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2024-10-27 00:00:00赵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9期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具有极大意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为此,本文阐述了读写一体化模式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探讨了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 高中语文 运用模式 优化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36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输入,是由外向内的一种吸收,而写作是输出,是由内向外的一种发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阐明了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奥苏泊尔的“知识迁移理论”都进一步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这些构成了读写一体化模式在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而新《课标》中提出的“依托学习任务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指引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去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极为有限,读写能力的发展也不平衡,加上教师没有意识到读与写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从而导致读与写处于分离状态,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提升读写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性已然成了当前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任务。

一、“读写一体化”模式概述

(一)“读写一体化”模式内涵

读写一体化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综合性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从学术意义上分析,读写一体化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立足教学目标、围绕文本内容、对标核心素养、结合学生需求,设计出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且灵活的教学方法或途径将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写作中锻炼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实现读写能力的提升。系统性和拓展性是读写一体化最显著的特点。

(二)“读写一体化”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1.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储备最充足的阶段,但是在面对日益扩大的写作语言需求时,高中生所具备的知识量是远远不够的。而读写一体化模式的运用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语句等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也会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接触、学习到各种写作手法、结构构思、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这样就会在无形中积累了大量素材,懂得如何运用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如此写出的作文才会有亮点、有逻辑、有情感、有内涵。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向。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老大难”,学生在面对文本材料时无法有效把握上下文或语句之间的关系,不理解它在整个文章语境中的真实含义,也就无法深入且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总结不出其主旨思想。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写作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常出现行文逻辑混乱、语意不清等问题。这都源自学生语感薄弱、语言能力偏低。将读写一体化模式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那么学生在面对文本资料时才会理解陌生的写作手法、准确解析文本内容、理解文意,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意识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将读写一体化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体现出读写的整体性,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读写联动意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写、想写什么或者写一半不知道怎么再继续写”的情况,教师这时可以基于写作主题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内外相关的阅读资料,尤其要分析作者是怎么进行文章布局的,运用的写作表现方法是什么。继而再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个性化的写作构思与创造,如此一来,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作过程也会变得顺利许多,不仅提升了写作效率和质量,也能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与读写联动意识。

4.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读不深”“写不好”是各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最大难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和方向的变化,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教师若是对此不做出改变、调整,势必会影响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极为不利。而读写一体化模式的运用则是高考制度要求和新课改要求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它促使教师积极反思往常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思考读写教学改革之法,更新教学观念;积极研读文本,在真实情境里阅读与写作,更新知识和观念。如此就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升其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二、“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难点分析

(一)重读轻写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高中学生学业繁重、学业压力大,在参与语文教学时往往会将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上,对写作的意愿并不强烈。并且在加大阅读量的情况下,学生不仅会基于课堂教学活动阅读既定的文本资料,也会在课下选择课外读物,但这些课外读物类型则倾向于娱乐性、大众化的小说、漫画等,很少会选择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文学作品。因此,即使学生阅读了大量书籍,但其阅读水平依然停留在故事情节、人物等浅显层面,而不是利用这些读物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从而导致“不会写”“无从写”。其二,教师在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时,重点也会放在阅读上,很少会在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写作或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指导,通常都是在上完阅读课后,让学生基于教学主题写一篇文章并上交,只有在写作教学课堂中才会针对作文写作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指导。上述情况都说明读写一体化教学中读与写的联系并不紧密,并且重阅读,轻写作。

(二)内容随意

读写一体化模式简言之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而要想提升其运用的有效性则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从内容、方法、知识储备等层面精准把握读写结合的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知。通常情况下,教师要么就是参照课本设计写作主题,让学生对照写作;要么是让学生将文章中所学到的写作方式、描写手法直接迁移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甚至部分教师会脱离本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随意设计一个写作主题让学生去写,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毫无关联,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或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可见,这样的读写结合内容是随意的,没有全面考虑学生学情、单元目标和内容以及写作知识。

(三)缺乏动机

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读写一体化模式有效运用的重要因素。从目前高中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学生读写的兴趣始终不高,读写观滞后、读写动机偏低导致“不愿读”“不想写”“不会写”等“顽疾”频频出现,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学生的这些问题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在于新课改中的新要求、新目标与学生以往的读写基础、读写观念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学生陈旧的观念和滞后的学习模式自然无法适应新环境,如此就会加剧学生的厌读、厌写情绪。比如,部编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围绕“生物多样性”来写一篇说明文,它与知识性读物阅读与交流单元的学习目标相呼应。在写作中,教师也会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科普文章、资料作为阅读的补充材料,但学生并没有深度阅读这些材料,无法搭建读写支架xXAe4hMElTBuoZgUYsSRdQ==,而是直接开始写作,认为写完作文就是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如此就说明学生并没有树立、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缺乏读写的兴趣和动机。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的措施

(一)厘清目标

著名教育家佐藤正夫曾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学活动方向的正确与否,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和确定是开展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部编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主题和需要实现的目标任务,并且在结构上都融合了读思写三项活动。基于此,教师在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上述要点进行分析,考虑通过学习会使学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例如,在部编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这一单元属于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收录了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五篇小说,单元目标是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并通过这些表征探寻社会现实,思考人生,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审美能力。之后,教师就可以基于单元目标来分析单元学习任务,即小说的创作来源是什么、小说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以及如何创造作品。而这些学习任务就指向了读写一体化模式的教学目标。这样就打通了单元阅读与单元写作融合的渠道,从而实现读与写充分结合的目的。

(二)设计任务

1.从以读促写入手,设计学习任务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这一点,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实现写作知识转移。因此,教师要从以读促写入手设计对应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掌握各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如语言风格、行文结构等,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便于在后续写同一主题的作文时能够“有话可说”。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那么在阅读这一文本内容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描写荷花、荷叶、荷塘,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构思,思考有哪些景物体现出这一景色特征,同时也要将自己认为非常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在遇到以景喻人(物)的主题时,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些素材,从而提升作文的饱满度。

2.从以写促读入手,设计学习任务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进行重构、对阅读文本深化理解的过程,因此,在利用读写一体化模式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从以写促读入手,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思考,深度学习文本内容,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让写作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帮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文本的仿写、续写或改编。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每个人物,让每个人物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这一人物产生兴Z11JGJzYKwi5yWY+ir++1Q==趣和深刻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去引导学生。教师会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这些人物是如何呈现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场景、对人物语态形成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会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人物,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文内容演绎出这个场景,演绎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作。如此,学生就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时代背景、理解人物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演绎和产生的感悟、深层次的理解,以人物视角对课文进行改写。

(三)创新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

1.利用艺术空白开展生成性读写

在部编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思想予以启迪和启发。那么在运用读写一体模式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艺术空白开展生成性读写训练,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例如,在《祝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把握文章主旨及语言特点,并针对鲁迅先生在结尾处留下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将自己真正带入那个环境中,深刻去体会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学生对文章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就能有效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表现方式,从而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

2.融合生活实际开展体验性读写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趋势。因此,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也要对生活资源予以挖掘和利用,开展体验性读写训练,从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激起学生的同理心,进而更好地去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写作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例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理解和掌握新闻的写作技巧、方法。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新闻稿是什么样子的,并围绕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写作。如此既能实现对写作技巧的强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产生了参与读写一体化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特点的全面体现。因此,教师要对读写一体化模式内涵及运用意义形成充分的认知,并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从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将读写一体化模式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兴趣,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高效学习及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东然《浅谈“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70期。

[2] 康芳艳《“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学周刊》2023年第20期。

[3] 李丹《含英咀华,读写互嵌,互惠互生——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摭谈》,《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