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立足于整体,从全局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整体性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面,丰富其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在整本书阅读下,可以将知识点有效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阅读中自主探寻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以便进行文章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旨在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系统化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阅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0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深度挖掘不同阅读课程的价值,有效将课内外阅读资源整合、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阅读框架,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明确阅读目标、重点、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为后期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根据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在深度阅读中汲取精神食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拓宽视野,提升思维,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
一、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1.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综合阅读素养
在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重视阅读素养在学生综合素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强化认知,提高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学生知识基础、兴趣能力不同,阅读习惯也不同,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学生互动、交流、探讨、研究,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敢于释放自己,尽情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明确阅读思路和目标,在阅读后形成自己的感悟和感受。
2.打破单篇阅读局限,培养学生阅读思维
在传统的阅读方法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局限于文本的本身,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同时,单篇阅读内容有限,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影响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深度阅读。对此,教师要做好整本书阅读,将不同文本有效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深入探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规律和特点,将不同的故事内容串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促使学生从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迈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中,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对整本书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从而达到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在整本书阅读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丰富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主,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遣词造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可以主动阅读,通过阅读强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传统单篇阅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阅读兴趣和现有阅读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阅读资源,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经验、知识储备情况,为学生们推荐丰富的阅读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素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逐步实现阅读教学目的。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1.详细介绍,科学推荐
不同的读物,内容、主题、寓意都是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不同。因此,教师要科学选择图书,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具有趣味性、丰富性、启发性的阅读素材,彰显阅读素材的亮点和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主动、自觉阅读,感悟读书的作用和价值。
教师在选择阅读素材时,要从学生的时间、认知、情感、思维、兴趣几个方面出发,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通过科学的方式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增长见识,汲取智慧,不断成长。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让学生在自身特定的认知范围内思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质疑、反思、批评的意识,从而实现阅读目的。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这本书从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将不同的故事串接起来,通过故事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身上宝贵的精神品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课余时间利用书籍目录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概括、总结,让学生学会判断和总结整本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梳理目录,通过目录认识整本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当学生阅读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讲一讲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2.积极引导,提升兴趣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新概念,很多学生在接触这一概念时都会感到困惑、迷茫,会出现阅读障碍、阅读中断的情况。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和传统单篇阅读的不同,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阅读框架,从整体出发进行阅读,将单篇故事串接起来。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整本书概念,随后将单篇故事根据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强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随后制定导读计划,通过导读计划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逐步积累阅读知识,扩大阅读面,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挖掘阅读素材和知识点,在现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丰富扩展,将相同类型、相同人物的文章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文教学中,这两篇课文具有共同特点,都属于《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童话》中有一百多篇故事,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寓意、价值,编排特点鲜明,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基于读物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导读环节,通过趣味性、神秘性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先介绍作者,通过典型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们了解书目,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安徒生吗?你们读过他的故事吗?在问题导向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们主动阅读。当学生们阅读结束后,教师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探讨、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强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学会概括人物形象,总结故事内容,分析故事线索,把握主题,从而了解整本书的编排规律、特点。
3.精选内容,满足阅读期待感
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科学引导,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基础、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随后精选角度,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整体探究,把握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阅读体系。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倾向,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角度、方向、层次,并做出解释、说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们学会选择,明确阅读方向,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一课的教学中,这一课的单元主题为:小故事大道理。在单元主题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故事情境,教师选择情境内容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们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初步接触故事只能概括故事内容,不理解故事背后的价值、寓意,因此,教师可以从故事结局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们从结果分析过程、原因,随后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考的大门,促使学生深度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的寓言故事,比如《小马过河》《农夫与蛇》。让学生们在阅读不同故事的过程中逐步总结、概括不同的道理和寓意,从而实现阅读目标,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性,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4.师生共读,创设量化的阅读情境
小学生模仿能力、行动能力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习惯于模仿、学习他人,想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大家。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发现、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做好阅读指导工作,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向自己看齐,和学生一起阅读、探索、研究,把握不同内容的规律和联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十万个为什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借用书目名称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飞机会在天上飞?为什么花朵会开花?为什么太阳会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为什么人在森林中会迷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和学生一起走进阅读文本,探寻答案,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和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让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探讨,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小组特点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自己探寻不同的内容:科学小故事、世界未解之谜、未知现象等。当学生们探讨结束后,教师可以总结,这些内容都来自《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如果学生想继续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科普书籍,比如《灰尘的旅行》《火星和地球》等,让学生们自主阅读,更好地认识世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品质。
5.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勤于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语言知识,开发智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的语文阅读有三种方法:精度、略读、泛读等,其中精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略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泛读可以让学生把握重点信息,这三种方法要求不同,效果不同,需要教师灵活应用,让学生们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撰写读后感受,升华阅读感想
读写结合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写是阅读的升华,可以让学生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有自己的认知、看法,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后期写作奠定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中引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想法记录下来,达到情感互通的效果,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学会续写、扩写、改写故事,把握整本书的创作思路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们沉浸其中,边读边想当时百姓们的生活,感受大禹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朗读、音乐伴读、配音等多种方法创设不同的阅读情境,通过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感受大禹的精神品质,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新的结局,也可以续写大禹治水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们自己设想不同的结局,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丰富,阅读素材多样,不同的文本选自于不同的书籍,因此,教师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不同的阅读素材和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阅读素材库。在丰富的资源下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和价值。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和阅读环境,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阅读框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丽娟《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优化探究》,《爱人》2023年第8期。
[2] 高春兰《浅议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引导策略》,《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年第4期。
[3] 郝敏《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语文新读写》2020年第15期。
[4] 韩培瑜《基于标准化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推进策略》,《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年第8期。
[5] 赵明月《家校共育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高效策略研究》,《学苑教育》202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