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精彩,畅游语文

2024-10-27 00:00刘红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9期

摘 要: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活力。本文首先概述了教育戏剧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参与性、合作性和行动性。接着详细介绍了戏剧表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剧本演绎、创作剧本、角色扮演等。这些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最后,文章强调了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要点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教育戏剧 表演 初中语文 育人价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25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在世界七大艺术中出现得最晚。原因是戏剧的艺术构成需要前六类艺术——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诗(文学)的参与和融合。戏剧教育是运用戏剧的技巧,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戏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戏剧教育和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能让语文知识“动”起来,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知识,而不仅仅只是背诵和记忆知识。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以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一、教育戏剧概述

教育戏剧是一种全人教育,以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自信心、合作精神等。强调普及式教育,而非精英式教育、技巧性教育。在教育戏剧中,戏剧是教育的手段,运用戏剧手段实现学科教育的非戏剧性目标;重点在于增进学生对相关议题的了解,学生和教师都以“剧中人物”或“一般讨论者”的身份出现在戏剧情境之内或之外。

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属性,拥有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使命。第一,教育戏剧具有参与性。法国教育家贾奎斯·卢梭认为“戏剧是全体参与的活动”,戏剧跨学科课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虚拟且安全的环境下,体验、实践、探索真实的场景,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二,戏剧教育具有合作性。戏剧是一种由个人到团体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在戏剧跨学科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参与和沟通,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并协调好各项任务,才能完成课堂目标。在此过程中,戏剧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第三,戏剧教育具有行动性。戏剧是一种“具身学习”的方法,“具身”是一种行动,其特征是身体参与认知,通过身体的运动产生认知,形成思维,获得新的知识。英国教育家凯德威尔·库克表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方法就是去‘做’,而不是被指导如何去做”。

二、戏剧表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1.剧本演绎

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文学作品,将其改编成简化的剧本,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例如,可以选择《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让学生扮演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创作剧本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编写剧本进行表演。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创作剧本,并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通过表演来体验他们的特点。

4.小品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创作小品并进行表演。例如,可以编写一段关于学生生活中的趣事或困扰的小品,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展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5.舞台剧演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场完整的舞台剧演出。在舞台剧演出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排练和表演来呈现整个故事。这需要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进行角色的塑造、情感的表达以及舞台表演的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例如,可以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通过演绎剧本中的对话和情节来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冲突。

6.进行跨学科融合

例如,与历史学科结合,学生可以通过戏剧表演来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内容;与科学学科结合,学生可以通过戏剧表演来呈现科学实验或探索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融入教育戏剧提升初中语文育人价值的主要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

戏剧表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方式来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扮演角色和演绎情节,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他们需要理解剧本中的台词、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刻画和情感描写来理解和表达文章中的情感。例如,学生可以扮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身体语言、语调和面部表情等戏剧表演要素,生动展现角色的情感状态,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内涵。

2.写作表达能力

戏剧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参与戏剧表演,学生需要思考角色的内心感受、情感变化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对话,这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我们选择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感受和冲突,然后再进行写作表达。这样,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还能在写作中真实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3.创造力和想象力

戏剧表演需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演绎来创造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呈现出来,这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文学作品。在写景描写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舞台表现的要素,让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来描绘景物。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幅画或一段描述性的文字,然后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其中的景物特征,包括舞台动作、语言表达和舞台布景等。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写景描写的细节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艺术欣赏能力

戏剧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参与表演,学生能够接触和体验艺术作品,并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学生需要理解戏剧表演中的舞台布置、灯光效果、音效等要素对整个演出的影响,从而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四、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要点

1.在情境中理解作者情感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戏剧的方式,建构“虚拟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任务中,经过思考、分析,挖掘事件的矛盾核心和发展可能。

笔者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以学生为主体,用背景音乐一步步、渐进式地将学生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在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境下,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在语文课堂中,将课程主题教学戏剧化,借戏剧化教学法引起学生自发的学习动机,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2.在角色中探究主题思想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并朗读课文是很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实,这已经是语文和戏剧跨学科融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以戏剧作为媒介,教师和同学一起建构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化身成角色、体验角色的生活,有利于建立他们与课本中人物、作者的连接。

笔者在执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化身角色,面对作者笔下的规定情境的客观刺激和推动力,对角色——人物心理产生刺激和推动,促使主体心理的各种构成因素相互作用,凝结成具体动机,从而展开行动。在这个逻辑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做出行动的原因,如:为什么官员和成年的老百姓都不揭穿皇帝没穿衣服;为什么小孩把真相揭穿后,皇帝和大臣还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语文课堂通过戏剧这一体验的媒介,让学生在戏剧提供的社会环境中,扮演角色、体验角色,明白角色做出行动的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3.在假定性中分析人物形象

假定性又称约定俗成、有条件性、程式性。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假使的手段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人物的理解。

笔者在执教《木兰诗》这篇文言文的时候,选取了四个关键事件,分别是准备出征、征战生活、得胜归来和辞官还乡。接着,学生被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取其中一个事件,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展开合理的想象,设定角色和场景,最后做“集体定格”,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展示《木兰诗》的主要情节,笔者在小组展示定格动画的时候,还去拍拍画面中的“角色”,让学生以角色的口吻告诉大家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戏剧的假定性中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把课本里平面的形象变得生动立体,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木兰性格的多样性,包括劳作不已的勤劳、代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等,用戏剧的手段完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阅读与思考:深刻解读剧本内涵

阅读与思考是戏剧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学生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解读剧本内涵。

首先,学生需要进行比较阅读,以品读剧本语言,领略剧本风格。比如,《天下第一楼》讲述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品,京味语言是其突出特点,这种语言风格与本单元中的其他戏剧一对比会更加明显,教师可以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与《屈原》《枣儿》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品鉴京味语言。

其次,学生需要梳理主要情节,以把握剧本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冲突是戏剧文学的突出特点,有利于突出剧本的主题,把握剧本冲突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剧本主题的理解。比如,《屈原》中集中描写了屈原与楚国奸佞们之间的冲突,在部编版教材中的节选部分则集中描述了靳尚以及郑詹尹与屈原之间的冲突,通过双方的冲突,屈原的正义与爱国、二人的心狠手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理解人物形象十分重要。

在此,学生需要了解剧本背景,以剖析剧本内涵,思考现实意义。戏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因而在学习时学生要了解剧本背景,深入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比如,《屈原》虽然写的是屈原与楚国奸佞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其创作背景却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实际上是要“借古讽今”,了解到这一层,才算实现了对戏剧的深入学习。

2.准备与排练:精细彩排融入角色

教育戏剧与普通的教学不同,其实践性更强,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准备与排练,在精细彩排的过程中融入角色,将自己的体会与感受通过表演再现出来,以实现学生多个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首先要成立剧组,确定分工。长期以来,戏剧表演活动都局限在表演上,因而基本都是选择几位学生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没有其他互动,影响了表演效果。鉴于此,教师在选择演员之外,还要选择导演、剧务等,以保证表演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屈原》中的独白数量很多,在排练时就需要选择一位负责念旁白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排练日程。比如,《屈原》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本意是借历史剧“讽今”,因此,排练就要经过查阅资料、剧组对戏、剧务准备、精细彩排几个阶段,并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来合理分配时间。

3.演出与评议:课堂表演撰写评论

演出与评议是开展教育戏剧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一个环节,在本环节,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表演剧本片段,还需要撰写评论,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首先,在演出阶段,教师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除了表演本身之外,教师还要为戏剧表演创设良好的环境,包括打灯、背景、人物服饰等,都要尽可能做到惟妙惟肖,让戏剧教学效果最大化。

之后,学生需要基于自己对剧本以及戏剧表演的认识来撰写戏剧评论。学生可以对戏剧剧本的题材、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进行评述,也可以针对剧本中的某一次冲突谈一谈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针对某一角色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实事求是、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戏剧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在评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接下来,还要落实到“写”上,让学生来对戏剧进行续写或者改编。为了让续写与改编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逻辑,学生必须了解剧本的创作背景,思考当时每个人物可能的命运,为了提升学生的续写或改编质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戏剧作品的评判标准,让学生朝着这一方向靠拢,力求让自己续写或者改编的故事情节更生动、戏剧冲突更强烈、人物形象更饱满。

参考文献:

[1] 林玉萍《初中语文教学中戏剧表演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5期。

[2] 赵婷婷《戏剧表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 王琳、蒋乔《戏剧表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