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2024-10-27 00:00:00王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9期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还应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优秀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健全人格。语文教材中有着诸多德育元素,教师需充分挖掘这些德育元素,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此完善德育体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最后围绕四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2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生活性,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要求下,为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研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此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健康、积极的氛围中成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三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正确“三观”,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德育作为当下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基于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等自然而然地融入爱国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归属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价值,感受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并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接受道德的熏陶。

2.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童话、诗歌,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学习到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中,体会到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学会同理和共情,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背后的内涵。另外,新《课标》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活动、小组讨论活动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不断表达、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倾听、理解和表达,从而锻炼学生的社交技能,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3.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新《课标》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做好文化传承。而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经典神话故事、四大名著时,便能通过课文,细致了解这些多元的传统文化,如诗词文化、孝顺、忠义、诚信等传统美德。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增强文化自信。

二、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

在新《课标》要求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立足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仍然以知识讲解为主,忽略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进而制约了德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创新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德育的渗透效果。由于部分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方法十分单一。在这一情况下,不仅无法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会使学生被动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态,最终阻碍着德育的渗透。

三、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德育渗透

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下,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他们意识到德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优势和意义,从而为后期的德育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这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的方式强化教师对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在培训方式上,可通过线上加线下、理论加实践的方式,供广大教师结合自身的课时安排、学习安排参加培训学习;在培训内容上,具体包含新《课标》的解读、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案例分析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教师理解小学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建立激励机制。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为目标,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创新中。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评估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给予优秀教师表彰,全面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此推进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措施,能够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其认识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后期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2.基于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元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应当注重对语文教材的灵活运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他们讲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基于此,为全面实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当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营造浓浓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德育的熏陶下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优秀品质、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全的人格。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对单元导读——“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的分析,了解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关。而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比如,在学习本单元的第1课“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了解三首古诗描写哪一传统节日,以及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了解多样的传统节日,如《元日》中的“春节”,《清明》所描述的“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重阳节”。同时,在学习完三首古诗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背诵古诗,并说出与该传统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设计这样的活动,可以全面实现德育的渗透,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而在本单元的第二课《纸的发明》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预习,由教师结合德育设计相应的预习问题,比如“分析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小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比如,讲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强调其在实践中的坚持不懈以及创新精神。通过挖掘本课中的德育元素,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创新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本篇课文,让学生收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另外三大发明,整理与这些发明有关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另外,在五年3d47eab9c5948a916c332eb16fd4ebe1733dea108f35f6a968bfd45fbf965a7c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渗透“团结”“集体”“谦让”等德育元素。比如,通过讲述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让学生分析个人利益是否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团队合作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重要?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思考与阐述,进行针对性引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廉颇与蔺相如身上的优秀品质渗透德育,如蔺相如的谦让、宽容,廉颇的直爽与知错能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渗透德育,也应当开展课堂小结与反思。积极总结课文中的德育要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强化学生对德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比如:“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呢?”“从蔡伦的造纸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呢?”“廉颇和蔺相如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呢,廉颇的知错能改以及蔺相如的谦让带给你哪些启示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促进学生文化意识、优秀品质、正确“三观”的形成。

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德育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除了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外,还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最终实现德育的渗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集体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模拟主人公面临选择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德育渗透。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时,教师首先要做好对整篇课文的分析,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如诚信、责任感、理解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以及情境教学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成员共同构建课文中的情境,模拟主人公与父母对话的场景以及所做的行为,深入探讨诚信的重要性;在小组内部讨论诚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失信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坚守承诺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些情况吗”“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呢”,以此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在小组合作和情景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深入德育主题进行讨论,比如,引导学生讨论“诚信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该如何坚守承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4.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德育渗透

为全面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质量,立足新《课标》,教师应当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上做出优化与创新,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首先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点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个人行为和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可以通过小组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开展评价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以及自身的不足;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提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反馈。从评价内容方面而言,教师应当从传统的学习成绩评价转变为对学生道德行为、品质发展的评价。比如,可以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通过课堂互动、作文、辩论赛等方式评估学生的价值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而从评价方式而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应当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应用。比如在课堂和日常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以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其道德行为;定期开展一对一访谈活动,与学生详细沟通,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形成过程;分析学生作业、小组合作项目、学习成果等,评价其在道德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方式能实现德育评价体系的全面建设,能够确保教师了解学生德育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学。

综上所述,立足新《课标》,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德育。同时,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做好优化与创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苟正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幸福生活指南》2023年第42期。

[2] 倪金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年第8期。

[3] 张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新作文:教研》2020年第3期。

[4] 王鹏《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中国标准化》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