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

2024-10-27 00:00周海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9期

摘 要:当前我国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要想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不能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做好德育的融入,能够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德育。

关键词:德育 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 家校合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19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段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提供了行动指南。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多重使命。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优势,通过丰富的文本资源、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以及广泛的德育渗透机会,将德育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优势

1.丰富的德育文本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堪称德育的宝库,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散文小说,每一篇课文都经过精心挑选,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寓意和人生哲理。例如,通过学习《悯农》一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珍贵,从而培养出珍惜粮食、感恩劳动者的美好品质;而《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描写英雄事迹的课文,则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这些文本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为他们树立了正面的道德榜样,使德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习中。

2.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本中的道德情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情境模拟则能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这些教学方式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对德育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3.灵活的德育应用场景

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讲解,还可延伸到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领域,这无疑为德育提供了灵活的应用场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主题作文,引导学生反思和探讨道德问题;利用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故事、名人传记等提高道德品质;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校园环保日、文化节等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道德规范。这种多元化的德育应用场景,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道德的重要性,有利于德育的深入开展。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因素分析

1.教学理念偏差,忽视德育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在许多家长仍将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好坏指标的背景下,迫使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道德素养和情感体验。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将德育视为智育的附属品。这种失衡的教学理念导致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边缘化,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而,部分教师在德育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部分教师在德育中直接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意义,也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德育注重实践性,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然而,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3.外界环境干扰,德育效果受限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多样。然而,这些信息中不乏一些不良内容,如暴力内容、虚假信息等。这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削弱了德育的效果。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也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德育的策略

当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因素较多。要真正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对此,学校应加强对德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德育的认识,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更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深入探索各种有效的德育融入策略。

1.牢记以文为本,挖掘德育元素

当前各版小学语文教材内的文本,都经过精心挑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这些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更是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以免错失精彩。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中点燃火柴取暖并产生幻觉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要通过文章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一是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个寒冷的冬夜,小女孩独自在街头卖火柴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孤独和无助。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女孩,身处寒冷的冬夜,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的处境。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对火柴幻觉部分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对温暖和幸福的渴望,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觉?”“她最渴望的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反思,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感受?”“我们能为像小女孩这样的人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实现了德育的良好融入。

2.践行寓教于乐,创新德育方法

当前国内掀起了一股“双减”浪潮,其本质是让学生从枯燥、机械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在合理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还需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更高效。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为例,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情景,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这份深情并培养他们对家庭、对自然的热爱,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一是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的“桂花雨”场景,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孩子、母亲、邻居等,重现课文中摇桂花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那份温馨与亲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二是在学生学习了《桂花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以“桂花雨”为主题的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桂花雨相关的故事、画作或诗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桂花的美丽和与自然的和谐。三是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们有机会和作者对话,你们会问他什么问题?”或者“如果你是作者,回到童年时代的家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并让他们在回答中自然表达出对家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收获更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巧妙地融入德育。

3.结合口语交际,深化德育理解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深化德育理解的有效途径。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同时,在交流中感悟和理解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德育内容。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父母之爱》为例,这篇文章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设计一个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讨论会。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在讲述中体会父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爱。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自己在生病时,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深受感动,因此决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这样的分享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深化他们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讨论后制定一个“感恩父母行动计划”,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4.组织多样实践,内化德育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还应延伸到课外实践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德育内容,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英勇抗敌,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诠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种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德育行为,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当地的英雄事迹,特别是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甚至牺牲的英雄。学生可以通过采访老一辈人、查阅地方志或档案资料等方式,了解这些英雄的故事。在课堂上,学生互相之间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英雄事迹,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烈士陵园,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体会到英雄们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如:“你认为这些英雄们为什么要为国家付出这么多?”“他们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等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借助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实际行动中内化德育行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5.加强家校合作,共筑德育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只有双方紧密合作,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德育氛围。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一《家乡的风俗》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并探讨这些风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道德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家乡风俗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风俗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意义。随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询问家长关于家乡独特的风俗,并尝试通过写作,将其记录下来。这一过程中,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伙伴。他们不仅可以向孩子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风俗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为了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可以组织一次“家乡风俗分享会”,邀请家长来到学校,与孩子一起展示和讲解他们收集到的家乡风俗资料。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还能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观念。

在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要想让学校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需要构建全学科德育的格局。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德育不只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的工作,也需要自身的积极参与。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不断尝试各种方式、方法,进而充分发挥语文的德育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成杰《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构建》,《小学生》2024年第3期。

[2] 杜兴莉《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吉林教育》2024年第4期。

[3] 李丽《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索》,《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

[4] 杨洪梅《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分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10期。

[5] 刘培《小学语文古诗词“立德树人”教学的价值分析》,《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10期。

[6] 张涛《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途径探索》,《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年第19期。