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理念下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4-10-27 00:00:00雒国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9期

摘 要:数字化时代下,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必由路径之一便是提高读写能力,形成大语文观。阅读和写作相依相存,同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两大要素,二者是双向互动与共同提高的关系,是共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高塔的重要基石。本文依托群文阅读,整合文本资源,探索读写共生的实践策略。通过精选共生点、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等方式,打通读写共生的“任督二脉”,以提高教学效率,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读写共生 群文阅读 高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37

阅读和写作同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板块,是提升学科素养的重要指标。当下,信息的海量化、复杂化和多元化特征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和思维品质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传统课堂重读轻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追求阅读与写作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提高,创新读写共生教学策略恰逢其时。

一、高中语文读写共生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探索

(一)基本内涵:双向促进,共生互利

读写共生的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所谓共生理论,原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间所形成的紧密关系。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共生教育应运而生,常被用来协调教育中的各种关系与矛盾,如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间的协调关系、过程与方法的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一线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各自为营以及重读轻写的分离现状是教师们心照不宣的事实。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提出就是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同步协调发展,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反哺阅读,双向促进,互生共利,实现两者关系的重建。读写共生关注语文的综合属性,注重学生读写双能力的扎实训练。

(二)价值探索:凸显读写本质,筑牢学科素养

1.符合语言内在逻辑的要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理解、品读作者匠心的译码活动,写作则是作者凝练思想和才华的编码活动。二者本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思维过程的正反方,构成了“输入—输出”这一完整的信息流动过程,有互相依存、彼此成就的先决条件,是一体共生、互相补益的关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既要不断提升学生看懂文本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深入阅读并能够写作表达的能力。这是事关学生长远发展的必备能力,是体现学生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依据,也是大语文观的生动诠释。

2.有效改善教学弊端

以往的语文教学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阅读理解上,写作训练课时少,且更侧重考场作文的规范式训练。教学出现的“内容碎片化、形态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阅读理解粗粝化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疲于应付考题,缺少表达欲望和写作创新能力,难以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新课程改革中,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就不得不考虑如何能让阅读和写作的教与学齐头并进、协同提高,而非分裂阻隔、自立门户,阅读和写作本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助力提升学科素养

读写共生教学期待的最终结果是,学生能读懂文章,结合日常经验和个人兴趣,在阅读中发现写作要素并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表达中,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进而实现循环往复的读写创生链条,以有效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读写需要。这一过程指向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综合发展。与传统“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侧重于阅读不同的是,读写共生更注重学生基于读写能力的系统化建构和双向成就,在读与写的交替中,培养四维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高效提升核心素养。

4.与课改需求同频共振

语文学科顶层设计在教材各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中都凸显了读写互动理念,旨在借阅读和写作的内循环,强化学以致用的创生过程,实现学生内化与外显能力的双向提高,最终实现阅读与写作两翼齐头并飞,助力实现学科素养。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读写共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重视读写共生教学新样态,尝试让阅读成为写作资源,写作成为阅读催化剂,提高学生实际读写的深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满足学生阶段性的现实学习需求,这也是对新课改的积极响应。

二、群文阅读理念下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的推进策略与实践要领

(一)整合资源,精选共生点

1.依托群文,发挥优势

群文阅读立足某个议题,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借助有关联性、结构性的多文本,开展集体构建式教学。群文阅读涉及的思维层次是丰富的,在任务阅读中强化了学生的思考力和阅读力,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路径。首倡者赵镜中先生曾从四个方面统整了群文阅读教学,即讨论文学特质、讨论阅读形式及阅读练习、联系语文与生活、结合读写。这告诉我们应发挥群文阅读理念拓展学习视野、深化思维发展的优势作用,持续探索教学现场中读写共生的推进策略和实践要领,找寻提升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的创新思路和实用方法。

2.开发资源,挖掘共生点

教师要具有擅长开发读写共生点的能力。读写共生教学实现的基本前提是丰富并整合文本资源,确定读写目标,这一读写目标我们称之为“共生点”。共生点是展开读写共生教学的支点,是读写活动的激发点和最佳切入点,是实现读写共生价值的关键,直接影响着阅读与写作的共生效果。“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鲜活水源,难以汇就大江大河。同样,倘若没有一个好的共生点,后续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将事倍功半。从立意选定、素材使用、组段谋篇、遣词造句、主题思想、写作技法、情节创设等角度都可以发现文本资源中潜藏的共生点。

3.用好教材,联系课外

共生点的挖掘要重视学习资源的归类与整合。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方面,吃透教材,活用教材、用好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探寻运用教材实现读写共生的可操作路径。如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便为读写共生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单元任务群的要求开展教学,也可以紧跟课堂生成性的特点,更灵活地重新整合;另一方面,充分借助课外资源与网络资源,实现知识扩充,与5G冲浪的学生建立超链接,找寻拓展读写活动的切入点,利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名家作品等,开发、重组学习内容,安排助读内容,为师生弹性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4.丰富共生点,兼顾留白艺术

共生点的选择是丰富且开放的:可以是一个话题,如“城市印象的书写”;可以是文章结构,如“嵌套式结构讲故事”;可以是表现手法,如“巧换视角显主题”等。预设时要切合实际,指向明确具体,既匹配教师当下的教学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符合课堂实际条件和学生成长需求。精选的共生点要具有生成性,体现留白的艺术,即留有充分寻找、选择资源的空间,留有学生主动思考、想象和创作的空间,要让学生有文可读、有话可说、有技巧可用。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参与,以及教学内容利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

(二)创设情境,找准读写路径

1.开展情境教学

常态化课堂中,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参与度低、思维模式固化、课堂寡淡无味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情境是高中生开展信息交流和实践活动的载体,语文教学与考试也一直重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在读写共生教学中,如果共生点是根,那么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建立课堂架构便是主干。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就要尝试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设计层进式的学习任务单,提供激发学生自驱力的语言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深度学习,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升读写实践能力。

2.与生活紧密联系

情境的创设无一不根植在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中。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生活,既要合乎语言规律,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本质,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关涉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景,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消除读写活动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不能一味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贵真求实、灵活斟酌是为上策。如在学习课内叙事视角与人称的相关文本后,以“写给抗疫英雄的一封信”为共生点,引导学生用第一、二、三不同人称,或是志愿者独白的方式感受不同视角的表达效果。搭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3.搭建多元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教师以群文为依托,以共生点为引领,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创意表达等多维度,运用语文知识和多门课程知识主观诠释情境,设计层设分明、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大的学习活动,搭建学习支架,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知识和经验活化为核心素养。如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可要求学生依据课内指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完成资料整理、采风访谈、幻灯片分享等任务。

4.升华情境之美

语文课堂是一门艺术的大观。一个亲切有趣的情境不仅模拟了现实生活万花筒,更是通过语言、音频、画面等感官刺激,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亲身体验中产生真切的认识和感悟,做好了心理铺垫,让学生有话想写、有情可表。如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带领学生设计主持开场白、撰写邀请函、写朋友圈推介语、制作宣传海报等任务单,无一不是在创设的应用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情境服务于教学,也不可喧宾夺主,以花哨的形式影响内容的重点呈现。“一个充满张力的生活化情境”是提升读写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应追求“‘精读’与‘妙写’相互共生的和谐境界”。

(三)激活思维,深化读写过程

1.构建思维图式

读写共生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带给学生知识与方法,更应带来思维与能力、自信与兴趣,使学生带着目标感和期待感进入读写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方向,都指向学生基于思维品质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的要旨始于记忆和模仿,但读写共生并非浅表化、直接化的模仿,我们要正确理解模仿物内涵的丰富和形式的多变,模仿最终指向学生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形成的有效迁移与内化。正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化我者生,破我者进”,学生要构建自己的读写思维图式。如在《记念刘和珍君》《哦,香雪》等群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喧嚣与沉默”这一概念,可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二元思维,进一步帮助学生思考真理与谬误、有用与无用等话题,感悟二元对立的普遍性与指向性。

2.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激活学生思维,需要提升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搭建思维互动的桥梁,营造课堂共生环境。情境创设、课前导入、课堂提问,问题群的设置在启发思维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能促使学生紧跟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形成对话,在有触发、有阅读、有感悟、有表达、有收获的认知过程中,创建一个“输入—处理—输出”的信息整合平台。积累语言、总结方法,在阅读中发现立意思想、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文章暗藏的玄机,广开思路,拓展阅读,写作时应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破题运笔,不断完善文章内容。在多媒体模态中,从机械训练的胡同里出来,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从点到线到面形成有体系的信息结构网图,进入融会贯通的境界。丰富读写数据库,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方能逐步提升,将知识活化为素养方能实现。

3.实施分层精准教学

激活学生思维,应当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依然存有个体差异、认知差异和表达差异,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设置不同的读写目标要求。读写活动中,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提供积极回应,有利于个体调整、优化并呈现最终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积累和观察表达生活的习惯,构建自己的读写艺术世界,保障读写过程的有序推进。读写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性,赋予学生参与的权利,支持学习主体间在交流分享中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探究形成充分彰显共生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方法、策略,在不断互动中促成深度学习发生机制的有效运行。

4.采用多元激励式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评价时常不自觉跟着教师的态度,无形中会弱化评价的有效性,培养出同一标准下的“应试员”。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必要而适当的要求、及时而具体的评价以及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均要给出反馈,减少惯性引入主导意识,应注重过程性指导的多次实施。可灵活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诊断、评估与改进,而不是依赖参考答案,避免评价方式单一的缺陷;可鼓励学生从语调、语气、用词、构思、停顿、抒情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在思考中学习质疑、批判和评价。在多元评价和反馈中,促成多方对话,让学生兴趣高涨、专注力提升,热情饱满地投入读写活动中,这时,头脑风暴和能力的内化建构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叶仙云《高中语文专题读写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创新探究》,《语文月刊》2021年第7期。

[2] 仇定荣《读写共生:内涵、特征和实施路径》,《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年第2期。

[3] 何伟强《读写共生,情智并举——基于初中名著丛书的读写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

(雒国琴,1994年生,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群文阅读理念下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GS[2023]GHB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