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科目,其目的在于传授道德伦理、法治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进行创新,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和成长需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法治理念和正确的行为规范。本文探讨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法治意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51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逐步形成、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与人际关系,学生必须逐步认识和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为今后参与社会、承担责任打下基础。但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爆炸性的信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初中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1.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初中生正处在思想认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其法治理念的形成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行为规范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让他们明白社会规范和法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与信仰。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
加强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素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与挑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才能正确对待、处理此类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陷入法律纠纷与风险。
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法治意识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规范上,同时也体现了公民的素质与责任感。加强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促进中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匮乏是影响初中生法治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多学校,法治教育仍处于次要地位,存在着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学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教师不懂法律知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法治课程。法治教材不够规范化,内容单调、陈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理论知识脱离实际
在部分学校的法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现象,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和话题。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理论,缺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和话题,这使得他们很难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在课堂上只学到了有关法律条文,而缺少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使学生很难了解法律实际应用的情景与意义。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法治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大部分学校仍沿用讲授、记笔记等传统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少趣味性、互动性,学生常常对枯燥无味的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很难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传统的法治课堂上,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与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社会影响力不足
缺乏社会影响力是影响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等。这些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学生对法治产生误解或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其对法治的信任与认同。比如,某些网络平台、媒体可能会对法律、法规进行不当解读,或者忽视法治精神,造成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出现偏差或混淆。另外,社会中存在的欺诈、腐败等不良行为,也会影响学生对法治的积极评价与认同。为此,全社会应积极引导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加强法治的宣传与教育,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促进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健康成长。
总之,目前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手段单一,社会影响不大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由相关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来共同努力,加强对法治教育的投入与管理,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实现初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1.案例分析与讨论
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能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尊重法律的权威,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以下是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的培养策略:
案例分析,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案例:小明的自行车丢了。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每天都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上学。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丢了。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识。
学生可以思考失窃事件的性质,这样他们就能弄清楚自行车的所有权问题,也就明白了对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通过这一步,学生将理解到财产权在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个人财产安全的法治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报案。让学生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回被偷的自行车。在此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诉讼的法律程序,如向公安机关提出起诉、向公安机关提供证据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会了解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一种工具,可以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任感与依赖感。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此步骤可引导学生探索安全防范措施,比如锁车、选择安全停车地点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遵守法规、保护自己财产的法治习惯。通过对小明自行车丢失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法治的认识,并培养其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
引导讨论,参与式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式学习时,以小明丢了自行车为例,设计开放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问题的多面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小明的自行车丢失这个案例中,有哪些可能的法律问题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可从报案程序、寻找证据、法律救助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促使他们思考法律问题的过程性。在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时,可注重法律问题的多面性及其背后所隐含的道德原则。例如,教师可以问:“在解决小明自行车丢失的问题时,你认为应该如何权衡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这些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与社会价值观。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个人体验,或者听取身边学生的真实案例。例如,可以提问:“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法律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分享真实案例,学生们能形成对法治的现实认同,提升法治意识。
通过这样的引导讨论,学生将在实践中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对法治的积极认同感。这种参与式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法治教育更具实效性和生活化。
2.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策略。以下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这类活动。
角色扮演:在这个角色扮演的教学片段中,以学生之间的欺弱行为为例,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情境中了解法律的适用情况。
教学片段:小明性格内向,上课时经常被学生欺负。这次,欺凌事件升级到了一个更严重的程度,涉及人身伤害。教师选择这个场景,让学生深入体验欺凌行为对被害人的影响,并理解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的作用。
分组角色扮演: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当事人小明、欺凌者、小明的朋友、律师、法官等。每组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情境,共同协作完成角色扮演。
当事人小明的感受:一组学生扮演小明,要求他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描写欺负行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的影响。
欺凌者及其同伴的观点:另一组学生扮演欺凌者及其同伴,需要解释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他们对欺凌行为的看法。
小明的朋友:由另一组学生扮演小明的好友,在朋友被欺负的时候,要表达自己对小明的关心,同时也要想办法帮助小明。
律师和法官:最后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律师与法官,他们将以法律知识为基础,向学生们解释欺凌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可能采取的法律补救措施。
引导讨论与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对角色进行理解和感受。通过问题引导,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欺凌行为背后的法律问题,以及不同角色对法治的依赖与责任。在总结中,教师可以强调法治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oMR8V3tbxXLzBVFWV5jfYO9NKygzAun7dJh5y+27rT0=这个教学片段,学生们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法治对于解决校园霸凌事件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其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概念,从而提高了法治教育的趣味性。
以下是法庭审判过程的模拟。
法庭开庭:学生扮演法官主持开庭,宣布庭审正式开始。法官提醒各方尊重法庭程序,维护庭审秩序。
原告陈述:作为原告,小明向法院陈述了他被欺负的经过,表达了他的情感,表达了他想要伸张正义的愿望。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被害人的情感状态。
被告辩词:学生扮演欺凌者及其辩护律师,提出辩护意见,解释欺凌行为的原因或反驳指控的合理性。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庭中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证人证词:学生们可以扮演目击者,为欺凌事件作证。这一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法庭审判中证据的重要性,以及法官如何评估证词的可信度。
法官裁决:法官听取了所有的证据,然后做出判决。在判断欺凌行为是否违法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法律措施,既要考虑法律的规定,又要考虑法治的原则。
引导讨论与总结:完成模拟法庭审判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在模拟过程中的体验和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庭审判的程序、法律责任以及法治观念的培养。
通过这个模拟法庭审判的活动,学生可深入了解诉讼程序,并了解各当事方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职责。同时,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法治在解决法律问题上的实际运用,使法治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引导思辨与评价
案例:小红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发现自己的零花钱被人偷了。她怀疑是同桌小明做的,因为他们关系一直不太好,而且小明最近似乎经济状况有所困难。但是,小红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小明就是那个贼。她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小红也许会考虑把这件事报告给教师,但是她又担心如果这件事与小明没有关系,那就有可能引起误会,造成伤害。同时,她也想过直接去找小明对峙,但又怕这件事闹得更大。
在面对小红的案例时,教师可借由一系列开放式问题及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层面的知识,来训练学生的思辨与评估能力。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会如何处理这个情况?你会选择怎样的行动路径?为什么?“没有直接的证据,你觉得小红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小红既要考虑法治原则,又要维护自身权益。你觉得这两个选择哪一个更好?”
他人角度:“如果你是小明(被怀疑的同桌),你希望小红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为什么?”
道德层面的思考:学生可考虑小红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如何做到不偏不倚,不伤及无辜。他们可以讨论在道德层面上,公正和谨慎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学生可考虑小红是否相信同桌,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该如何维护自身权利,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小红的每个决定对自己、对小明、对班级气氛都有什么影响,然后思考如何权衡利弊,做出符合法律和人际关系的决定。
通过这样的思辨与评价,学生们能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法治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实际情况时独立思考、权衡利弊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使其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成为具有责任感、正义感的公民。通过对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策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已不只是一种教学任务,而是一种社会责任。通过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我们能够期待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为社会的法治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拔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探索》,《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3年第8期。
[2] 次仁白珍《试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传奇故事》2023年第39期。
[3] 沈晓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传奇故事》2023年第39期。
[4] 刘文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今天》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