的家长进课堂,给学生传授劳动技能,通过开设与劳动有关的社团或课程,充分发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例如,聘请从事中药研究的家长,成为校外辅导员,向学生介绍中药的知识;聘请从事金融工作的家长,成立“小小金融家财经课堂”,在有趣味的教学中,启蒙学生的金融意识,向学生传递货币和消费的相关基础知识;聘请园艺师、茶艺师、交警、消防员等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丰富学生的劳动学习内容,通过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应该受到尊重。

三、开拓社会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

学校充分开拓社会资源,结合区域文化特色,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同时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区各种公共文化机构等社会教育资源去统筹、优化、完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一)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

学校与周边社区联合,设计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一起参加“寻访最美丽的劳动者”行动,以“拍拍吧”的方式,发现身边最美丽的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劳动故事,并一起“查一查”,了解劳动知识。组织学生走近劳动者工作岗位,进行参观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开展“听一听劳动模范的事迹”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

(二)校社联合组织公益劳动

例如,开展“做一做”活动,由家校组织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参与公益劳动,引导学生服务他人、学会为社会作贡献。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锻炼其劳动实践能力,使其尽自己所能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还开展社区小帮手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拾起地面上的纸屑和饮料瓶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感受到清洁人员的劳动多么不易,从而培养保护环境意识。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学生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情境之中,参与现实劳动,将观察的、经历的劳动内容加以探讨与共享,能促进他们确立劳动平等、劳动光荣的思想。

(三)不断加强基地实践体验

学校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体验行动。针对各学段年龄特点,对劳动内容和劳动任务单进行确认,每学期安排小小消防员、小中医,小军人、小工匠的劳动实践任务,将优质社区资源转化为劳动资源,使其为学生所用,成为学校劳动教育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依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御窑金砖博物馆、金瑾大师工作坊等,不断加强基地实践体验。例如,以“金砖制作”为抓手,分批开展项目式主题活动探究,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劳动教育大师”指导、博物馆实地研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金砖小工匠”等真实体验活动。学生和金砖匠人一起制作金砖,了解制作的工具和步骤,体验揉泥、弓割切泥、抹平砖坯等环节,感受劳动者在纷繁工序下出力流汗、精心制作的辛苦,亲身实践,感知匠心,培育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吃苦耐劳、精心钻研等劳动品质。例如,牧谷农场是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在稻花香里挥洒汗水,享受劳动乐趣,在红薯藤下默默耕耘,分享丰收的喜悦,劳动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播种、扎根、开花、结果,培养了其劳动兴趣,磨炼了其劳动意志。

劳动教育在德育一体化背景下,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核心素养使劳动教育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价值。我国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密切联系,重视培育学生适应时代发展与需要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与劳动能力,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多方联动,把学生培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助推劳动素养教育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杨彬彬.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区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8).

[2]王素霞.浅谈小学生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上),2018(9).

[3]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注: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精专’理念下小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校本化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2/LX/02/111/0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