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量感”的策略探究

2024-10-27 00:00武月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0期

【摘 要】“量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量”的意义;经历实践活动,建立“量”的标准。在教学中借助题目案例,丰富学生“量”的感知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 教学策略

“量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小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这时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助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量感的发展需求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展开研究,并从多个角度探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量感的策略与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量”的意义

知识源于生活,又会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教育最后的归宿是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引入生活性的元素,让学生体验“量”的意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促进学生实现综合性的发展。

例如,“测量”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并能进行换算。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知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可以引入一系列的生活元素。首先,在课上准备铅笔、橡皮、直尺等多种物品,借助这些物品,教师给学生介绍和测量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测量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物品,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其次,教师让学生把10个1厘米的物品共同摆放在一处,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要求学生测量其总长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相对直接地把握和理解厘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引入的物品是学生平日接触最多的,因此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更为关注这些事物,并且借助这些物品,深度学习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可以获得良好的量感,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知识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和知识的联系,引入一定的生活元素,并指导学生依托这些元素生成良好的量感,进而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二、经历实践活动,建立“量”的标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量”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对“量”的标准的建立,需要经历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在操作活动中建立“量”的标准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诠释课堂的具体内容,激励学生踊跃地参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学生周边的环境和事物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具体的“量”,所以教师在课上可以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方式感受量的存在,进而形成量感。

例如,在对“平方米”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地板砖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感受,然而学生的感知或许会停留在表面,此时可以让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每人拿1根1米长的绳子,要求小组的每个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绳子拉直,然后再把它们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即“1平方米”。这样会给学生带来精准生动的体验,也能够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又如,在对“毫米的认识”进行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会用“10张纸”的厚度让学生体会“1毫米”,但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1毫米”:将带来的1厘米厚的土豆(地瓜、萝卜)平均切10片(为了安全,教师可以在展台给学生切好,然后分发给学生),用1片的厚度去体会1毫米……或是依托硬币的厚度使学生体会毫米:5个一元的硬币厚度大约是1厘米,即10毫米,一个一元的硬币厚约是2毫米,从而得到毫米量感可以用“一元硬币厚度的一半就是1毫米”来解释。此外,体会1毫米也可以借助新书的纸张厚度……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物体训练学生的量感将会取得更加高效的效果,经过学生的实践,学生的量感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也能够更好地体会抽象性强的量。

(二)在实践活动中建立“量”的标准

有效训练学生的量感,还应当侧重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良好的量感素养,实现综合性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时、分、秒”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组织主题为“猜猜1分钟有多长”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将眼睛闭上,并且计算时间,当学生认为1分钟已到,就可以举手。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还没有等到1分钟就已经举手。等到1分钟结束,教师告诉学生活动结束,让学生睁眼。这时,学生都认为1分钟实在是过于“漫长”。经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长度。为了继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惜时的重要性,教师还组织了主题为“1分钟做事”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写字、走路、踢毽子等,让学生体会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走多少步、写多少字、踢多少个毽子。最后,教师还让学生反馈结果,并让学生简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为了使学生形成“秒”的量感,教师组织主题为“以秒为单位”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试着闭上眼睛体会10秒钟有多长,并且让学生体会跳10次绳及短跑50米分别需要多少秒。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构建起“秒”的量感。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此类设备能够为课堂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追随教师的脚步共同探究趣味性的知识。多媒体设备还能够提供形形色色的数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整合这些多元化的资源,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评估数字与数量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三、借助题目案例,丰富“量”的感知

教师不仅可以借助教材,还可以联系题目设计教学的情节,使学生通过趣味十足的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丰富学生对“量”的感知。

(一)借助题目案例,生成单位表象

所谓的计量本质便是对比的过程,对比一个未知的量与已知的标准量。在教学中生成计量单位表象,时常会要求估测物体的长短和大小等规格,进而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判断。当估测物体时,教师让学生选择用于对比的标准量,并在对比估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估测的结果,寻找到估测精准度不足的原因。

例如,提问“请你估一估20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由于生活中的苹果形状大小不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重的苹果可能会是有几个?学生说,可能是2个、4个、5个……教师给学生展示盘秤,现场让学生上台亲手称1千克苹果究竟有几个。最后,学生在实践之后归纳出:正常1千克苹果有4个或者5个,如果苹果比较小则是6个。操作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回答完善之前的案例。“假设4个苹果重1千克,那20中有5个4,即20÷4=5(千克),也就是20个苹果的重量在5千克左右。”“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那20中有4个5,即20÷5=4(千克),20个苹果的重量在4千克左右。”“如果6个苹果重1千克,那20中有3个6,即20÷6≈3(千克),20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3千克。”

本题采用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选择的标准是否妥当,评判结果的科学性,体会估测的方法,并且生成估测的策略,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计量单位的技能。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借助实物参照多次比较和矫正,逐渐构建标准,为构建清晰的量感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二)借助题目案例,引导辩证思考

数学题目包括“正向”与“反向”的题目,所以教师应当注意设计问题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时产生辩证思维。在培养数感和量感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即使用“比较”提升学生的认识。而引导学生独立想象与比较,实质上是将学生心目中原来建构的情境转化为学生自觉想象的情境,这种方法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在符合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对“生活中的负数”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加入趣味性强的题目。例如,提问学生零下5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哪个温度更低,让学生结合自ranMpxa6J2k1kWOeVv63JA==身的认知迅速回答。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在检验学生的数感,如果学生的数感很好,定然会迅速地作出反应,更低的温度是零下20摄氏度,综合应用课程的知识解决难度不高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可以采用“正向”出题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反向”出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例如,有一家水果店3个月内的经营情况如下:3月份的利润是16900元,4月份、5月份分别亏损16700元、16400元,4月份和5月份一共赚了多少钱?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认识到这两个月水果店并没有赚钱,都没有任何盈利,因此使用“赚”是不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这道题目有问题。

部分学生的辩证思维比较强,立刻便对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也会激励这些学生,表扬其见解独到,数感与量感优秀,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思考问题。教师在赞扬这些学生过后,班级的其他学生也开始认识到自主分析题目的逻辑错误是更高数学水平的表现。因此,将会有更多的学生仔细研读题目。此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形成更加合理的数感和量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量感表现情况会对数学学习情况造成极大的影响。某些教师把数感与量感理解为学生在数学方面所具备的天赋,认为数感与量感是学生先天具备的数学思维,且这种思维无法通过后天干预。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完全可以凭借数学活动培养其数感与量感。不断积累经验,从多个角度认知问题,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协同作用来分析数学课程的教学特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数感和量感。

【参考文献】

[1]陆模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1(23).

[2]刘怡然.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21(38).

[3]武传刚.“量感”培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