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语文是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旨在促进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正确的“三观”。具体而言,本文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深度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创新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等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28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自信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承载着培育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实教学中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不够深入、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有限、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丰富的价值理念,这些是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石。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接触到诗词、散文、戏剧等多元的文学形式,还能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作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这个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美、对善的认识与追求,进而提升其审美鉴赏力与道德判断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艺术、思想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更为灵活多样的思考模式。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初中语文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也是其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和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才的关键。
2.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正确“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素材,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审视自我、认识世界。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道、忠诚、礼仪、廉洁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古代典故、古典诗词等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观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更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另外,通过对《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如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等,这些思想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时,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目标。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自豪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更是构建开放型国家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能够有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其次,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例如,在阅读《孟子》《道德经》等经典时,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强调的和谐、中庸、仁爱等价值观念的内涵,这些都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独特视角,这种比较思考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队伍中,以创新的姿态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程度不足
虽然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虽然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定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如经典诗文、历史故事等,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相对较小,且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表层认知上,如果不进行细致的讲解与拓展,学生就难以深入理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深层价值。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结合,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创新的教学能力。然而,现实中不少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就缺乏深度、广度。另外,初中语文的课程设置与时间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各科目的教学任务重,考核压力大,语文教学时间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又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成为一大难题。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追求考试成绩,传统文化教学往往容易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只是浮于表面。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
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主要源于当前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覆盖不够全面。虽然教育部门在新《课标》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学时间的紧张以及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使得传统文化教学往往被边缘化,这导致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片面且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文化元素大多与现代文明相关,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体验机会相对较少。受现代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有误解或者缺乏足够的兴趣,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是脱节的,这种观念的存在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具有局限性。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深度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紧紧依托于语文教材,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初中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的结合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篇课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更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比如,《春》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这一思想的解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深入讲解与之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背景。例如,文中对春天的生动描写可以与传统的清明节相联系,介绍清明时节扫墓、踏青的习俗,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渊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春》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文中对春天细腻的描绘和对生命力的赞颂,不仅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向上、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的场景,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且要注重对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语文教师应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智慧。在讲解完课文大意后,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C4PV1PzMzZlZCy1T4tpshB/TTBDZDBXwnVCuBh5jsOE=“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坚守原则,从而深刻理解孟子所强调的道德坚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和现代案例的对比,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教师可以先讲述“富贵不能淫”的哲学思想,然后引入现代社会中类似的真实案例,如坚守诚信的企业家、面对困难不放弃的人物等,让学生看到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实际体现,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生动具体。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与互动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将《孟子》中的哲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创设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使《孟子》等传统文化经典更加吸引学生,还能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及应用。
3.设计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样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协作者,而学生则通过主动探索、体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应用上,也体现在对学科内容的跨学科整合,以及对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设计上,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立体的学习体验。
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桃花源记》的虚拟场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来感受那个理想化的世界,这种直观的体验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感知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如绘画、诗歌、短剧等来表达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感悟,这种创造性表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构建个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桃花源记》的教学不仅能够突破文字和语言的局限,还能够跨越时空,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的文化空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及创新能力。
4.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借助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课外阅读活动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的学习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外阅读计划,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及资源,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沁园春·雪》为例,这首词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既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沁园春·雪》设计一系列阅读指导活动,比如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探讨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符合新《课标》的育人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正确“三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度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拓展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当代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以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德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的现实困境及实施路径》,《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年第1期。
[2] 胡静《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教学》,《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年第12期。
[3] 桑小燕《强化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基因》,《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2期。
(王明云,1979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