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运用行动研究法与实践探究法,明确以往创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协同育人目标不明,导入环节不够高效,基础知识教学不佳,学生主体不够突出,家庭教育指导不足,未能发挥家长作用,家校协同教育不佳,总结评价不够完善,并就此提出创新教学策略:规划家校共育目标,创设生动问题情景,生动讲解基础知识,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协同学校教育,家校共同实施育人,科学总结多元评价。以此提高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48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教学中,应当拉近家校情感距离,共筑孩子成长之路。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内容,探索发挥家校合作力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的创新对策。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家校协同育人的优势
1.发挥多个主体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通过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能有效发挥道法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引领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后育人,以此能达成相关育人目标。
2.更好运用家校场地
在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背景下,教师既可以运用学校的普通教室、活动室等场地,也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家访活动等,在校外场地中进行相关教育,还可以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在家中与社会中实施相关教育。
3.更好运用家校资源
以往教师只能运用校内的资源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各类家校资源,组织与实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等思想观念。
4.便于及时反馈调整
通过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有效拓展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空间与时间,既可以在校内的课堂上进行相关教学,也可以在校外的家中、社会中实施相关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家校共同努力下优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的育人需要,有效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实施家校协同育人教学的问题
1.协同育人目标不明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主题内容,在实施家校协同育人教学前,教师未能构建明确的家校共育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无法发挥家庭、家长的作用,无法实施协同育人,影响创新教学的整体效果。
2.导入环节不够高效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通常运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多是引入简单的图文内容,实施简单的口述,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等,不能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导致导入环节效率较低。
3.基础知识教学效果不佳
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后续教学的基础,教师大都十分重视,但是整体教学过程不够生动有趣,无法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与探究,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4.学生主体不够突出
学生始终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体,但是在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是通过直接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机会不足,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家庭教育指导不足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内容,家校协同育人是主要教育教学方式。但是家长普遍不是科班出身,未能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加上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不足,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成效。
6.未能发挥家长作用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实施教学,还要引入生活任务。由于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佳,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因此无法协同学校教育,无法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
7.家校协同教育不佳
在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还要积极开拓校外教育的空间,组织与实施家校协同育人。但是受到家长主观因素与社会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无法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优势。
8.总结评价不够完善
在主题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但在以往的总结过程中,教师总结的内容存在局限性,较少涉及家庭教育方面的总结;在过去的评价中,教师多是基于结果进行单一评价,较少结合过程实施多元综合评价。
三、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的策略
1.根据课程主题内容,规划家校共育目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先要分析课程的主题内容,通过提前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可以明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品格等。在此背景下,教师通过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智慧教育平台,可以规划家校共育的基础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分析本课的主题内容,可以明确这些板块的内容: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在行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观念,引导学生帮助父母改掉不良习惯等。教师要提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可以明确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是否有关心父母的行为等。以此为基础,教师规划家校共育目标:一是让学生体会来自父母的爱,通过各类途径加深对父母的了解,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二是通过家校共育,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为孩子创造了解自己的机会,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创设生动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提前准备相应的生活化资源,以此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等。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快速导入教学。
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的主题内容,需要与学生家长提前联系,明确相应的职业,准备相关的图文与视频资源,这样可以设计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分别运用不同的图片或微视频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早上六点半,妈妈起来做早餐;上午八点半,爸爸已经到田地里除草;晚上十点,妈妈还在忙着为全家人洗衣服。教师根据以上的生活化情景,提出相应问题:画面中人物都在忙什么?你的父母从早到晚在忙什么呢?你有什么发现?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与交流。在学生作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调查情况,明确学生回答的真实性。
3.生动讲解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观念
在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实施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孝敬父母的观念等。教师要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运用智慧教育平台生动讲解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为例,教师展示教材的部分图文,将其呈现在大屏幕上,要求学生先进行思考与交流,说说你对家庭的贡献有哪些?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进行交流,初步建立为家庭做贡献的思想意识。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可以借助生活的具体实例,说明可以在家人生病时陪伴,可以主动照顾弟弟妹妹,可以帮助家人锻炼wIPo638LZWYL0wMoHs0rfQ==身体与改掉不良习惯。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都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因此,我们要积极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
4.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出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以及体验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组织课堂探究闳,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教师根据本课的主题内容,明确本课的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与传统文化相关,教师根据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的主题,引入丰富多样的图文资料,要求学生提前向父母了解本地的相关风俗,然后再让学生分组探究这些风俗寄托了对长辈怎样的美好祝愿。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参与信息搜集,之后分组进行探究,派代表进行展现,根据情况进行总结讲解,明确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与发扬。
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教师应当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作为重要的职责,主要是借助微信与电话等的线上方式,借助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线下方式,为学生家长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重点要让家长提高网络素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师还要及时回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不同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为例,由于本课与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成效,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合作,充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比如,为让学生同家人一起调查与探访本地的民间艺术,教师要指导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这项活动,提前为孩子准备相应的探索资料,与孩子一起坐车,询问相关老年人,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寻访民间艺人等。教师通过做好这些家庭教育指导,再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相应的任务,能有效发挥家长的力量,更好地提高本课教学的成效。
6.布置课后生活任务,家长协同学校教育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更好体现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学的优势,教师还要布置课后生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任务,在家长协同下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在完成本课教学后,教师要根据本课的主题,联系现实生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设计课后生活探索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书法的运用,可以是对联、单位的标志、企业的招牌等,通过欣赏这些书法,感受并说出书法在今天的重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相应的资源,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去实地探访,发现更多在生活中运用书法的实例,指导孩子上网查阅资料,将其写成调查报告。家长通过发挥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课后探索任务。教师可以让家长将成果展现在班级群中,共同进行评鉴,表扬做得好的家庭。
7.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家校共同开展育人
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更好进行育人,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还要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通过组织与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家长参与其中,能够实现家校共同实施育人。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为例,本课涉及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本课结束后,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合作,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城市展览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与学生一起到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等。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
8.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科学总结多元评价
新《课标》还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背景下,教师还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反馈情况,科学进行总结与实施多元评价。教师通过建构要素丰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发挥评价的多元价值。
例如,当“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课程结束后,教师要综合本课的主题与内容、教学目标等,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先运用智慧平台与数字资源进行总结,重点是总结相关的重点与难点。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先要分析本课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成效,指出其中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调整,引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邀请家长和社区参与评价,最后再综合总体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教学,文章探究了教师实施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教学的优势、问题与对策。教师要根据课程主题与基本学情落实这些对策,拉近家校情感距离,提升教学成效,共筑孩子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锦红《巧借网络加强家校互动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名师在线》2020年第22期。
[2] 祁馨《家校共育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13期。
[3] 相永昌《家校共育,构筑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真” “善” “美”》,《新课程导学》2019年第32期。
(解双,1988年生,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与法治教学、家庭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