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素养不仅关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学校有责任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并培养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全面推进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对这种协同发展观展开了阐述,指出:通过思政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将法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转化为行为,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 法治教育 思政教育 协同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54
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外部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的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由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和理论往往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践经验脱节,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从而导致其学习效果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具有正确法治意识和思政素养的青年学生,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并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一、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分析
1.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并掌握法律知识以提高法治素养,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既能坚守法律底线,又能秉持道德准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操更为高尚,而且还能够健全他们的法治意识。
其次,学校还可以将法治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方面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并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治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学会理性表达与依法维权,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和捍卫者。
2.有助于优化思政教育体系
通过融合法治教育,可以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而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优化整个思政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法治事件,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这些真实的事件融入思政教育中,则能够更为显著地帮助学生体悟到法治的作用。比如,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法》以及《教育法》和《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可以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而且还能够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3.有助于增强法治教育成效
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的相关内涵,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明确法治教育对法自身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深入阐释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法治知识的需求,又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法治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
二、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基础
1.教育目标上的共通性
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明德崇法的意识以及明法笃行的品质。具体来说:思政教育侧重于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法治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法治教育倾向于通过涉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案例分析来促使学生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对人民的要求,从而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按照法律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协同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2.教育方法上的互补性
法治教育强调的是外在的约束力和规范性,旨在通过指出违反法律后所必须接受的对应处罚方式来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而思政教育则注重通过教导和启迪等柔性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反思,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实现刚柔并济的教育效果,这种融合能够实现两种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补充,从而让法治意识与道德意识融入学生的意识观念当中。
3.教育效果上的融合性
思政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观念引导与文化熏陶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对自己的要求,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法治教育则能够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协同育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以法养德、以法明德的教育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法治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而且也是塑造积极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法治教育案例中涉及许许多多的违反道德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内容来进行案例解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所提倡的,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法治知识的记忆和认知,从而深化他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法治教育中,通过分析具体的法治案例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规定和适用情况,可以使学生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可以通过案例中的道德冲突和选择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力。
三、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
1.调整教育内容,奠定协同育人基础
从当前中学法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应当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并利用思政课程来实现两者的同向同行。为了进一步奠定协同育人的基础。学校应该合理调整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着重讲解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即从1954年宪法的制定到2018年宪法的修订)来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换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宪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宪法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及它对于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适时分析热点法律案例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的社会政策以及法律对人民的要求,这样做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关注我国的社会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法律案例(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来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和政策导向。此外,教师需要在法治教育内容中提炼出思政教育素材。以劳动法教育为例,教师需要借助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让学生明白人们应该如何参与劳动,以及参与不同劳动的人们分别应该享受到什么样的权益。为了取得教育成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法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方式,来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个人展示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劳动法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劳动权益保障的案例,从而让学生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总之,通过系统调整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为协同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价值,学校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构建一个涉及协同育人的相关知识的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应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涉及道德或者法治知识的事件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还可以基于这些思想动态来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一言以蔽之,学校必须充分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当中并挖掘和梳理协同育人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专业人士来开展关于当前社会热点案件的讲座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立场。同时,学校还应该提供机会来让学生与专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以解答他们的困惑和疑虑,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法治和道德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思辨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学校还应当积极构建一个协同育人资源库。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值得强调的是,资源库中应包含各类学习材料(如法律法规文本、案例分析以及道德修养文章和视频讲座等),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同时,资源库还应具备智能推荐功能,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所在来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资源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法治案例,继而通过分析案例来了解法律规定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资源库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借鉴与共同进步。学校还可以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和道德专家参与讨论,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协同育人能量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协同育人的核心,因此,学校应当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并组织一支互补性强的教师团队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的教学研讨会,以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学习和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师团队能够充分利用每位教师的专业优势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其次,为了提升协同育人的实际成效,学校还需要通过在校园内张贴法治宣传报等形式来积极推广协同育人理念,这样一来有助于促使教师形成更为深入的协同育人观念。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协同育人主题班会或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分享他们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经验和见解。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而更加积极地开展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参加法治与道德研讨会,进一步激发思政教师的教学灵感。在法治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思政内容来帮助学生加强其对当前社会事件的正确认知,同时还需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监狱等法律机构,以便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和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并亲身感受法治的实践和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治的重要性。
4.创新教育方法,丰富协同育人载体
为了吸引中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并提高他们对于法治理念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主动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如法律知识问答、法治知识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体化,由于多媒体技术中具有更为清晰明了的视频或动画,这种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故而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法治与道德知识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利用社团作为平台来举办主题鲜明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利用实践教育基地来支持学生进行专题项目研究,换言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来进行情景演绎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以及原告等角色,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程序和法律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明确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出来的积极意义。而且还可以有效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沟通、辩论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来帮助学生了解法治与道德对于生活的影响。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法院合作并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理案件,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实践过程和法律的精神内涵。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博物馆,以便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从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历史观念。值得强调的是,通过与外部机构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的认知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其思想认知和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从而导致校园霸凌等问题发生,这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于中学生的法治教育。而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在于,它有助于学生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从而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时代新人,故此,学校应当积极建立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体系。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而且还需要创新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 瞿林《中学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发展论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19期。
[2] 康晨《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6期。
[3] 杨银《关于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思》,《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9期。
[4] 刘丽华《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互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48期。
[5] 赵吉民《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