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探究

2024-10-27 00:00:00王富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9期

摘 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与应用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思辨性阅读是学习任务群的活动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不但懂得阅读,更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学习、探究,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对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03

思辨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以及长远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社会发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然而这些事物有对有错,如果学生没有思辨思维就很有可能被错误的想法所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与思辨能力。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落实学习任务群,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探究任务,围绕工作群体开展学习活动,确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将阅读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一、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

1.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能力不强,想要提升思辨能力就要采取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小学语文可以设计成18个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课目内容将其分散在各单元当中。学习任务群的重点为“任务”和“群”,一定要把握这两点,并实现二者的统一。在学习任务群理念当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以及新《课标》的目标,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即为“作业”,这种作业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者会表现出较强的协作性与自主性。“群”是以任务为基础进行分类的,根据内容的不同分成各异的学习小组,群的数量、题材以及内容越多,越能展现出教学优势。学习任务群主要通过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意义。

2.思辨性阅读的重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学生只需要掌握知识内容即可,而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容深化处理,使其转化为思维能力。思辨性阅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使其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

第二,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在阅读之余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拥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学习任务群就是让学生针对不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思维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第三,增强学生的思维广度。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阅读文本与某一个主题串联起来,让学生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阅读与分析,当学生将多个有相似主题的内容进行综合比较之后,他们的思维广度就会得到拓宽,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任务类别的认识模糊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还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不像高中语文教材那样,按照任务群来进行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对任务类别的识别能力有限。比如,“学习任务群”和“学习任务”的区别是什么,六类学习任务群之间主次关系是什么等等。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最终使教学任务发生了偏离。

2.对任务的理解比较简单

从综合性视角看,学习任务群是多种学习任务的融合,这些学习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科素养提升的过程。伴随着新《课标》的落实,不少教师都将学习任务群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并且开展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实践,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原有的教学环节变成任务关节,这种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过于简单,没有把握住任务群的实质,最终造成教学流于形式。

三、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策略

1.加强文本的研读深度

文本阅读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内容,先学会阅读,才能逐渐拥有思辨性思维,并转化为实践能力。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初步阅读,从文本本身入手,通读全篇,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结构严谨,模式较为固定的文本来说,通读更为重要,要分析文章的论点、想要说明的内容,并了解每一部分论述的意义,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结构,就有可能在深度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应当先让学生朗读文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要进行深入阅读,对文章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结构列出来,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逻辑能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应当开展研读,研读就是将阅读与思考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主动分析文章的逻辑性,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写作,这样语文知识就能转化为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为应用能力。

例如,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到不认识或者不了解的字词,教师为学生答疑,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接着让学生找到文章中写到了哪些纳米技术,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文章的结构,看文章是如何对纳米技术进行说明的。最后,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并仿照文章结构进行写作。相比传统教学环节组合的方式,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教学从头至尾更强调一个任务主题,这篇课文需要教师让学生理解纳米技术的科技性和实用性。

除了议论文、说明文之外,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可以用研读的方式开展思辨分析,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中,学生通篇阅读以后可能会对其中描写景色的词语感到陌生,无法认识到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这种课文分析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分析词汇的含义,用看图片、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奇石景观,从而与作者产生共情,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产生思考,真正提高思辨能力。

2.积极开展对话式教学

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在语言交流当中,学生之间会有不同的想法产生,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实现高效的思辨性阅读。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进度,会采取单向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很少。而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活动。

对话式教学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部分教师虽然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但往往自己是提问者,学生是回答者,这种对话当中,学生仍然是比较被动的,只会跟着教师的想法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学生的问题是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思辨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第二个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设置课题后,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每个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综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新的想法与认识。

例如,在《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司马光的行为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格品质?”“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理据,对于表达完整、理据清晰的学生可以适度给予奖励。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思辨的魅力。

3.设置问题,启发思维

思辨能力最好的培养方法就是用问题来启发思维,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教师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讲究方法与逻辑,这样才能逐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各项能力与认识都有所提升,适当的问题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语文学习中显现出活力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设置问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基础,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因为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能够显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思维是否严谨、思考是否有深度等,教师要多肯定学生,如果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填补漏洞,提示学生遗忘了哪些重点,让学生渐渐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文本展开,前期可以提出和文本内容的相关的问题,后期可以将问题与现实联系起来,增加问题的深度与难度。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回答,复杂的问题则要让学生分组探究,共同作答。

例如,在《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父亲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了他对孩子的爱,让学生给出理由。这样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让学生透过文本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在家人的哪些行为中感受到了爱,让学生联系现实,给出答案。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教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全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但要感受家人的爱,也要给予家人关爱,不能一味索取,要懂得感恩与回报。

4.融合课内外文本资源

课本当中的内容类型多样,但是有的文章是截取的片段,有WxL6slBKnXE0uYlBqTXd+mKFiJsGjSPtD9OPjLFg5VY=的文章只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阅读、分析这些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但不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无法深入。所以,想要让学生的能力有更大的发展,就要做好融合资源的工作,将课内外相关的文本资源结合到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课内外文本资源整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课本内内容的联合,教师要将有相似性的课文放到一起讲解,让学生做对比或者是对其中的共性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将《丰碑》《金色的鱼钩》《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与革命内容有关的文章放到一起,将这些文章一起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先烈的伟大。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以后,自主收集有关革命的内容,了解革命历史,在课堂上做专题汇报。这个过程能够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也能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分析后,思辨能力必然会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式是将课本中的内容与课外内容放到一起。例如,在学习《景阳冈》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水浒传》中的故事,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复述故事,然后将《水浒传》中的其他人物与武松相比,找出性格上的异同点。对比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对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回答。

5.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在学习文学类课文时,比如小说、风景散文、描写动物类的文章等课文时,就可以采取设置教学情境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这类课文的内容比较丰富,无论是词汇量还是描述的方式都和说明类、议论类的文章不同,其内容是非常生动的,如果能用设置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更为丰富,其思维能力等也将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创设情境,让情境设计展现出多元化特征。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情境,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点的情境,例如,在老舍的《猫》这篇课文的引入环节,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谁家有宠物,然后引出猫的话题,给学生播放一些猫的动画片或者是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描述一下猫的特点,然后再带入课文内容。

还可以在分析教学内容后创设情境,开展思辨阅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包括文本特点、写作特征等,尽可能创设与课本内容相近的情境,以便于学生产生共情。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通篇阅读结束后创设情境,通过播放桂林风景视频、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山水环境,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课文当中的描写,从而增加对文本内容的思考。情境创设结束后,还要设置问题继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看到的桂林山水和作者描写的内容有哪些差别,自己对桂林山水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自己去过哪些景区,和桂林山水有什么异同。问题的设置能够提高情境创设的价值,使情境设计具有探究性与拓展性。情境的设计不要过于复杂,要尽量接近学生日常接触的真实环境,拉近情境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习任务群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逻辑性分析与设计,在此视角下,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思考,然后用更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的方法开展日常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明确学习任务群的意义,把握思辨性阅读的重点。为了推动思辨性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读、积极开展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融合课内外文本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并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谭艳辉《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七彩语文》2022年第28期。

[2] 陈琳《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21期。

[3] 田生俭《统编语境下小学语文全阅读课程中思辨性阅读策略探析》,《读与写》2022年第6期。

[4] 王亚芳《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年第16期。

[5] 林艳《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21期。

[6] 何捷《“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