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承载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小学德育的主力军,小学班主任肩负着神圣的职责与使命。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积极人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小学班主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班主任 德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60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要通过德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开展德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贴近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模仿能力较强,正值价值观形成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任。通过系统科学的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爱互助、遵纪守法、勤恳向上等优良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遵规守纪、勤勉好学、互帮互助等优良行为习惯,从而使良好的道德品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品德教育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塑造积极人生态度
人生观决定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影响人生发展方向。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班主任可以通过德育,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用自身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渗透思维理念,教会学生用积极心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班主任还可以分享励志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拥抱美好理想的热情,勉励他们勇于追求更高目标,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斗志。通过言传身教、理论熏陶和实践锻炼,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以阳光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从而形成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纽带。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师,班主任有责任通过德育,以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形式传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案例、动画短片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生动展现这些价值观的内涵。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事热点话题,让学生感知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班主任要努力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理念植根于孩子的心中,通过实践活动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行为操守,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德育缺乏系统性
系统性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特征,也是确保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不少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时缺乏系统性规划,存在随意性。首先,德育内容安排较为散乱,缺乏主线。很多班主任按照个人喜好和临时需求进行德育教学,未能系统梳理和安排德育内容,导致知识点零散分布,关联性不足。其次,德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单一呆板。部分班主任仍然沿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方式,缺乏互动性和亲和力,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再者,德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德育评价较为简单化,缺少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
2.德育方法单一
当前,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方法手段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班会课、讲解说教和活动教育等传统形式上,缺乏新颖有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单一的德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削弱了德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理论知识缺乏生动形象的情境渲染和实践锻炼,难以令学生产生共鸣,导致书本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此外,缺少多元化方式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因材施教,不利于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德育实践活动较少
德育实践是理论知识的重要延伸,是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品行修养的重要渠道。但目前不少小学班主任存在理论偏重、实践不足的问题。一些班主任过于看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堂之外的德育实践环节。他们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层面,未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无法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习惯。缺乏德育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此外,现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也较为单薄,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部分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创新设计,学生作为被动参与方,参与热情不高,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4.家校配合不够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校之间的紧密配合。家校缺乏良性互动,将极大影响到德育效果。部分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未能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要求。一些家长将精力过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忽视了良好品行的培养,与学校形成一定程度的理念分歧。其次,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缺乏高效有序的交流渠道。很多学校未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家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形成合力。再者,家校各自为政,未能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学校的德育与家长的家庭教育脱节,影响了学生品行养成的持续性和一致性。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的策略
1.构建系统化德育课程体系
要构建系统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班主任首先需要明确德育目标,对学生应该达到的道德水平形成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民情、时事政策等主线,系统规划德育课程内容。例如,在传统文化方面,可以安排《三字经》诵读、《论语》品读等课程,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名著,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崇尚的孝悌忠信、勤俭自爱等传统美德,领悟中华民族独有的经典智慧。在时事政策方面,可以安排专题学习课,解读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深入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班主任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置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扶贫助残等公益活动。开展古诗文诵读会、书画展览等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定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内化品德素养。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是提升德育生动性和亲和力的关键所在。班主任要转变观念,摒弃单一的说教式灌输模式,努力探索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比如,可以尝试情景体验式教学,将道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学习“友爱互助”这一主题时,可以模拟同伴之间因为某些原因产生矛盾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分析问题根源,用平和的态度沟通,最终通过相互体谅、互帮互助来化解矛盾,体会友爱互助精神的意义所在。这种情景体验式教学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品行。此外,还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式教学,通过具体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可以讨论“捡钱包”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权衡利弊,诚实不诚实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和操守。经典诵读也是很好的德育教学形式,可以精心挑选内容富有哲理、语言优美的古今中外励志格言和优秀文学作品,组织学生诵读品鉴,受到经典智慧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班主任要重视新媒体力量,通过制作微课视频的形式开展德育,拓展德育的新空间,增强教学的亲和力。班主任可以结合不同的德育主题,策划并录制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通过图文并茂、视听并重的方式讲解道德知识,将抽象的理论渗透到生动的案例场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扶贫助残、清洁家园等,在实践中体验奉献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敬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协助照顾老人或残疾人的生活起居,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又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及社区的环境卫生清洁活动,让学生亲手清扫校园或社区环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能切身感受奉献社会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市民文明礼仪宣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体验文明礼貌、关爱他人的快乐。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与相关单位对接,让学生加入城市文明礼仪宣传志愿者队伍,在车站、商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文明行为准则,倡导文明有礼的生活方式。同时,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如为独居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在实践中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奉献精神。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文明礼貌、关爱他人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班主任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班级主题讨论会,让学生就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辩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举办班级才艺展示活动,鼓励学生施展所长,锻炼自信心。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品读优秀作品,陶冶情操。班主任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互动环节,通过此类校园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注重家校良性互动
家校良性互动是德育事半功倍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积极创新家校互动方式,定期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面对面与家长交流德育理念,听取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状况,与家长达成一致认识,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还应安排专门的家访活动,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上门走访家长,深入家庭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了解可能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以提供更加贴近实际、有针对性的德育指导意见。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交流,学校和家庭能够相互配合,为学生的品德提升创造良好环境。家长也要切实重视并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因此,家长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时刻以良好的品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楷模,如诚实守信、谦逊有礼、热心助人等,用自身的模范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家长要注重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或者带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培养孩子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家长以身作则,并创造实践环境,才能与学校形成合力,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
5.发挥德育自身的育人功能
德育自身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作为小学生亲和力的重要来源,班主任要时刻用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和爱心影响学生。首先,班主任要注重言传身教,用典雅的语言、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为人处世规范感染学生。班主任严谨的作风、亲和的态度、文雅的举止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和榜样。在课堂上,班主任可以通过精心雕琢的语言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在讲解道德品质时,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增强形象性;在阐述道德准则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提高亲和力。课下,班主任以自己对人谦逊有礼、乐于助人的言行举止为楷模,用人格力量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如主动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用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和耐心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可以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或资深教师为学生讲解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讲座可以采取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生动讲解应对焦虑、减压等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心理调节的实用技巧。还可以准备一些心理小游戏或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此类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讲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神圣职责。作为小学德育的主力军,小学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不断创新德育理念和方法,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只有自觉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德育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实现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燕平《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策略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2] 金晓玲《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探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27期。
[3] 田琳《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