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核心在于贯彻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思想性、教育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实践策略,旨在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大单元主题教学 问题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49
在教育革新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正迎来教学理念的变革。随着新《课标》的出台,这门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道德规范的简单传授,而是逐步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倾斜。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被更具创新性和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模式所取代。面对这样的变革,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与大单元主题教学紧密结合,共同探索出更具实效性的教学路径。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贡献。
一、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通常围绕单一的课时内容或知识点进行,这种方式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所学内容形成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此外,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难以形成持久性的记忆,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面对这些挑战,大单元主题教学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更在整体上重新定义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更重要的是,大单元主题教学能够兼顾课内知识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大单元主题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深度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错位
在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对于贴近日常生活、具象化的内容有着较高的兴趣和敏感度,而对于复杂、抽象的概念则显得较为吃力。然而,部分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复杂性上可能超出了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范围。例如,有些教材试图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和探讨深奥的道德伦理问题,过度使用专业术语和构建复杂的概念体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学习上感到困惑和挫败,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在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单元主题时,部分教材文本往往过于偏向理论化和学术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生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和探究学习的需求。对于某些道德观念,教材可能过分强调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根脉和复杂的理论基础,却未能有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和难以理解。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探讨某一复杂的道德议题时,若未能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前置知识和合理的情境设定,学生便难以顺利进入思考和讨论的状态,进而产生困惑和不知所措的感觉。
2.大单元主题与文化传承脱节
从现状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也存在与文化传承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看,一些大单元主题过于注重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需求,而忽视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无法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其次,从教学方法的运用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缺乏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再者,从教育目标的设定来看,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程过于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目标导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无法真正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教学方法与新《课标》活动导向不契合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以及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的活动导向存在不契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不少教师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和应试法。尽管这些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已经逐渐显露出与新《课标》要求的脱节。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实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失去这样的机会。其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活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期望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投入、积极探索和有所发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过于专注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真实体验,使得教学方法与活动导向的教育理念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脱节。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阻碍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三,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导向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无疑对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经验,往往难以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课堂,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具体对策
1.结合学生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
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中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具体途径如下:
第一,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实施差异化教学前,教师应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状态。基于这些细致的观察和评估,教师可以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划分为“基础知识掌握组”“知识应用深化组”以及“高阶思维发展组”。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组”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例如,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展示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知识应用深化组”的学生,教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围绕“公共场所的礼仪”这一主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在公共场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学习并实践如何礼貌待人、遵守公共秩序等。而对于“高阶思维发展组”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道德判断。例如,针对某个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利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内学生的水平相近,以便他们能够在相互合作中取得共同进步。随后,教师为每个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和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基础层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负责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等基础性工作;对于进阶层学生,可以让他们承担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对于高阶层学生,则可以让他们负责评价讨论成果、总结归纳等更高层次的任务。接着,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最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应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同时,教师还要对整个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2.融合多元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传承主题
在小学hHlsy1KYe064kZurMlXxYQ==道德与法治的大单元主题教学中,深化文化传承主题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资源整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首先,教师在准备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当积极挖掘并精心整合地方文化、家族传承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丰富素材。例如,在“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主题单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以及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入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时代变迁。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热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在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时,需要对所选择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展示这些文化资源的表象,即“是什么”,更要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深层含义,即“为什么”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和道德价值。具体到民间习俗的讲解,教师可以以某一习俗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价值。这种探究过程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对民间习俗形成更为全面的了解,更能深刻体会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化认知能力。
最后,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理念,教师可以实施项目导向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分组行动,每个小组选择并聚焦于一个与尊重密切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资源,比如进行专家访谈、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深入查找资料,甚至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当研究阶段完成后,每个小组都需要精心准备一场展示活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基于新《课标》导向,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
新《课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活动导向的要求,倡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设计与新《课标》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与新《课标》指引中的核心要求和目标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体现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例如,在“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大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在模拟法庭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合理分配角色,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对于低年级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扮演旁听席的观众或案件证人,初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程序,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作证和接受询问;对于高年级或法律素养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扮演法官和律师等核心角色,锻炼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辩论技巧。在模拟法庭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分享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分析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二,注意调控学生的情感和动机。在针对小学生实施互动式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除了活动的多样化,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积极的反馈,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第三,持续优化和调整教学活动。为了保持互动式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兴趣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同时,教师应确保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综上,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深度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错位、大单元主题与文化传承脱节以及教学方法与新《课标》活动导向不契合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需求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小鹰、许美玲《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行动逻辑》,《教育艺术》2024年第5期。
[2] 黄志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教育科学论坛》2024年第11期。
[3] 何远鹏、陈丽红《“备·教·学·评”一体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设计理路》,《教育艺术》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