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引导等问题,亟须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将家国情怀培养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以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和伟大复兴,激发爱国热情。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中国近代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4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议题。家国情怀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情感,体现了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关怀和责任担当。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强化这一阶段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重大。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国近代史,蕴含百年耻辱、觉醒图强、振兴中华的历史主题,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沃土。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民族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要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爱国信念
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初中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奋斗牺牲的感人事迹,感悟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坚定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信念,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发展
社会责任感是家国情怀的现实体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辩证关系,明确个人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全面发展。
二、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突破口
1.中国近代史蕴含着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国家蒙辱,无数仁人志士振臂高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击外敌、救亡图存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中国近代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和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人民备受剥削和压迫,国家积贫积弱,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进程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激励学生不忘历史、开创未来的教科书。
3.中国近代史彰显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的仁人志士,如林则徐、戊戌六君子、邹容、夏明翰、瞿秋白等,他们以身许国,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党的早期革命者,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这些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能引导学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成才报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1.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引导,育人导向不突出
当前,不少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引导的倾向。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缺乏鲜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内化为家国情怀。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导致家国情怀培养成效不彰,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教学模式单一、资源匮乏,培养途径较为单一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生动活泼的互动和体验,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许多学校历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缺乏丰富多样的史料、实物、图像等直观教材,难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此外,学校对家国情怀培养的途径挖掘不够,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等多种育人渠道的整合利用,导致家国情怀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1.突出德育导向,将家国情怀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师要树立“以德育人”的理念,将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融入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价反馈的全过程。要紧扣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讲述体现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智慧,传承红色基因。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新文化运动的爱国主义内涵。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启蒙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挽救民族危亡、追求民族独立为根本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激发国民觉悟、唤起民族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感悟先进分子心系家国、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教师要在教学内容选择中注重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家国情怀。要重点讲述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讲述他们倡导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反对封建专制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他们“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和“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牺牲精神。同时,要讲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思想的历史贡献,引导学生体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要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开展“五四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深情讴歌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开展“我与新文化运动”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体验新文化运动志士的家国情怀;开展“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革命”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启迪国人、觉醒民智”的重大意义,坚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决心。
2.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体验式、探究式等多元教学方式
为了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突破满堂灌的局限,采取体验式、探究式等多元教学方式。可以开展历史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感悟历史发展规律;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加深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
以《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可以开展“重走辛亥革命之路”的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意义等,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深化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认识。教师也可以组织“辛亥革命”历史情景剧表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革命党人、清政府官员、帝国主义者等角色,还原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革命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担当,感受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献身精神。通过情境表演,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加深对辛亥革命的情感认同,从而升华自己的家国情怀。
3.整合校内资源,挖掘其他学科和主题教育的德育元素
教师要整合校内德育资源,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形成家国情怀教育的合力。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开展跨学科综合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感悟家国情怀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德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知识点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意义,感悟中华民族抗争外敌、力挽狂澜的民族气节,学校要整合校内德育资源,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在跨学科综合教学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德育元素,开展跨学科综合教学。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爱国主义作品,感受他们“立场坚定、意志如铁”的民族气节,通过跨学科综合教学,引导学生从文学、哲学、政治等多元视角感悟家国情怀,加深对“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理性认识,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社团活动等德育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举办“铭记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激发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开展“伟大的抗日战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全民族浴血奋战的历史功绩;组织“红色印记”社团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纪念馆、烈士陵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为主题,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栏、标语口号,营造爱国主义育人环境。
4.优化教学评价,将家国情怀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突出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将家国情怀的培养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学生自觉将家国情怀外化为具体行动。要采取平时观察、随堂测试、学习反思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学生能否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持久战中感悟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能否从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事迹中感受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和民族气节?学生在学习后能否正确認识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通过多元评价,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情感认同、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抗战历史,内化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将家国情怀培养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课堂讨论环节,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否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在情境表演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代入革命先烈的角色,体会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情怀;在社会实践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主动走进革命历史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科学评价,引导学生深化对抗战历史的情感体验,内化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主旨,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特别是要充分挖掘中国近代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历史,激发爱国热情,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这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家国情怀教育仍大有可为,需要教育工作者携手探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毛诗怡《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1期。
[2] 王世明《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摭探》,《成才之路》2022年第16期。
[3] 吕梅《简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