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概念集中彰显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趋势,但聚焦当前的具体实践,教师对基于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落实尚存在困惑。本文以《搭船的鸟》一课为例,尝试建构新的课堂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嵌套使用新的评价工具,以此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阅读与表达 “教—学—评”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26
阅读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两大主场,是一个不断“吸收”和“释放”的循环过程,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阅读是输入,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读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吸收、语言积累、思维训练、情感共鸣;表达是输出,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感受与他人交流,演绎出个性化的言语“乐章”。基于阅读与表达的语文教学,聚焦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创造与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是“教—学—评”互动的中心环节,“教”是指教师通过“导学”与“促学”,实现育人的目标;“学”是指学生经历一系列真实任务驱动的“体力+脑力”劳动,抵达“最近发展区”,逐步积淀与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评估教与学的效果。教、学、评三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基于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旨在促进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进而提升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
一、基于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建构
针对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评”割裂等问题,依
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我们聚焦文学阅读的四大文本类型(革命文化类、自然之美和多姿多彩生活类、儿童少年文学类、中外经典文学类),意在构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下“教—学—评”互动一体的新型课堂模式——“‘1·4’和乐课堂”学习模式,即在一个学习主题下,围绕四个学习活动环节“任务先导想学→提供支架会学→应用迁移善学→嵌套评价乐学”展开(见图1)。
该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在实践层面上不仅关注“(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更密切关注“为什么(教)学”“(教)学得怎么样”。具体来说,首先,课堂以任务情境开启,通过创设真实、适配有效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接着,以挑战性的序列化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在做中学,在语文实践中感悟、体验、理解、吸收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搭建可视化的学习支架,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的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参与、嵌套评价(主要是“学评单”的使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评价不再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结,与学习过程良性互动,帮助学生学得有度、有法、有方向。最后,通过嵌套课后练习或结合创意表达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素养”。整个教学流程,以目标为引领,以评价为导向,以学为中心,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与交流、观察与体验、想象与表达,最终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实现审美创造。
二、基于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强调的是教学、学习、评价基于目标的协调一致,它是一种课程实施状态,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为例,具体阐述实践过程。
(一)精准导航,目标为擎学有方向
准确、适切、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正如泰勒所说,“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制定学习目标,即要明晰学习成果和学业质量标准,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的学习状态与层次;教师要在分解新《课标》具体学段目标及学业质量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语文要素、课时重点、课后习题等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制定指向学科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学习目标,精准定位学生要学习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只有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以促进目标达成为指向,才能保障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搭船的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统编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整个单元从导语到选文、习作例文再到习作、交流平台,都指向观察,各部分互相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习作教学体系。本单元的教学定位为:唤起学生的观察意识,引发其进行细致观察的热情;建构观察策略,尝试记录观察所得,并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观察的习惯,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教学时秉持单元整组意识,牢牢把握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能力水平,基于习作单元的特点,充分挖掘本篇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精准取舍。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的。以下为《搭船的鸟》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3—5段,运用感悟品读、想象画面、观看视频、多样形式朗读等方法,感受翠鸟捕鱼的敏捷,发现作者表达的技巧,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
2.通过课前、课中两次观看小狗接飞盘的视频,借助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初步尝试细致观察并试着写一写动物活动时的情景。
3.通过学习,初步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
本课教学目标设置旨在通过从旧知到新知的建构,以及新知到未知的运用,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并最终实现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的提升。
(二)展开学程,生为中心走向素养
一个完整而富有梯度的语言实践过程是“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施最显著的特点。教师要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想学,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可视化的学习支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会学,通过迁移运用、嵌套学习评价等引导学生善学、乐学,最终促进目标的达成。以本课教学为例,就是要设计有效的阅读与表达的路径,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1.任务先导,逆向设计
课堂伊始,创设整个单元的任务情境,为了让学生也有单元整体的概念,将之前已经学过的与观察有关的内容和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串联起来,制作成一个视频。接着顺势出示本单元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情境】同学们,正如课前视频里所说的那样,世界缤纷多彩,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对这个美丽的世界进行观察记录,教师搭建了一个云平台——“缤纷世界 云上共享”(见图2),在这里,你可以将自己的观察所得、阅读收获等传到相应的栏目中和大家一起分享。
接着在逆向设计、以终为始的理念之下,一开始就先将本节课要进行创意表达的点——练写小狗接飞盘的过程,让学生先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表达。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让学生观看小狗接飞盘的视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先尝试用动词说一说看到的情景。在建构主义理论看来,学习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这一环节能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了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真正困难,从而为有效的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2.建构策略,迁移运用
习作单元的课文教学应以表达为中心,阅读要基于表达、指向表达。当然,表达形式与策略的习得要从文本阅读中来,课堂上要通过潜心读文、品词析句、朗读想象等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从而才能引导学生将绝妙的方法内化于心。但通过上一环节的学情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动词的合理使用,尤其是连续动词的运用是有难度的,在学生遇到学习瓶颈的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出场,搭建脚手架,给学生一个突破难点的切入口,帮助学生疏通堵塞,发现本课的写作知识。
活动一:影像介入,初悟观察之法
请学生观看翠鸟捕鱼的慢镜头,再将捕鱼的过程一帧一帧进行分解、定格,学生在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正是用上连续的动词,写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郭风爷爷正是因为留心身边的事物,养成观细致察的好习惯,才能将一刹那间的场景精彩地描绘出来。
活动二:提供支架,尝试观察表达
学生第二次观看小狗接飞盘的视频,填写观察记录单(见图3)。
该语言实践活动将课堂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这是学生第一次学做动作观察记录表,为了降低难度,在观察记录表中要为学生搭建记录小动物动作的支架,引导学生迁移观察方法,做好对学生观察记录的过程指导,推进课堂教学。接着在交流反馈观察记录单后,请学生以“星期天,我带着小狗去花园玩飞盘。我把飞盘用力地一扔”为开头试着写一写小狗接飞盘的情景,通过有层次、有焦点的训练,拾级而上,不断促进读写融合,不断促进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及写作素养转化。同时,通过前后两次的对比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有了一个明显的进阶,课堂上从不太会到学会了一点,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嵌套评价,指令明晰优教促学
“教—学—评”互动一体中,“评”是客观反映教与学的状况并寻找改进之策的“回音壁”和“折射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学会评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纵观现今课堂,“有教无评”“为评而评”或“有评无促”的现状依然十分普遍,严重弱化了评价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
为真正发挥评价改进课堂、促学优教的应有作用,我们嵌入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着手“学评单”的设计与使用,在学习目标的统领下,以“学评单”为载体,将评价嵌入学教过程,力求目标可见、学习可见、评价可见。“学评单”研制包括评价主体、学习任务、评价量表三部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等;学习任务或嵌套课后练习或结合创意表达训练点或搭建学习支架——思维导图、各类表格、鱼骨图等;评价量表与学习任务相匹配,精准研制评价标准。
以本课为例,紧扣文中最值得学生模仿的wjOi3Ccxiql38KrLp1HCVsSbnVpj9qTzeqkrgMMoNPs=第4段落,随文训练与积累学生的言语经验,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观察时记录与表达的难点,在前一环节的支架助力之后,在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之前,结合本课的创意表达训练点,提前向学生出示清晰的评价量表(见图4),并逐一和学生一起学习具体的评价要求,从而让学生在还未提笔之前,就对自己需要达到的标准心中有数。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同时还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去到那里。最后,在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时,对照写评标准,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在师生、生生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如何才能达到标准也会越来越清楚。
基于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一体化是顺应教育改革步入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需求。我们要不断丰富认知图式,探索其设计原理和行动路径,用实践加以印证并开拓创新。当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都能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一体的育人系统,必定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带来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少波《“教学评一致性”:内涵、核心与路径》,《福建教育》2022年第44期。
[2] 黄国才《“评价建议”解读: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年第2期。
(李婷婷,南平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教研室协助人员。曾荣获福建省第六届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执教省市级课例《倾心美食 清新福建》《渔歌子》《书戴嵩画牛》等获得好评。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CN刊物发表,指导多名教师课例获得市级优质课、示范课例)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文学阅读与创意意表达’任务群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YKT202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