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发展“耕读”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

2024-10-27 00:00张明雪邓虹李伟忠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圳市龙岗区厚德小学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探索“4E”耕读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六大类二十四主题”耕读系列校本教材;发展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一坊二层三级”的教师培训模式,打造一支专业的劳动教师队伍。

【关键词】劳动教育 耕读文化 校本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历史传承下来的耕读教育既是师生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边耕作边学习农耕知识和技能的良好方式,也是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学生道德人格成长的关键。厚德小学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学校自身特色,尝试将耕读与劳动等多学科进行融合,以促进学科发展多样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鉴往知来,整装出发

(一)政策引领,培育复合型人才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党和国家将加强劳动教育视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耕读传家,弘扬中国传统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崇尚天人合一、勤劳致富、勇于担当的精神追求,弘扬了对土地的热爱与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依托耕读文化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以耕读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实现以劳增智、以劳强体。

基于以上思考,厚德小学开展了探索小学劳动育人课程的实践:参考发展心理学所划分的人类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建构“(园艺疗法+积极阅读干预)×性格优势”的耕读课程模式;为丰富课程资源,打造厚德小学自身特色,开发“六大类二十四主题”耕读系列校本教材;探索以“4E”为模型的耕读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的劳动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劳动课堂教学;构建“一坊二层三级”的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每位劳动教师的全面发展,组建一支专业的劳动教师队伍。

二、求实创新,厚积薄发

(一)建构耕读课程模式

学校与高校专家团队建立合作,遵循劳动课程标准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PERMA幸福理论和性格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将不同的性格优势融入年级阶段主题中,并依托“耕读文化”的文化内核,通过“(‘耕’+‘读’)×性格优势”的课程模式,结合课程标准规定的不同任务群的劳动要求,构建每个年级“1 个主题+4 种性格优势+2种实践路径”的课程框架。

1.指向自主探索的种植课程

在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上,学生通过不同的劳动任务群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根据不同年级的主题选择一种花卉进行种植,除了翻土、浇水、施肥、除虫等日常养护活动外,遇到种植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查询网络、书籍或询问园艺师等方式自行寻找答案,并针对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尝试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2.整合各学科的劳动教育资源

开发其他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以劳增智。耕读结合以耕为主、以读为辅,将科学种植、养殖与科学课程结合,如三年级下学期养蚕、四年级下学期进行凤仙花种植并将其设计为劳动课程的主任务,将科学知识与劳动知识融会贯通。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读物推荐,选择彰显性格优势的语文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分享,帮助学生深入阅读,进一步发展性格优势。

(二)开发“六大类二十四主题”耕读系列校本教材

基于“(园艺疗法+积极阅读干预)×性格优势”的耕读课程模式,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劳动实践主题,并将符合各年龄段的性格优势融入其中,形成每个年级 4 种性格优势,共计 24 种性格优势的课程框架。根据课程框架选择不同读本和实践方式,形成“六大类二十四主题”耕读系列校本教材(表1),该系列校本教材包含教师操作指南、学生劳动手册和教学方案设计,以指导课程实施和方案落地。

(三)探索以“ 4E”为模型的耕读课堂教学模式

“4E”模型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性格优势和美德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干预模式的模型,该模型通过明确化(Explicitizing)、设想(Envisioning)、赋能 (Empowering) 和发展(Evolving),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并发展自己的优势。(表2)在反应阶段,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优势主题,学生将通过观察与阅读参与,探索并理解优势的定义,并树立初步的劳动意识。行动阶段被分为优势设想和优势赋能两个部分,优势设想的课程目标是在优势目标的设想中强化学生的优势认知,帮助学生明确成长的目标,并树立正确的劳动目标和劳动观念;优势赋能则强调通过掌握具体的优势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内化优势行为,并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互动阶段的课程目标是实现学生的优势发展,通过分享与讨论帮助学生回顾与展望。

(四)打造“一坊二层三级”的教师培训模式

通过“一坊二层三级”的教师培训模式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种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培训中获得成长。与联合校合力打造“一校一工作坊”,工作坊间设计“以赛促学,以赛促评”的培训活动,学员在比赛中达到培训目标,同时在个体与团体的比赛中评价学员学业发展。“二层”为科组层面和学校层面并进,科组层面的“交流协作式培训”,即在科组内主要推行耕读课堂观摩讨论、课例分析、实践反思等科学有效的分享式培训;学校层面为“专家引领式培训”,引进专家为教师提供劳动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培训、劳动教育理念的分享或为教师的耕读课堂进行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三级”包括新教师的合格级培训、青年教师的骨干级培训、资深教师的卓越级培训。

三、仰取俯拾,踔厉奋发

(一)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构建校本课程

本项目依托耕读文化,通过劳动、语文、科学等多学科融合来开展劳动教育。在课程实施中,“读书”部分与“耕种”部分并行。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在参与劳动种植的同时通过阅读来深化对品格优势的理解,学习如何在学习、劳动与日常生活中运用优势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对优势阅读的理解与体会,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从中收获心理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启示。

(二)优化耕读课堂教学模式

“4E”模型下的耕读课堂是先进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思维结构和基本路径。本项目通过“优势明确、优势设想、优势赋能、优势发展”四大环节,将实践创新能力与劳动精神与品格的培养有机衔接,实现“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良性循环,优化耕读课堂教学模式。

(三)完善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课程方式多样,本项目包含“二层三级”的内训模式和“一校一坊”的外训模式,团队中的教师都能在这种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活动中协作交流,不仅能让个体获得成长,还能带动区域教师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