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大数据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模式更新的基本原则、新模式的应用策略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树立“大数据+”育人意识,能整合网络资源,预判教育趋势,构建智慧课堂。为了彰显大数据时代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坚持以素养为核、以生活为基、以学生为主三大原则,在此前提下,应用项目驱动、校社共育、学科融合、合作学习、评价促学五大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大数据技术赋能,使得育人模式既新颖又高效,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 思想政治 项目驱动 校社共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55
大数据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收集、整理、深挖巨量数据,该技术有集成性,云计算、数据库、5G通信、虚拟现实等技术可共同发挥作用。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应用高新技术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举措之一,有些教师存在不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问题,出现了网络资源很难融入常规教学活动的情况,无法打造智慧课堂。基于此,为了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探析大数据时代教学新模式应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数据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整合网络资源
因为大数据有着高度统整线上资源的技术优势,所以,教师可灵活应用网络资源完成育人任务。例如,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的教学时,可以将时间节点视为整合网络资源的抓手,使学生能借助考古文献资料、纪录片、文物图片、书籍等线上内容聚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探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主要矛盾等问题,在问题探究中进一步用大数据资源论证观点,助力学生参与讨论,掌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原因,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任务。
2.预判教育趋势
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能预判教育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集整理学情有关数据,如测试成绩、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与频率等,并对巨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判学情,在此基础上,洞悉学生学习成长趋势,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提供动力;二是收集整理新高考相关数据,用以分析常见题型、命题趋势等问题,使教师可在以考促教模式支撑下高效育人。以高考命题趋势为例,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知,用文本、图表等形式探究国企改革、企业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等问题属于命题趋势之一,侧重考查学生获取、理解、运用信息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迎接新高考挑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高考命题趋势整合运用数据资源,引导学生精准概括,对学科涉及的现象、特征等加以分析,并能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角度创造性地运用学科基本知识,继而助力学生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提升思政知识的应用水平。
3.构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课程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下的产物,教师可运用数字技术完成育人任务,因为大数据属于一种数字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育人资源,所以能达到构建智慧课堂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教学时,可以从探索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变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要点构建知识型智慧课堂,以知识点为导向,运用大数据资源。确保大数据技术为思政知识高效传导而服务,任何与思想政治无关的内容都要剔除在外,还要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课时等因素妥善筛选网络资源,发挥大数据技术加工处理线上育人资源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大数据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更新的基本原则
1.以素养为核
无论是否利用大数据技术,教师都需要保证学生能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科素养,基于此,在大数据时代教师要以素养为核更新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学时,可以推行“大数据+因地制宜”教育模式,一方面更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与本地区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与乡村振兴、产业变革、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新时代地域性发展成果有关,引领学生在这些成果的驱动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在本地区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借鉴以往的发展经验提出地域性特色化发展建议。其中,学生利用大数据资源了解地域建设现状以及提出建议的过程,就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的过程,学生得以对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真挚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继而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模式紧扣学科素养的目的。
2.以生活为基
通过分析新高考发展趋势可知,将社会生活实例加工成考题的频率有所提高,因为考试内容有着生活性,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亦需有生活气息,这不仅可规避思政知识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还可为大数据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提供发力点。例如,教师在进行“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教学时,可以先用大数据技术准备3—4个小视频,内容与电商经济、文旅经济、手办经济等方面有关,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从视频内获取信息,这期间展开求同、比异、整合等思维活动,通过深度思考解析问题,如“我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借助视频内容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的”等,使学生能在探究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相较于教师直接讲解我国的新发展理念,利用生活化网络资源指引学生自主思考,更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避免出现学生被动学、死记硬背等现象,同时为学生立足社会生活,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3.以学生为主
大数据资源不仅多种多样,还可根据应用需求加以筛选、深挖,确保巨量数据的应用价值,这可为教师构建翻转课堂以及应用自主探究模式育人提供有利条件。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学空间转移到微机室,为学生上网自主整理学习资源提供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自学任务,如“举例说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利用线上资源说明党是如何巩固执政地位的”“当前融媒体成为宣传党政思想的载体之一,请自选主题策划线上宣传方案”等。其中,学生用数字技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大数据时代推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效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在设置任务时需关注学情方面的差异,确保任务难度不同。
三、大数据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的应用策略
1.基于大数据的项目驱动模式
为了将学情、课程内容、网络资源、社会生活等方面联系起来,教师要在大数据时代应用项目驱动模式开展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进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教学时,可将“强化法治意识,用法治知识解析问题”视为育人主题,在主题引领下确立学习项目,即“分析资料包内的案例,用思政知识论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可在课上高效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要提前准备资料包,助力学生预习,了解社会生活当中的法治案例,思考法治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的出路,进而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如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原则、要求等。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资料包中的内容,如视频、图片、文本等,同时引领学生共享预习成果,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提出不同的看法,合理运用思政知识论证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学生完成法治案例探究任务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怎样降低违法犯罪情况发生的机率”“公民、企业、学校、机构等要如何肩负法治责任”“如果你是社区工作人员,要组织开展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践活动,那么你会如何策划”等。上述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自由表达,将法治案例讨论结果、思政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转变为自由表达的动力,进而助力学生守法、学法、用法,承担法治社会建设责任,认同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
2.基于大数据的校社共育模式
大数据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整理网络资源,社会各界共享网络资源是教师实现校社共育目标的有利条件,基于此,教师可立足课堂发挥校社共育模式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时,可以与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企业在线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由合作方提供设计案例,教师用大数据技术从案例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民族图腾、少数民族刺绣纹样、传统建筑风格、扎染技术、榫卯工艺等,在此基础上构成知识图谱,引领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与途径,同时探析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式。以建筑设计为例,有些地区为了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积极保护特色民族建筑,用生态化修复技术手段保留建筑原貌,同时延长建筑寿命,并在不改变固有结构的前提下提升软装水平,嵌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建筑文化的目标,助力乡村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教师在带领学生解析企业设计实例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在实例启发下用传统文化进行艺术设计,同时围绕“你的设计作品有哪些文化功能”“你的作品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特点与主要内容”等问题畅所欲言,进而将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与思政知识融合起来,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文化自豪感等核心素养。
3.基于大数据的学科融合模式
学科融合属于教学改革抓手之一,因为大数据资源具有综合性,多数资源触及多个学科,所以能为教师消除学科边界提供支持,使教师能在思政课上应用学科融合模式完成育人任务。例如,教师在进行“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思政学科、心理学融合起来,教师可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关的资料,借助图像、视频等认识到“自我实现需求”对个体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思考何为自我实现、如何展现自我价值等问题,实现借助心理学传导思政理论知识的目标。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三者比较与理解是“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的重难点,为了确保学科融合教育事半功倍,教师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汇集学习资料,致力于运用科学家、劳模等人物的真实事例从哲学领域说明价值的含义与涵盖范围,还可从劳动学科角度切入,运用网络资源讲明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使学生能认识到劳动是满足社会、他人、自身需要的一大途径,通过体力劳动、智力劳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继而体现出人的价值。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用大数据技术聚焦法治、民主、和谐、勤劳、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透过社会生活实例认识价值,并能对事物价值进行提炼与总结,最终得出观点,实现塑造正确价值观的目的。从理论上讲,大数据资源无学科差异,资源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方面,教师要根据思政教育需求加以筛选,确保学科融合模式具有知识性、统一性以及科学性。
4.基于大数据的合作学习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打造探究、自学与合作兼顾的优质课堂,所以教师要用大数据技术指引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教学时,可以推行“学科联动+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与体育实验、数学实验、心理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相关的小组合作探究资料,使各组能自选实验项目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制定实验方案,展开实验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相关信息,还要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实验结论。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组成员围绕“认识与实验”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说明实践、认识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还可用哪些方法得到实验结论”“实践手段主要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吗,为什么”,确保小组合作探究方向一致,打造活跃、开放、自由的研讨环境,为学生合力探索认识奥秘提供支持,在自学、探究、合作中获取思政知识。
5.基于大数据的评价促学模式
评价改革属于大数据时代思政教学活动提质增效的发力点之一,用以解决评价形式单一、评价促学功能较弱等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时,可以将“绘制本课思维导图”视为一项学习任务,指引学生在线设计思维导图,而后将导图上传至教师的移动设备,教师负责将导图汇聚到一起,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导图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因为关键词是构建导图的支点,所以关键词在导图中的频率可客观评价与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全班超半数学生未能将“腐朽文化的影响”设为关键词,那么就说明学生未能掌握与之相关基础知识,教师要聚焦这一关键词重申课程内容,如克服落后文化的影响、拒绝文化污染、提高眼力等,除了从个人方面着手阐明规避腐朽文化侵蚀的方式以外,教师还要从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出发说明去除落后文化影响的举措,继而助力学生健全思政知识网,实现评价促学目标。教师在课上收集整理学情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当中,为教师用大数据技术以月、学期等时间单位为基准客观评价学习情况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挥该技术汇总、梳理、共享与深挖各类网络资源的积极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具混合性、生本性、综合性以及发展性,满足学生高效获取思政知识与提升核心素养的需求,继而在大数据时代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迪、邹之坤《“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中国新通信》2023年第9期。
[2] 高莹、姜海鑫、栾声越《数据化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研究》,《中国新通信》2023年第4期。
[3] 李晶晶、方学军《高中思想政治智慧课堂建构的实践理路》,《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第18期。
[4] 刘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中思政教育新模式探究》,《数据》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